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7小题 每题3分 共计21分)
1.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艺术家应怀着对艺术的真诚来创作富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 不要一味去追求华而不实的所谓大制作
B. 世界杯女足1/4决赛中 中国女足0∶1不敌美国队 止步八强 昨天 在新闻发布中心 许多记者都同女足教练郝伟热情地交谈
C. 松材线虫堪称林业第一杀手 松材线虫病已经成为目前为止我国松林经济损失排名第一的有害生物
D. 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 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A
【解析】B项 多项状语语序不当 应把表情态的“热情地”放在表对象的“同女足教练郝伟”之前
C项 此处属主宾搭配不当 此句中主语“松材线虫病”与宾语中心语“有害生物”不搭配 可改为“松材线虫病已经成为……的森林疫病”
D项 此处属偷换主语造成的分句主语残缺 应在“要求具有”前加上“中心思想的提炼”
故选A
2.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是 宜选月冷风清、竹木箫箫之处 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B. 如果想重温祥和 就得净手焚香 洒扫庭院 销毁你的精神垃圾 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 让一束圣洁的阳光 从天窗撒入
C. 信“地”还是信“物” 还是切实的东西 国联就渺茫 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D. 我不敢冒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 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
【答案】C
【解析】A项 “箫箫”应写作“萧萧”
B项 “撒入”应写作“洒入”
D项 “冒然”应写作“贸然”
故选C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迎着冬日的晨曦 我们来到了荷花盛开的莲池公园
B. 他感冒了 医生叮嘱他要按时吃药 忌不吃酸辣的刺激性的食物
C. 进入中学后 我才发现语文对我特别感兴趣
D. 这届校运会上 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 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答案】D
【解析】A项 不合事理 荷花是盛夏之物 深秋时节已经凋谢 冬日没有这样的景
B项 否定失当 “忌”已经表示否定 后面不能再用否定词“不”
C项 主客颠倒 是“我对语文感兴趣” 而不是“语文对我感兴趣”
故选D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王》的作者杨绛 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 课文叙写了一个普通人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 写出了他的苦与善 也表现了作者对普通的穷苦人的关心、理解与尊重
B.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 有资于治道” 故命名为《资治通鉴》
C.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朝花夕拾》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切的敬佩和怀念
D. 《木兰诗》一文描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 抒发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答案】B
【解析】B项 “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错误 应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5.下列选项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jī)        婆(suō)          狼籍    自出心裁
B. 刻(juān)   农(diàn)        秀颀    坦荡如砥
C. 热(zhì)     跚(pán)         琐屑    重峦叠障
D. 发(juǎn)  惟妙惟(xiào)     震憾    深恶痛疾
【答案】B
【解析】A项 “狼籍”应写作“狼藉”
C项 “炽”应读作“chì” “重峦叠障”应写作“重峦叠嶂”
D项 “鬈”应读作“quán” “震憾”应写作“震撼”
故选B
6.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狼(jí )鲜(yú) 乱(wěn) 点(zhuì)
B. 踌(chú) 红(zhì) 须(qiú) 俯(kàn)
C. 跚(pán) 样(mó) 倒(tān) 临(bīn)
D. 琐(xiè) 庇(yìn) 制(è) 婆(shā)
【答案】A
【解析】B项 “炽”应读作“chì”
C项 “模”应读作“mú”
D项 “娑”应读作“suō”
故选A
7.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niàng)      静(mì)           吝(sè)           蓄(chǔ)
B. 应(hè)           肥(shuò)       落(zhuò)       临(wèi)
C. 粗(guǎng)     清(dèng)       冷(liè)          暖(hé)
D. 澹(dàn)         峙(sǒng)       发(jì)             高(miǎo)
【答案】D
【解析】A项 “贮蓄”的“贮”应读作“zhù”;
B项 “着落”的“着”应读作“zhuó” “莅临”的“莅临”应读作“lì”;
C项 “暖和”的“和”应读作“huo”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 每题15分 共计30分)
8.(1)下列对《黄鹤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8.(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8.(3)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语
①晓雾将_______________
②窥谷忘_______________
③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__
8.(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②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世界杯几天结束8.(5)品析【乙】文句子中画线字的妙处
晓雾将歇 猿鸟鸣 夕日欲颓 沉鳞
8.(6)【乙】【丙】两文都是写给友人的信 都描绘了山川之奇异美景 但所表达的感情略有差异 请你说说
A. 诗歌的前四句由传说落笔 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
B.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 天地之间阳光朗照 远望去 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 尾联借景抒情 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D. 全诗意境壮阔 采用黄鹤、汉阳树、鹦鹉洲、烟波等营造意境 抒发了作者愁而不怨的思乡之情
【答案】B
【解析】(1)B项 “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理解错误 “萋萋”是草木茂盛的样子 应该理解为 鹦鹉洲上芳草长势茂盛
【答案】C
【解析】(2)A项 与 动词 欣赏 领悟/连词 和
B项 上 方位名词作动词 向上(伸展)/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上面
C项 之 助词 的
D项 百 数词/数词作状语 千百遍地
故选C
【答案】(3)①消散, ②同“返” 返回, ③故乡
【解析】(3)①句意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 歇 消散
②句意 观赏到这山谷 流连忘返 反 同“返” 返回
③句意 暮渐渐漫起 哪里是我的家乡?乡关 故乡
【答案】(4)①夕阳快要落山了 在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解析】(4)①颓 坠落 沉鳞 指水中潜游的鱼
②从 跟、随 东西 向东或向西
【答案】(5)“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 突出表现了整个山林的勃勃生机 “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 “乱”与“竞”相互映衬 突出了大自然充满生命力的动态美   
【解析】(5)“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乱”写猿鸟争鸣的喧闹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 “竞”写出了夕阳的余晖中 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两个词 通过对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的描写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气息
【答案】(6)【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丙】文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但更多的是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
【解析】(6)阅读【乙】文 可以看出作者重在描写山水的美景 文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束全文 以“仙都”一词 表现了作者对所见美景的喜爱 再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现了自己能与谢灵运相比肩的得意与自豪 结合作者背景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政局动荡 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 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惆怅寂寞之感 【丙】文“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对
自由的渴望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命的歌颂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 对功名利禄的鄙视 以及对官场的厌恶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9.(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百许头 可 _______________
②日光下           澈 _______________
③不可久           居 _______________
④深不尺           逾 _______________
9.(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②其始出石罅 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9.(3)【甲】【乙】两文均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水 【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从_______________面写水 【乙】文“澄澈可鉴”从_______________面、“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从_______________面 写出了水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