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诵读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学生的一项技能,能简单欣赏诗词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更是学生通过学习要掌握的。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未展其用,将一腔忠愤寄之于词。《破阵子》就是他的一首传世名篇。这首词被辛弃疾自称为“壮词”。何谓“壮词”?教材中注释为“雄壮的词”。的确,宝剑、军营、军乐、阅兵、战马、弓弦,是多么雄壮的画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何等豪壮的情感!但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不仅仅是雄壮,结句“可怜白发生”又是多么“悲壮”的情感!一个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蹉跎一生,报国无门,只能“醉里挑灯看剑””,这是怎样的人生悲剧!“壮”中含“悲”,以“壮”写“悲”才是这首词的精髓。要真正读懂辛弃疾,就要了解他的生平,因此需要补充一些辛弃疾的生平史料,以帮助学生知人论世。
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诵读壮词、赏读壮景、品读壮情三个主要环节,从词义、词景到词情逐层深入,走进辛弃疾这位独特的伟大词人。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品读中国文人》《苏辛词说》。
【教材分析】
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国传统美德中表现得最淋漓尽致,振奋人心,也表达最透彻。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23课,以词文学为主,涵盖了词的豪放派和婉约派风格。《破阵子》是辛弃疾失意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词人以早年的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抒发了杀敌复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但是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首词不仅与婉约词风格迥异,也与同为豪放词人的苏轼作品大不相同,其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整首词构思层层递进,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结构奇特巧妙。这首词打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格式,梦境追忆,豪迈激昂,现实无奈,沉痛悲愤,中间八句一气呵
成,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恢组词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有一定的古诗文知识积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这对于诗词学习有很大的益处。但古诗词具有文辞精练、寓意深远等特点,很多诗句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教学中,教师又必须让学生读懂这些。在当前课堂中,因为精读课文等环节占据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这个教学流程被压缩精简、甚至弃之不用,学生缺少了扎实的复述训练,就会影响语文学习的最终效果。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对于辛弃疾也有过初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不能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解释,而应该坚持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过对整首诗词的诵读来感受美感。扎实培养好学生此项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感受文章的表达方式、技巧,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辛弃疾;背诵积累诗词名句。
2、通过诵读,抓住关键词句,充分发挥想象,感受词中意境。
3、结合材料,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心境。
2、难点:品析词的意境,体味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完成作者常识积累与诗词背诵;课上指导学生朗读,涵泳品味,合作交流,整体感知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进行赏读品析,深入思索,反复咀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时,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诵读法、多媒体辅导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破阵子_醉里挑灯看剑[戏曲版 李保良]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 】
一、情境创设: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词人,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他不仅写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婉约雅致之词,更写过“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豪迈奔放之作。他就是?(辛弃疾)
1、检查预习。
(1)学生口头叙述回答辛弃疾的资料内容,不完整的地方由学生补充,教师做最后归结。
(2)检查预习背诵。齐背,个人背。教师及时纠正个别字的读音。
2、解释题目与写作背景。补充陈亮简介与“壮词”释义。
二、诵读壮词
1、教师指导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注意的节奏。
2、学生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听形式散读。
3、指名朗读,学生点评。
4、小组合作。依据课下注释,疏通词义,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集中答疑。特别是“挑灯”“八百里”“麾下炙”“的卢”等词语,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
三、赏读壮景
辛弃疾把这首词成为“壮词”,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壮词”即内容、情感、语言诸方面都豪放、雄壮的作品。让学生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
1、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句子赏析,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交流。学生就个人感悟与发现进行交流,教师随即进行补充。
2、展示交流。学生就个人感悟与发现进行交流,教师随即进行补充。
壮在军营豪迈;壮在战斗激烈;壮在雄心万丈;壮在语言独特(打破了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一般结构),表现为雄壮。
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英雄气概。
四、品读壮情
1、对照开头的“醉里挑灯看剑”与结尾的“可怜白发生”,补充辛弃疾生平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辛弃疾的情感。
(1)22岁,年少的孤胆英雄。他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兼任书记长。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偷走印信,准备投金。辛弃疾于是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提回叛徒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并亲自南下临安联络。不想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50骑突入5万人的敌营生擒叛将,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威名远扬。(武功超,胆识过人,理应建功立业、大有作为,现实却只能借酒浇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