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 每题3分 共计3分)
1.(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1.(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1.(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 深秋
B. 空山凝云颓不流﹣﹣颓 崩塌
C. 十二门前融冷光﹣﹣融 消融
D. 石破天惊逗秋雨﹣﹣逗 引
【答案】B
【解析】B.颓 颓然 句子翻译为 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颓然凝滞在那里
故选B
【答案】D
【解析】D.“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月宫里的吴质(听得入了迷) 靠在桂树上不睡觉 露水斜着飞滴下来 打湿了(听箜篌)的寒兔 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故选D
【答案】C
【解析】C.“直抒胸臆”错误 这首诗借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间接地表达了对李凭弹琴高超技艺的惊叹
故选C
答案 (1)B(2)D(3)C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 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 听到美妙的乐声 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 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 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出现这种情况 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 凤凰鸣叫 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 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 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 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 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 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 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 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 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 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
赏析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 形象鲜明 充满浪漫主义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 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 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 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 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 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 每题3分 共计3分)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为了保护自己 变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 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 以为变龙①________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 其实 ②________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③________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 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也是固定的
【答案】想变成什么颜, 事实并非如此, 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解析】语段的话题是“变龙变颜” 传统观点认为 变是动物的主观愿望 科学证明 变需要有外在条件 ①处 是人们的错误的看法 即变龙变不需要条件 根据下文“就可以变成什么颜”可知 应填“想变成什么颜”之类的内容 ②处 “其实”引出转折的内容 根据下文对上文“根深蒂固的看法”的否定 可填“事实并非如此”之类的内容 ③处 对下文“温度”“光线”进行总结 可填“是需要外在条件的”之类的内容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 每题15分 共计15分)
3.(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3.(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祖怒甚 召存射之 矢一发而尸陨其下 赏赉甚厚
②谓诸将曰 “霍存在 朕安有此劳苦耶!诸君其思之 ”
3.(5)为什么霍存死后 梁太祖对其念念不忘 并多次赠官?
全国有哪些好的高中A. 是岁/复与晋军战于马牢川/始入为前锋/出则后拒晋/不敢逼/乃渡河袭淇门/杀三千余人/
B. 是岁/复与晋军战于马牢川/始入为前锋/出则后拒/晋不敢逼/乃渡河/袭淇门杀三千余人/
C. 是岁/复与晋军战于马牢川/始入为前锋/出则后拒晋/不敢逼/乃渡河/袭淇门杀三千余人/
D. 是岁/复与晋军战于马牢川/始入为前锋/出则后拒/晋不敢逼/乃渡河袭淇门/杀三千余人/
【答案】D
【解析】(1)本题画线句的意思是 这一年 又与晋军在马牢川作战 进去时做前锋 出来时则在后面抵抗 晋军不敢逼近 于是渡过黄河袭击淇门 杀死三千多人 “晋”作后句“不敢逼”的主语 应在“晋”前断句 据此可排除A、C两项 “乃渡河袭淇门”为一个完整语意 中间不应断开 据此可排除B项
故选D
【答案】B
