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初探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688-694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journal/ass  /10.12677/ass.2023.122094
莆田涵江地区“三元节”民俗初探
——基于地方文献与仪式的简析
王嘉炜,苏  杭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收稿日期:2023年1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17日
要 作为三官信仰组成部分的“三元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上元赐福、中元赦罪、下元解厄。本文以莆田涵江地区的“三元节”为例,对该地区的“三元节”节日民俗进行探讨,由此展现涵江地区别具
一格的“三元节”文化内涵,揭示“三元节”民俗在涵江地区的地域特。
关键词
莆田涵江,三元节,节日文化
Research on Folk Custom of “Sanyuan  Festival” in Hanjiang Area of Putian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Local Ancient Documents and Rituals  Jiawei Wang, Hang Su
School of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Jan. 5th , 2023; accepted: Feb. 9th , 2023; published: Feb. 17th , 2023
Abstract
中元节不能做的事禁忌
As a part of the belief of Sanguan, “Sanyuan Festiv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itional folk festiv-als in China. The deities bless people on the Shangyuan Festival, absolve evil on the Zhongyuan Festival, lift the jinx on the Xiayuan Festival. Taking the “Sanyuan Festival” in Hanjiang Area of Pu-tian as an ex
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lk customs of the “Sanyuan Festival” in this area, thus show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anyuan Festival” in Hanjiang area and revealing the
王嘉炜,苏杭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nyuan Festival” folk customs in Hanjiang area.
Keywords
Hanjiang Area of Putian, Sanyuan Festival, Festival Culture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
1. 引言
“三元节”是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的统称说法。“三元”指的是天、地、水,这是传统道教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道教类书《云笈七签》中有言:“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1]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道教时,将三元与三官相配,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作天官诞辰;七月十五为中元,作地官诞辰;十月十五为下元,作水官诞辰。民间百姓在这三个重要的节日里,都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求三官大帝的庇佑。
福建莆田的先民大多来自中原地区,频繁的战乱导致大量北方汉民南迁,在带来北方先进农耕技术的同时,“三元节”信仰也一并传入。莆田的“三元节”,既保有中原传统的祭祀礼仪,又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以莆田涵江地区的“三元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祭祀仪式等内容进行探讨,展现该民俗信仰之区域特。
