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无名的裘德_中_灵_与_肉_的对比(1)
摘要: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后一名重要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非凡的诗人。他的主要著作被称为“威赛克斯小说”,这些小说再现了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的风土人情,描写了现代文明对宗法制传统的侵蚀,以及普通人在时代转型期的人生境遇及心态,其中包括《德伯家的苔丝》、《远离尘嚣》、《无名的裘德》等。作为哈代文学生涯的转折点,《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悲剧故事中思想、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
关键词:对比;灵与肉;人物
裘德生于乡村,立志成为一名大学毕业生。但是他和阿拉贝拉的结合却使他失去了念大学的资格。于是他前往克里斯特明斯特去追求他的梦想。在那里裘德爱上了他的堂妹苏,然而苏后来却嫁给了裘德的小学校长为妻,这使得裘德非常痛苦。最终裘德在事业和婚姻失败的双重打击下忧郁地死去。
裘德挫败的人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社会因素和女性因素。社会因素包括道德标准、婚姻法律、阶级观念等等。而女性因素则指两个女人:一个是阿拉贝拉,另一个是苏。大多数哈代的小说都与性和激情有关,《无名的裘德》也不例外。哈代在小说的序言中指出:“这部小说要毫不掩饰地讲述灵与肉之间的殊死搏斗…”[1]这里他指出了小说的主题:讲述“灵”与“肉”之间的斗争。哈代按照性灵观念,将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人物分为灵性(soul)和肉性(flesh)。灵性人物是精神追求远高于本能欲求的人,他们是充满了理性、情感、有节制、灵魂空灵剔透的人。而肉性人物则是本能欲求占主导地位、充满了的人。而上
面提及的两个女人恰恰代表了“灵性”与“肉性”两类人物。在这部小说中,哈代通过从多方面比较阿拉贝拉和苏的人物特点从而形成了鲜明的“灵”与“肉”的对比。
一、通过对比人物的身体特征
哈代首先通过比较两个女人的身体特征向读者展示了两个女人的差别。当阿拉贝拉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作者是通过下面的语句来描绘她的:
…She had a round and prominent bosom,full lips,perfect teeth,and the rich complexion of a cochin hen’s egg.She was a complete and substantial female animal——
—no more,no less (2)
哈代在这里的描述突出了人物的肉体特征。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阿拉贝拉的父亲是一个屠夫。因此她的家庭背景也表明了她是一个和“肉”联系在一起的女人。
而对于代表“灵”的人物苏来说,哈代对苏的塑造主要是通过裘德的观察和感受来完成的并且运用了截然不同的语句来刻画她。当裘德从他姑妈那里了解到苏的下落时,他禁不住前去见她,“She was so pretty that he could not believe it possible that she should belong to him.”[3]苏的美貌是与阿拉贝拉截然不同的。她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她是个毫不庸俗粗鄙的圣洁无暇的姑娘。哈代把她描绘成“the pretty,liquid-
eyed,light-footed young woman”,[4]充满了灵性美。
二、通过对比人物的行为
作者还通过人物的行为向读者阐释了这些人物的性格。阿拉贝拉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她充满性欲而且喜欢引诱男人。当她第一次见到裘德的时候,她用一只“猪鞭”扔他,“猪鞭”是粗俗欲望的象征。而且为了让裘德娶她,她反复地练习笑出酒窝,后来甚至谎称自己怀孕了。在她眼中,道德、忠诚、贞洁都一文不值。
但是裘德和苏的关系也使他很痛苦。苏的行为和她的外表是一致的:理想化和纯洁无暇。虽然她嫁给了菲洛特森,但因为他们的婚姻是无爱的,两人一直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一天晚上当菲洛特森误闯她的房间时,她惊恐地从窗户跳了出去。尽管她深爱裘德,她却因担心婚姻会毁了他们真诚的爱情而努力和裘德保持着清白的关系。她的行为表明她把灵魂看得和欲望一样重要。由此哈代指出了苏的精神特征:理性、慎重和坚持不懈。
三、通过对比人物的人生观
阿拉贝拉和苏的对比清晰地反映出了她们不同的人生观,尤其是对婚姻的观念。阿拉贝拉是个理财的好手。对体面生活的现实需求使她不惜利用婚姻来达到目的。她将婚姻视作一种生存和性的伙伴关系,因
此荒谬的婚姻誓言从来不曾困扰她。于是当她发现裘德将不久于世的时候,她不但没有履行妻子的义务反而引诱了医生威尔伯特。用她的话说就是:
Weak woman must provide for a rainy day.And if my poor fellow upstairs do go off——
—as I suppose he will soon——
—it’s well to keep chances open.And I can’t pick and choose now as I could when I was younger.[5]
从这些话人们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是多么现实。
然而,苏却有着另一套价值观。她渴望纯洁的爱情,但却易受社会舆论、婚姻法和中产阶级理想的影响。虽然她深爱着裘德,有时甚至对他满怀激情,但她却不愿轻易表露出来,而是把炽热的爱情压制、窒息在心里。她与裘德同居一室,却又害怕与他结婚,因为她担心结婚会受婚约的限制,担心“这铁一般的契约”会把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都毁灭掉”。除了性伴侣关系外,一纸婚约对苏来说意味这太多太多,从而使她为了婚姻的合法而嫁给了菲洛特森。由此人们可以看出在苏的思想中,精神需求远比性需求对她的人生更重要。离开她“不可分割”的丈夫菲洛特森使她充满了罪恶感,她最终对裘德说,“Arabella’s child killing mine was a judgement;the right slaying the wrong.”[6]哈代用这些细节告诉我们,那些对阿拉贝拉来说一文不值的字对苏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结论