【解析】(2)B项 “专指从低级职位调动到高级职位”理解错误 “迁”也可以指降职 如“迁谪”中的“迁”就指贬官
【答案】B
【解析】(3)B项 “他又协助朱珍擒获时溥 帮助庞师古到达吕梁 打败了石璠”理解错误 根据“复佐朱珍擒石璠 破魏师 败徐戎 又佐庞师古至吕梁 败时溥二千余众”分析可知 应是“他又协助朱珍擒获石璠 帮助庞师古到达吕梁 打败了时溥”
【答案】(4)①梁太祖非常愤怒 召唤霍存射贼 箭一发贼人的尸体就落到楼下 梁太祖赏赠十分丰厚
②(梁太祖)对将领们说 “如果霍存还在 我哪里有这样的劳苦呢!各位还是想想吧 ”
【解析】(4)①“怒甚” 非常愤怒 “陨” 坠落 “赏赉” 赏赠 赏赐
②“谓……曰” 对……说 “安” 疑问代词 哪里 “其” 语气副词 还是
【答案】(5)①霍存骁悍勇猛 战功赫赫 ②李唐宾、朱珍死后 霍存和庞师古分别取而代之成
为主将 两人旗鼓相当
【解析】(5)通读文本 结合“寻佐朱珍取滑台 攻淄州 取博昌 皆预战立功 时蔡贼张晊在汴北 存以三千人夕犯其营 破之 用本部骑兵败秦贤军 杀五千人 连破四寨 尽得其辎重 从讨卢瑭、张晊 殪万余人 存功居多”“初 王师渡淮乏食 不甚利 惟存军战有功 淮贼乃引退”等内容分析可知 霍存骁悍勇猛 战功赫赫 结合“初 朱珍、李唐宾之殁 庞师古代珍 存代唐宾 战伐功绩 多与师古同”分析可知 朱珍、李唐宾死后 庞师古和霍存分别取而代之成为主将 两人旗鼓相当 据此分析作答梁太祖在霍存死后对其念念不忘的原因即可
四、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 每题15分 共计15分)
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4.(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 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A. 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 既写徙倚所见 又写徙倚所思
B. 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 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 又暗示诗人的境遇
C. 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中 寒露侵衣 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 回顾往昔 作者慨叹时光易逝 内心怅恨不平 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C
【解析】(1)C项 “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中”与原文不符 诗句“月正树无影”说的是月光皎洁 所以“昏暗的夜”错误 “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 应是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
【答案】(2)尾联“坐念中原没 男儿恐浪生”写的是诗人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陷 内心惆怅 唯恐自己就这样虚度一生而默默无闻 “坐念”一词表现了诗人的无能为力 但又“念” 想着能为朝廷、国家做些事情 仍然还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而《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主要抒发的是自己对于朝廷军队能北伐成功、收复中原的期待 表现了诗人人到暮年仍然忧心国事的情感
【解析】(2)“坐念中原没 男儿恐浪生” 意思是“白白地担心中原陷落 作为男子汉 恐怕要白来这世上一回” “坐”是“徒”“白白”的意思 “坐念”是“白白地惦记” “念”的对象是“中原没” 可见诗人挂念中原陷落 自己却又无可奈何 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 而“男儿恐浪生”则是诗人担心自
己此生无法建功立业 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 你们举行家祭 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表达了诗人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4小题 每题15分 共计60分)
5.(1)对第①②③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5.(2)分析第⑤段引用谭嗣同书信的作用
5.(3)第⑦段巧用修辞 语意层层推进 请对此加以赏析
5.(4)请紧扣“微妙”一词 评析谭嗣同和他父亲的关系
A. 谭嗣同让故乡人感到自豪 表现了其价值追求在后世得到认同
B. 以浏阳城已成为现代化的闹市 反衬大夫第的寥落和备受冷遇
C. 谭嗣同命名房间和著作“石菊” 暗示其追求纯洁坚硬的品质
D. 由城到宅逐步聚焦 引出下文对大夫第内为何出“叛徒”的追问
【答案】B
【解析】(1)根据文本内容“今天 外面的街道已经是现代化的闹市 而一走进大夫第的大门 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迥然不同的历史时空”“因为大夫第不仅是一座精美绝伦的明清古建筑”可知 选项B“反衬大夫第的寥落和备受冷遇”不合文意
【答案】(2)谭嗣同的书信表明因对国人苦难命运的同情 遂产生救民于苦难的志向 承接第④段末尾的疑问 并对此做出回答 为下文谭嗣同对于自己幸福与他人苦难的一系列反思做铺垫 将对大夫第的描述过渡到对谭嗣同心路的追寻
【解析】(2)“大乱一作 惨毒当不止此”体现谭嗣同对国人苦难命运的同情 “犹曰优游 颜之厚矣”看出内心的自责 “誓拯同类 极于力所可至”看出谭嗣同产生救民与苦难的志向 这样不仅回答了上一段的疑问 还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将文章由对大夫第的描述转向对谭嗣同心路的探寻
【答案】(3)谭嗣同面对现实产生了疑问 作者用对比手法再现了谭嗣同内心的追问 在追问和反思中谭嗣同的眼睛睁开了 作者运用“门”“窗户”被打开以及“光芒”等比喻 并将其与“佛祖顿悟”作比较 强调这种觉悟对谭嗣同人生改变的巨大作用 觉醒后的谭嗣同 用生命实践了他的誓言
【解析】(3)①“我享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吗?我应该承担的责任究竟有那些?”这两句话展现谭嗣同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反思和追问
②“一扇一扇的门次第打开了 光芒射得人睁不开眼睛”“谭嗣同推开了大夫第的窗户 也推开了自己心灵的窗户”这两句话用“门”“窗户”“光芒”等比喻 写出了谭嗣同由觉悟到实践的过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