2. 上元节:上元祈福,阖境同春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的元宵节,也称作上元节。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进行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而在莆田涵江地区,上元节通称叫做元宵节,且举行上元祈福仪式的日期不局限于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
莆田涵江的上元节从正月初六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二月初结束,各村各社的元宵时间并不一致。莆田涵江的元宵节素以时间跨度长、仪式内容繁、活动规模大、众参与多而著名。涵江的上元祈福元宵节
活动主要的仪式有宗族里社祈年、神明绕境行傩等等。
2.1. 宗族里社祈年
涵江的上元祈福仪式,都是由各村的各宗族负责筹备和组织的,仪式在各宗族所属的里社中举行。里社是涵江举行各项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不仅是上元祈福仪式,还包括僮身持戒、老人过寿、谢恩拜忏、神明千秋庆典等等,里社在涵江民间信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里社多由一姓之宗族独自创建,如卓坡村王厝云龙社学、黄巷村太平社等,独自立社的宗族在当地势力较强、经济雄厚;也有由数个宗族共同立社的,如卓坡村蒋角兴龙东社、埔尾村古塘社学等,这些宗族在当地一般实力较弱,通过不同宗族之间的合作建社达到构建利益共同体的目的。
“社”即为祭祀土地社稷神的场所。先秦时期,立社祭祀土地社稷神灵是上层贵族阶级所拥有的特权,与分封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秦之后地方行政置郡县而废分封,“社”逐渐变成地方行政区域的象征。魏晋以降,随着朝代更迭,大量的北方宗族陆续南迁,来到涵江地区定居,他们将祭社的习俗也带到了涵江。因此,明代之前,尽管涵江民间也有祭社的习惯,但是并未形成统一的规制。南宋莆籍文
王嘉炜,苏杭
学家刘克庄曾有言:“古乡先生殁祭於社。社者何?非若郡邑之社不屋而坛也、有名号而无像设也。三家
之市、数十户之聚,必有求福祈年之祠,有像设焉,谓之‘里社’是也。祀乡先生於是,敬贤之意与事神均也”[2]。可见在当时,莆田民间的“里社”不但设有神像,建有宫庙,其中奉祀的对象也是根据当地民众的实际需求而设定的,不一定是社稷之神,这与官方规定的“郡邑之社”是截然不同的[3]。实际上,这时候的莆田祭社民俗已经出现了本土化的趋势,但由于宗族势力尚处于崛起阶段,并未形成各具特的祭社仪式。
到了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加强对地方基层的控制力,诏令“凡各乡村每里立坛一所,祀五土、五稷之神。其牲用一羊、一豖,酒、果、香、烛、纸随用,每岁轮一户为会首,遇春秋二社,豫期率办祭物”[4],如此就使得涵江民间祭社的习俗具有了官方统一的规制。弘治《兴化府志》中载:“自十三日起至十九日止,名曰灯节。城市人家皆搭棚,横跨街上,剪纸为灯,染以五采,罗列星布。官府城门不闭,听民游观”,“各社会首于月半前后集众作祈年醮,及舁社主绕境。鼓乐导前,张灯照路,无一家不到者。莆水南独方氏、徐氏、邱氏筑坛为社,春秋致祭,不逐里巷遨嬉,其礼可取。”[5]明中叶前,上元节依旧保有传统的赏灯环节,但在里社祈年仪式上,部分里社在原有祈年仪式中加入了行傩绕境仪式,但这一做法尚未全面普及。
明中叶后,尤其是“大礼议”之后,一直到清代,涵江民间的宗族势力蓬勃发展,里社祈年仪式更加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里社皆盛张灯为祈年之举,坊乡之民轮年为福首,醵金祀里祠,设醮诵经祈福。境内火树箫鼓,达旦不辍。”[6]这时候的上元祈年仪式已经出现了“福首”,福首即上元祈年仪式中负责操办
主持各项祭祀活动的人,他被认为是宗族内最有福气的人,可以给族人带来好运,消去灾祸。而由福首组成的祈年团队,要将里社的“社火”和神明赐予的福分传递给宗族的每一个人,为迎接“社火”和福分,宗族的人们会在上元节这一天齐聚在各房的家堂,等候福首们的到来,并在“上清主命元辰星君”疏文中写下本房的人丁名录,供法师念经祈福之用。这个仪式属于里社祈年仪式中的“下张厝”,意为到宗族内每一房的家堂中诵经祈福、祈佑安康,由于各宗族人丁众多,分房数量大,因此这一仪式通常要持续十几个小时,故有“火树箫鼓,达旦不辍”之言。
2.2. 神明绕境行傩
里社本为奉祀社稷神的场所,但随着涵江民间立社的滥觞和家族信仰的崛起,里社中逐渐加入了本土的神祇。民间神祇与社稷神主同祀一堂,因而也使得里社祈年仪式与民间游神行傩逐渐走向融合。
