如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一篇文章或一段话的开头,有一句概括全文或全段主要内容或中心的话,叫总起句。总起句有三种类型:有篇的总起句,有段的总起句,还有节的总起句。段的总起句,就是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为中心句,后面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这一总起句来分叙。例如《外婆家门前的大榕树》的片段:
外婆家门前有一棵大榕树,又高大又粗壮。它有三层楼房那么高,伸长的“手臂”,好像迎接客人的到来。所以,我管它叫“迎客树”。它那灰褐的树干,要好几个人才能抱住。树干撑开巨大的树冠,真像一把撑开的绿大伞,茂密的树叶把阳光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总爱在树下乘凉、避雨、游戏、唱歌、跳舞……树下成了我们游戏玩耍的乐园。
这句话是个总起句吗
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赵州桥》第二自然段这样写:
(1)赵州桥非常雄伟。(2)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3)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4)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5)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6)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教参上说:第一句话(赵州桥非常雄伟。)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我却认为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不能称为总起句。具体描写赵州桥雄伟的句子只有二、三两句。如果说四五六句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有些牵强,三四五六句应是围绕着赵州桥的坚固来写的。这样理解,正好对应下一段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雄伟”和“坚固”意思是不一样的,相似点也很小。如果第二段都围绕着“雄伟”写,下一段的“过渡句”的承上的“坚固”就说不通了。
总起句的作用:总领全文,在某个段落中是概括整段文章的主旨。
雷锋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生活十分简朴(总起句)。雷锋参军后,从每月的津贴费中拿出一角钱交团费,两角钱买肥皂,再用一些钱买书,其余的钱存入银行。他穿的袜子补了又补,不知补了多少次,最后已补得完全改了样,还舍不得丢。他的搪瓷脸盆已经用了多年,上面的搪瓷掉了很多,他也舍不得买新的。他的一件大衣,是从家乡带来的,已经很破旧了,但他洗了又洗,补了又补,还穿在身上。
总结句的作用:全文的中心,在文章最后总括整段文章的主旨。
总起句与中心句有何区别
1、两句位置不同,总起句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中心句可在开头,也可在文中。
2、两句作用不同,总起句是对文章或段落内容的概括,总领全文或全段。中心句是对文章表达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概括。
总起句的作用:
总起句是总写,概括写。
总起句顾名思义在段首起总领作用,位置只能在段首。总领全文。
什么是段的中心句呢?每段话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写的,能够高度概括这段话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这段的中心句。出中心句就抓住了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抓住了中心意思,分析层意、归纳段意就不难了(也可用中心句作段意)。
过渡句
过渡句的作用 当文章分段时,过渡句通常归下不归上,与下面的一段一起 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什么是过渡句 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意思之间的联系,是他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的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 过渡句 过渡句就是联接上下文,由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出现在段落末尾或段落开头,有时也独立成一段,内容上这个句子和上下两端都有联系,所以判断时可以根据位置,也可以根据内容。 常见的过渡方式有下面几种: 1.用小标题过渡. 2.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 3.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 4.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 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段话5.用提示句过渡. 6.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 7.过渡词,增强文章逻辑性。 为了使所写短文通顺,连贯得体,句子与句子之间过渡自然,提高所写短文的质量。 常见的过渡词有: (1)表示时间顺序的过渡词: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从前;以后;几天后;之后;那时;最近; (2)表示空间顺序的过渡词:不远处;在这之前;以上;以下;总之; (3)表示并列
的过渡词:是…也是; (4)表示转折的过渡词:虽然…但是;无论如何; (5)表示递进的过渡词:不仅…而且;不但…而且;再者; (6)表示目的的过渡词:为了;既然…如此;因此; (7)表示因果的过渡词:因为;作为; (8)表示解释说明的过渡词:例如;事实上;实际上;曾经; (9)表示条件的过渡词:如果;
范文示例
《赵州桥》中的过渡句: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如何寻中心句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中心句是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在课文中出现的特点,就能较快地出中心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课文。那么,如何中心句呢?
1. 从题目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如《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一题目,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中心句,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2. 从总起句去。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如《詹天佑》的开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 从结尾上去。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如《海底世界》中“海底真是个景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揭示海底“景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4. 从反复句上去。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显然就是中心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