论《无名的裘德》中“灵”与“肉”的对比
张宏李明娜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75
事实上,由苏和阿拉贝拉所代表的“灵与肉”反映出了裘德的两种天性:精神特性的理智和肉体特性的性欲。这两方面的性格经常会使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从阿拉贝拉与苏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哈代喜欢并同情“精神人物”苏;他讽刺并谴责“肉体人物”阿拉贝拉。这种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小说对社会的强烈批判。小说揭示了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人们欲望的不合理社会;它压制并毁灭人性,它不但不允许进步精神的存在,也不允许正常性欲的存在。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能够帮助人们进一步掌握哈代小说中其他类似的人物并对他们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注释:
①Thomas Hardy,Jude the Obsc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XXXIII.
②Ibid.36.
③Ibid.89.
④Ibid.94.
⑤Ibid.424.
⑥Ibid.369.
参考文献:
[1]Charles P.C.Pettit,ed.Reading Thomas Hardy.New York:Macmillan,2001.
[2]陈新:论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的阶级观,《外国文学研究》第5期(1999):52-53。
[3]陈庆勋:论哈代的乡土精神,《外国文学研究》(京)(1983.3):65-71。
[4]何宁:哈代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第5期(1999):67-68。
[5]Thomas Hardy,Jude the Obscur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6]叶继宗:灵与肉的搏斗——
—谈《荆棘鸟》中拉尔夫神父,《外国文学研究》(武汉)(1993.2):30-33。
[7]仲锡:“哈代笔下的轻浮放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2,哲社版:77-79。
摘要:《欢乐之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沃顿的成名作。作品以纽约上层社会没落贵族小丽莉·巴特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在家庭破产父母双亡以后,想要依靠婚姻获取在欢乐之家的一席之地,而最终失败走向死亡的悲剧故事。故事以工业革命后新旧社会交替为时代背景,反映了这一时期纽约上层社会妇女的命运以及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欢乐之家》;父权制;女性主义
伊迪丝·沃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女作家。她出身于纽约旧式的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极具写作天分。身处新旧交替的时代,沃顿以她独特的视角,敏感而细致的笔触,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而内容丰富的纽约上流社会风俗画。
《欢乐之家》以家道中落的没落贵族小丽莉·巴特为主人公。丽莉从小到大就被教育怎样嫁给一个好男人。在其家庭破产、父母相继去世之后,丽莉寄人篱下,与冷漠守旧的姑母生活在一起,依靠姑母虚伪的仁慈和偶尔的施舍过活。对于她来讲,扭转命运唯一出路就是个富有的丈夫。当生活在她对奢华和
安逸如此的向往之中显得异常拮据时,婚姻对于她来讲就变得尤其迫切。她寻寻觅觅直至成为年近三十的老姑娘却仍旧待字闺中。也就是在这时,她与男主人公塞尔顿产生了心灵的碰撞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爱情的产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使她走上了死亡的道路。
拉里·鲁宾(Larry Rubin)和布莱克·内维斯(Blake Nevius)一致认为,丽莉的悲剧是由她的家庭遗传、社会环境和特定历史时代诸多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的,具有自然主义小说人物的显著特征;卡洛·贝克·萨巴拉(Carol Baker Sapora)认为丽莉的死是由她的社会地位和实现自我愿望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森塞·格里芬·伍尔夫(Cynthia Griffin Wolff)则认为丽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她缺乏道德反思。
笔者认为,小说虽然以主人公丽莉的死亡结束,但并不能就此断定丽莉的死亡是她的失败,相反,她的死亡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是对物欲横流的堕落社会以及压迫妇女的男权制的最终反抗。本文将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丽莉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并将由此进一步探讨妇女获取自由的真正出路。
1.妇女的他者性地位和父权制的压迫
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巴认为,虽然沃顿无论在理论和实际创作上都不是一位女权主义者,但是她的主要小说总的来说也许是这个世纪以来所有
美丽心灵悲剧人生
—《欢乐之家》中丽莉·巴特的悲剧
顾默涵张丽
(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7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