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学习]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4《白杨礼赞》导学案...
白杨礼赞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14 白杨礼赞
教师寄语:戈壁滩上的白杨树,长了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课文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关于象征手法
在文艺创作中,象征主义往往是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的,但二者又有区别:
1)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状,而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的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而且也都从本质特征上考虑。
2)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在全篇文章中不占主要地位,它并不是文章的主要题材,如果这类喻体在文章中占了主要地位就称为象征体了。这种手法也称为象征手法了,这是个重要的区别标志。
3)比喻适用于各类文体,象征一般只适用于抒情作品。
四、散文的特征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五、文章写作特
散文的开头从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起笔,没有说理由,因为这是这篇课文的主线。写高原景,一波三折,先是有壮美的感觉,同时又产生倦怠、单调,这一扬一抑之后才让白杨树出场。从白杨树生长环境、广袤的大自然又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远视哨兵似的白杨树,到近视干、枝、叶、皮的细致描写,这叫由远及近的描写。
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毡(        开垦(        主宰(      坦荡如砥(       
潜(    )滋(    )暗(    )长  无边无垠(      诸(     
倦(    )怠(          婆娑(          恹(    恹欲睡   
丫(    )枝    虬(    )枝    参(    )天    初融(       
                              )圈                                                                                           
2、解释词义。
1)视野:
2)黄绿错综:
3)妙手偶得:
4)无边无垠:
5)倔强:
6)纵横决荡:
7)捕木:
8)秀颀:
3、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4、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
【合作展示】
1、研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2、研读第四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合作交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思告诉我们研读第五部分,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提示:(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霜的馈赠
李丹崖
我喜欢霜降后去乡野走走。霜降后的田野,作物收割完毕,仅有的一些绿诸如白菜、萝卜、还没落败的菊花的叶子、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杂草……
有一阵子,喜欢听《班得瑞》系列音乐,里面笙箫和钢琴的声音交错,闭上眼睛听,钢琴如雾似纱,笙箫之声似针线,在钢琴声之间穿越,这是音律在穿针引线。我一开始听轻音乐,并不看名字,全屏听觉去悟,去悟到的应该是一片山野,有林子,却少有飞鸟经过,一派静谧的气息,让CD出仓,打开来看,才知道是《寂静山林》。
这样一盘碟,里面是聚了霜气的,让人听来,心神安宁,如沐薄雾,如坐山林,清晨,太阳升起来,飞鸟在巢穴里探出头来,还没有飞,在东张西望。霜叶正红,有还在枝头结着的,也有落在枯叶上的,似一枚枚邮戳,在大地的信封上。(A薄薄的一层霜,结在落叶上,伸手去抚时,霜化了,成一滴晶露,羊乳一样地凝在指肚上,摇摇欲坠。
我记得有一年霜后,和外婆去田野里采摘一些霜打的红薯叶,还有芝麻叶。(B这些被严霜“打压”下的青碧的叶子,如今已然黑着脸,像烧焦了似的,然而,这样样子不怎么好看的叶子,吃起来却非常美。外婆会把这些霜打的叶子放在豆杂面条里,在锅里“扑嘟扑嘟”地煮,直到成了有了黏糊的感觉,放一些佐料和麻油,就可以吃了,极香!外婆信佛,喜欢把煮面的“扑嘟”声说成是“普度”,她还说,包括霜打后的菜叶在内的一切,都是佛在普度我们的味蕾,都是佛的恩赐和馈赠。
霜后的乡间小路像是铺了一条白的绸子,在毛根、老牛拽、茅草、苍耳子之类的草叶上,晶莹剔透地结着。整条小路像一个偷吃了白砂糖的老人,胡须上还粘着糖粒。
霜后的萝卜非常甜脆,是城市里各大浴室的点心,浴客们冲泡出来,一身热气,又失水过多,这时候吃上一两芽萝卜,格外地甜且舒坦,大受浴客们的欢迎。霜后的萝卜,被严霜除去了生硬的辣,也除却了暴戾的气息,吃起来,不易打嗝儿。其实,不光可以生吃,和粉丝放在一起炒也是一道妙菜,若是能稍微再用筷头点上几粒猪油,那就更香了,要用碗来吃,用筷子抄起来,拉风机一样地放在嘴里,啧啧,甭提多美。
几乎每一年霜落的时候,我除了想起这些吃食,想起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还想起我大叔的一条围巾,我至今不知道大叔的围巾是谁送的,米,手织,格外厚实温暖,只知道是个女性朋友送他的。大叔把它放在柜子里,至今珍藏,只在霜落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摩挲一番,从不戴在项间。我猜,这其间肯定凝结着某种别样的温情在里面,在霜落的初冬,这条围巾,也是美好的感情对于大叔的馈赠。
⑧霜是雪的信使,是浅尝辄止的雪,也正因为来得不浓烈,却格外让人珍惜。一层霜,一层霜,再落一层,日子就这么在霜里冷峭起来,心底的渴盼也在一层层霜里得到消解。
窗外有霜,心底就生起暖意的火炉。
1、联系全文,分条概述“霜”“馈赠”了不同的人什么?
2、第③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AB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A句:
B句:
3、结合文章,理解“一层霜……得到消解”的含义。
4、文末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
1、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2、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zhān          kěn          zǎi          dǐ   
qián  zī  àn  yín          zhū   
juàn  dài      suō          yān     
yā            qiú          cān          rónɡ 
qí            qiào         yùn                                                                                         
2、解释词义。
1)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美而高。颀,高。
3第一层(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层(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层(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层(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层(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4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5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1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