神明绕境行傩作为涵江上元祈福元宵活动的重要仪式之一,其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由僮身代替神像出巡,如卓坡村云龙社学;第二种是抬里社中的神像出巡,如塘北村新丰祖社;第三种是僮身和神像同时出巡,如镇前村大路宫。这三种行傩仪式虽然彼此之间存在细微差别,但本质上都是将神明通过不同的载体请出里社,走入民间,祈安布福。
僮身是涵江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作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媒介而存在的。在上元祈福仪式中,他是代替天神在人间巡游布福的使者。举行行傩仪式的当天,所有僮身会聚集在里社中,众人敲法鼓摇
铃,等到神明上了僮身的身之后,众人俱备卤簿仪仗,为僮身开道,行傩队伍开始在村境内巡游。
绕境巡游的队伍是按照固定的路线行进的,即按照“境”的范围进行。“境”在涵江民间信仰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座里社所管辖的范围,如卓坡村云龙社学属于霓坡境,黄巷村太平社属于黄冈境,洞庭村虎坡社属于湖东境,等等。“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还代表着宗族的势力范围。某“境”
内的一切田产、物产、水资源等都属于该“境”的宗族所独有,涵江地区在古代常有宗族械斗,其大多是因为宗族之间相互侵“境”所造成的。因此,在行傩仪式时,部分里社还会有一个“封路”仪式,即行傩队伍到了该里社所辖境的边界时,会钉上界标,俗称“钉封路极”,如果界标被人私自移动,则会
王嘉炜,苏杭
被视为侵犯社境,进而发生械斗。故而神明行傩也有宣示宗族势力范围和村境主权的寓意。
神明行傩队伍最前头一般是执事开路。所谓执事,是由一固定的人组成的持有固定道具的队伍。以卓坡村云龙社学为例,执事固定的道具主要有社炉、凉伞、四角灯、社主灯、金喜灯、大灯、大锣、大鼓、二锣、二鼓、功曹盘、彩旗。“社炉”即“社火”,点香以示寓意,炉为锡制,约高一尺,方五寸,深二寸,带有下柄,可以手捧,背插金花红布,炉的数量一般为一只以上,有一只社炉需固定属于社稷神主,其他的炉属于里社奉祀的其他神祇。民众可以向社炉交换香火,寓意把神明的祝福与福分带回家。
四角灯是一种四方形的纸灯,一对,一只灯的四个面写“国泰民安”,另一只灯写“风调雨顺”。社主灯即上书社稷神主神号和“上元祈福”四字的椭圆形纸灯。功曹盘中放置该里社主祀神祇的金冠、宝剑、“麻蛇”等物品,代表着神明本体。从执事队的组合可见,涵江地区的里社祭礼和民间游神已融为一体,祈年与行傩二者的关系难舍难分。
“以鼓乐迎其土神,遍行境内,民家各设香案候神,至则奠酒果,焚楮钱,拜送之,亦古者乡人傩之遗意也。”[7]除了传统的祈年与行傩以外,有的里社还有跳棕轿、僮身蹈火、“冲花”、坐刀轿、打铁球、法师滚火堆等娱神活动,全社老幼参与其中,热闹非凡。
里社祈年完成了以农业为重的期盼风调雨顺的农民和希望国泰民安的封建朝廷的寄托,游神行傩则表达了民间百姓祈求阖境同春、万事顺意、身体康健的美好诉求。祈年与行傩二者的结合,使涵江上元节的内涵得以大大拓展,上元祈福成为了一个人神共乐的狂欢节。
3. 中元节:中元追远,嫁子“送纸”
农历七月,被涵江人视为“鬼月”,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一整个月都不宜操办喜事、出行等。涵江的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一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七月十六,这期间,各家各户例行祭祀,祭祀的对象主要是自家的祖先。
涵江中元节的祭祀活动主要有接公妈、送公妈、“送纸”等,弘治《兴化府志》载:“俗为地官赦罪,死者得以归家,故自十三日起至十六日,人有多买纸为钱,及糜之为金银锭,侑以酒肴,荐诸祖考。其纸以多为善。出嫁女子行礼父母家,名曰‘送纸’,其费尤多。”[8]
“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该民谣说的是涵江中元节祭祀必备的供品——薄荷糕和金粿。薄荷糕在莆田当地又被称为马糕、宝糕,它是用浸泡过的上等晚米,经石臼捣细过筛后,加上少量薄荷,装在蒸笼里以铜镜压平刮光表面,再用细长刀切成方格后蒸熟而成的一种糕点。金粿是用糯米浸泡“金水”后,磨成米浆倒入铺满薄纸的蒸笼中蒸熟的一种食品。“金水”即碱性水,其制作古法是用干稻草、干黄豆枝叶等烧成灰后浸入盆内,经多次过滤、多次沉淀,再把上层清澈的滤液倒出制成的,如今用食用碱兑清水即可制成。
涵江中元节祭祀的核心思想就是“追远”,追怀先人遗德以裕后昆。“郡人最重是节,自五六月间即渍纸而糜之,刻模印为金银锭,捶锡为薄,以饰银锭,煮栀子汁,染锡薄以饰金锭,家以数千百计。迨是月十三日各洒扫室堂及庭,设先世像位,日具牲醴庶羞祭奠,至十六日,乃积楮钱杂金银锭,逐位焚献。女子适人者,或父母既没,至是亦归奠如前仪,没身不废,迨其子孙犹然。数日之间,盘合往来,充斥道路。计一家所费,多者钱二三千,少亦不下数百。士大夫往往以为非礼妄费,欲禁止之。或以莆士夫家各有时祭,以展孝诚,闾左细民,终岁或不能一荐,苟于此又禁止之,则是遏其孝思之良心,终无以自尽矣,故卒莫有禁之者。而议者以为有贤师帅为节其无益之费,而定为中正之礼,使得以伸其孝,而不
