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中烽火扬州路---谈辛词的用典20
望中烽火扬州路------谈辛词的用典20
上节课我们最后讲到,辛弃疾词大量引用典故,这是辛词中表达爱国情怀词章的一大特点,有的明显看得出是用典,有的则如水中着盐,浑化无迹,比如上节我们讲的第一首词《鹧鸪天》下阕“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就连用了欧阳修《圣无忧》词:“春风不染髭”、《新唐书·王忠嗣传》载王忠嗣曾上“平戎十八策”和韩愈《送石洪》诗:“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三个典故,但是一般读者看不出来,能看出来的就只好感叹没有一处无出处。辛词用典,又杂又广,真是“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文选、李杜诗,拉杂运用”,形式多样,花样翻新。尤其善于连用典故,上节课讲的两首《贺新郎》,就连用典故,但并非堆砌,而是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没有一个典故虚设。举个例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这时辛弃疾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遂报国之愿。但他坚持在任而不归隐,为什么呢?下阕连用三个典故来说明: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前三句,“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世说新语·识鉴》载,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乍起,因思念家乡吴中的美味鲈鱼脍,“遂命驾而归”,但在这是“休说”,不要说,这是反用季鹰的典故,说的是不归隐的事实。后三句所用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上节课讲过,“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指刘备,他恨不得让求田问舍”的许汜睡地下,说的是不归隐的原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出处在《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用桓温事,说的是不归隐的结果,年复一年,光阴虚度。而象这样处处有出处,有根据,本来不是作诗填词的方法,而是写文章的方法,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的又一大特点。同样这个特点也是由词的内容,由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决定的。只有以文为词,才能容纳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才能充分表达他无与伦比的爱国豪情。
最是以文为词,最能说明辛词用典特的,是被明代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咱们说实话,我上学时也不爱读,甚至后来教书这首词也不大爱教,同样是写北固亭的,我更喜欢“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生子当如孙仲谋”,至于这一首,尽管知道被评为辛词第一,仍然觉得用典太多,没有词的韵味。跟我有同感的人恐怕不在少数,咱们先讲与辛弃疾同时的一个人,岳珂。岳珂,大家可能不知道,可是我要提他的爷爷,大家肯定太知道了,谁呢?岳飞,岳珂是岳飞的亲孙子。岳珂生于1183年,比辛弃疾小43岁,是弃疾的部下,后来也成了辛派词人。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是66岁,写成之后,特意置酒召请来一些客人,让歌妓反复唱,还自己击节,打着拍子。问所有的客人,一定让客人出其中的毛病,客人逊谢不可,有的说上一两句,听着不中意,也不答辩,可是挥着羽毛扇四处看个不停,那意思是一定个人来挑出毛病。岳珂记载这件事的文章接着这样说:我当时年少(也就23、4岁),敢说话,因为辛弃疾顾问再四,再三再四地问,我就不加思考很不慎重的回答说:我一个小孩知道什么啊,哪敢有议议论,可是如果您一定要象范文正公(范仲淹)那样以千金求《严陵祠记》一字之易,用一千两银子征求一个字的改动,那么晚生私下里还真的有点疑问呢。辛弃疾很高兴,把岳珂叫到跟前坐近了,催着他说完。岳珂说“微觉用
事多耳”,只是觉得用典多罢了。辛弃疾大喜,斟了酒对坐中客人说:“这话确实说中了我的老毛病。”于是“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每天换词语几十遍,一连好几个月还是没改出来。这个故事出自岳珂著的《桯史》卷3“稼轩论词”,应该是实有其事,史学家们认为《桯史》这部书所载的事大都翔实可信,把它作为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这段记载似乎是说辛词用典多,是个缺点,连辛弃疾自己都认为是老毛病,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很认真;可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最终也没改成呢?按说,汉语言中但分有什么词汇能替换其中的某个典故,哪怕这个词汇如同大海寻针一般,对于一位杰出的词人、语言艺术大师辛弃疾来说,也并非难事,但他终于没着,这就只能说明,能够替换词中用典的语言不存在。
为什么辛弃疾词中的典故如此的不可更替?我们通过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寻求答案。
我们先看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刚才说过,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66岁了,从43岁到63岁21年中,除了一度出任闽中之外,有18年在江西家中闲度,64岁突然被起用,66岁这年的初春由浙东安抚使改任镇江知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还有其他一些主战派
人士这一两年也突然被起复,怎么回事呢?原来此时的宰相韩侂胄要出师北伐了。韩侂胄的母亲是高宗赵构皇后的妹妹,这个裙带宰相,除了耍阴谋排除异己之外,没什么本事,他之所以要北伐,其实是想通过打败金兵捞取政治资本,巩固自己的权位,起用辛弃疾也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又忧心忡忡;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当然与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合拍,但他又清楚地知道并非真正被信任重用深感很难有所作为;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起兵,可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他在江防要地京口不止一次登上北固亭,了望已属金国的江北地区,俯瞰江南的偏安一隅,肯定更激发收复失地解救被奴役同胞的紧迫愿望,又会勾起南渡43年来目睹朝政腐败文恬武嬉的焦虑心情。这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又老成谋国慎思远虑的情怀,这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本应该是一篇洋洋万言大块文章的材料,而现在却要紧紧地压铸在区区104个字的词牌里,你说他不利用历史含义厚重可以引起联想从而获得丰富内涵的典故,又该怎么办?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这首104个字的“永遇乐”利用了哪些典故,可以引起我们怎样的联想。 恢组词语
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词中所用的典故,都跟京口有关。“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起句就是千古英雄气魄。孙仲谋,三国时吴主孙权,在京口设置重镇,并一度作为都城,他继承父兄之烈,开疆拓土,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曹操激赏“生子当如孙仲谋”,尽管当初的歌台舞榭早已无存,他的英雄踪迹也无处寻觅,但是“无觅”二字正说明千古以来不断地有人在“觅”,在追慕,在景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京口就是他出生居住的地方。这个寄奴刘裕出身很贫苦,刚生下来就差点被扔掉,因为家里太穷了,养不起,长大了卖履为业,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当上了开国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统帅。他以京口为基地,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削平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就是词中所写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上阕11句,词人抒的是思古之幽情,发的却是对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之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而南宋统治者是从江北逃来,苟且偷安,蜷缩于江左一隅的小朝廷,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可比性,但是,任何一位熟悉历史的读者,都会自然而然地拿典故中的英雄与现实中的懦夫去对比,虽然作者没有一个字触及现实,但在读者的脑子里,却是字字鞭笞软弱无能的南宋当权者。读者脑子里的联想和再创作从何而来?就来自被词人写得非常精彩传神的典故,写孙权,是“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写刘裕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典故而不无古板,是历史,却又活生生地就在眼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