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埋没 彷徨 缅怀
探chá xuān 告 jiǎn 讨
【答案】mái;pang;miǎn;察;宣;检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拼读能力和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这类题除平时的积累外,需注意容易混淆的形似字和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形近字和易错字的写法 。 埋没( mái); 彷徨( pang); 缅怀(miǎn);探(chá ); xuān(宣)告; jiǎn(检 )讨
故答案为:mái; pang; miǎn;察;宣;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正确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仔细把握句子的意思,根据前后内容和拼音确定词语,仔细区别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字形,正确规范地写出词语。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2.文学常识填空。
(1)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学奖。
(2)“四书”指的是《 》《中庸》《 》《孟子》,“五经”指的是《 》《 》《 》《 》《 》。
【答案】(1)物理
(2)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作家作品。拓展延伸:丁肇中(Samuel C.C.Ting),男,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城,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有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⑵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四书五经,是指“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
置。四书五经详细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故答案为:⑴ 物理
⑵大学;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⑵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意思告诉我们【答案】D
【解析】【分析】A项,“儒”应读“rú”;B项,“彷”应读“páng”;C项,“袖”应读“xiù”。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4.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查,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C.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答案】A
【解析】【分析】A “查”应为“察”。
故答案为:A
【点评】 “探查”和“探察”,都是动词,都指试图发现某种隐蔽的事物或情况,但进行的方式各有侧重。 “探查”指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深人检查或暗中查看。“探察”,指探听侦察,着重在仔细观察,涉及对象多为具体可见的事物。”
5.()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答案】D
【解析】【分析】A.袖手旁观:多指别人有困难,不协助别人,使用正确,A不符合题意;
B.格物致知:研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使用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一帆风顺:比喻做事情十分顺利,使用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这里用来形容演讲,使用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运用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求学生理解词义、词的感情彩、使用对象等,常见的考点头语义重复、褒贬不当、望文生意、前后矛盾等。
6.()“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 )
A.合格的事物 B.推究事物的道理
C.探讨自己 D.追求最高理想
【答案】B
【解析】结合“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 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可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应该是“推究事物原理”;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寻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7.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②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④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⑤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①⑤④ C.④⑤③①② D.④③①⑤②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列句序的能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
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然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依次排序即可。3句“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出话题,2句“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紧承第一句,递进复句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判断分析,顺序为③、②、①、⑤、④,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③是总提,②解释强调,①、⑤培养实验的精神,④收束语段。因此选B。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是否善于积累,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老师的鼓励下,使小明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C.听她讲话的声音,这人大概有二十三四岁左右。
D.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两面对一面,可删去“是否”;B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下”或“使”;C项“大概”和“左右”重复。
故答案为:D
【点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提取句子主干或关键词辨析,A、是否——重要途径,不合逻辑。B、在鼓励下——使进步,缺主语。C、大概——左右,重复多
余。故答案为D。
9.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分析】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
【点评】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陈述句来表述。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课文,完成下面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
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