伤于财,亦未为不可也。”[7]可见,中元祭祀的重点就在于展示对先人的孝,为了显孝,会准备大量丰富供品与焚烧大量的纸钱和其他纸质祭品,也正是因为这一时期焚化楮帛、纸钱甚多,热气熏人,又天气炎热,故有“公妈热”一说,公即男性祖先,妈即女性祖先。
王嘉炜,苏杭
涵江中元节“追远”尽孝的另一体现就是“送纸”。按习俗,凡出嫁女子其父母皆已去世的,或父母有一方去世的,必须送祭礼到娘家,称为“送纸”,如果父母健在,出嫁的女儿在此期间则禁忌回娘家探亲,以免给亲人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出嫁的女儿第一次“送纸”,称之为“送头年纸”,祭礼为水果、猪头、猪蹄、墨鱼干等,如父母吃素,则用素食,谓之“办斋”,“送头纸”的祭品不能用金粿和薄荷糕。女儿“送头纸”完毕回婆家时,娘家会回礼红灯一对、竹车椅一只、甘蔗一对、碗十只、水果十样,祝其添丁幸福、生活甜美节节高。只有“送头纸”时娘家需要回礼,以后的“送纸”则不需回礼。
“送纸”祭祀时,由娘家的主妇先摆上自家的供品请“公妈”回来后,再摆上女儿准备的祭品,最后由娘家的主妇祷告祖先。“送纸”之例至出嫁的女儿逝世且止,最多到外孙一代为止,并非代代相传。
涵江中元节除各家各户于家中祭祀祖先之外,宗族中或者寺庙里亦会举行“兰盆供”,意在超度孤魂野鬼,其规模也较宏大。“莆故家世族,旧皆有田租,以备盂兰盆供之费,至中元节,辄命僧于族祠修设。”[7]
涵江在中元节期间,也有人家会请莆仙戏班或木偶戏班演出“目连戏”,但其情节与瘟疫、兵燹之年的中元“普度”之超度孤魂野鬼不同,它是一种怀亲奠祖的祭奠性演出,现民间多称为“拜忏”,请和尚、道士或三一教经师来诵经拜忏,以超度已故的亲人[9]。
中元祭祖,慎终追远,嫁子“送纸”,尽显孝道。中元节所体现的孝道精神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4. 下元节:下元“哺孤”,普度亡灵
农历十月十五是传统的下元节,在这一天,涵江的百姓依旧要例行祭祀。涵江的下元节因其祭祀对象主要是孤魂野鬼,故又有“哺孤”之称,意为哺养孤魂,以求互不侵扰,相安无事。“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殁。其间有遭兵刃而损伤者,有死于水火、贼盗者,有被人取财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夺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屈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疫死者,有为猛兽毒蛇所害者,有为饥饿冻死者,有因战斗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颓而压死者,有死后无子孙者。此等鬼魄,或终于前代,或殁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移于他乡,或人烟断绝,久阙其祭祀,姓名泯没于一时,祀典无闻于百载。此等孤鬼,死无所依,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倚草附木,或作妖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中。凡遇人间节令,心思阳世,魂杳杳以无归;身堕沉沦,意悬悬而望祭。”[10]因此,人们选择在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天祭祀这些亡灵,希望能够亡魂的内心,以求消灾解厄。
涵江的下元节祭祀,一般在下午靠近傍晚时分进行,传说是为了符合亡灵的活动时间。涵江下元节的祭品是固定的,有花生、米粉、芋头、豆腐、米饭、芥蓝菜,称为“六斋”,其中米饭是蒸熟的,芥蓝菜是用开水焯过的。有的人家家庭条件充裕的,还会多备几样水果或其他祭品,但是下元节的祭品必须是全素的,不能沾一点荤腥,焯菜用的水也不能放油。这是由于有些亡灵生前或许不食荤腥,为了避免冲撞,就全部改用素食祭品。米饭除准备蒸熟的外,还要准备一些生米,便于没吃饱的亡灵携去。按习俗,下元节的每份祭品上都需要放一张红纸,并插上一炷香。
涵江下元节祭祀,还需要进行一项称为“布田”的仪式。所谓“布田”,即将香均匀地在地上插成一片小方块,其方正形状如旧时农民在田地里插秧,故名。下元节为水官诞辰,因此“布田”也有祈求在秋天这个干燥的季节中,庄稼能够得到滋润,农作物能平安过冬,农业五谷丰登之意。
涵江下元节祭祀所焚化的物品也极有讲究,且极具特。下元节焚化的物品有五冥衣、银纸、杂银。五冥衣是用五种不同颜印制的画有男女衣服、帽子、飨食等物品的纸制品,其五种颜分别是青、赤、白、紫、黄,代表天地五方,五中的黑用紫代替。五冥衣上还写有“引进西天佛法光日月超度众生极乐,太上冥衣变百炼千千万万清济孤魂”的字样,以彰其功用。杂银实际上是用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