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逐字稿
一、朗读之,初识《诗经》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回到诗歌的源头去看看。听说过《诗经》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
生:《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生:《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是老百姓创作的,后来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将这些诗歌收录在《诗经》中。
师:对的!
(师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师: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是《诗经》里的一首歌谣,题目是《芣苢》,题目谁来读?
(生读题)
师:想看看芣苢吗?(课件出示芣苢图片)这就是成片的芣苢,也叫车前子。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猪耳
朵草。你们看,圆圆的是不是有点像猪耳朵?春天,它的叶子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野菜。到了初夏,开花结出的籽儿就叫车前子。晒干后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了吗?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刚开始读时比较难,里面有些字我从来没见过。
师:是的,《诗经》里有些古文字像远古的化石一样,让我们觉得高深难懂。
生:我们以前读的诗主要是五言诗、七言诗,这首诗是四言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
师:不仅是这首诗,整部《诗经》,大多以四言为主,充满节奏感、音乐感。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
生:我发现,这首诗每句结构差不多,就改了六个字,真有意思。
师:你关注到了语言形式,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看,全诗共三章,一行一章,结构形式相同,仅仅变了少数几个动词,种写法就是我们以前说到过的“重章叠句”。
师:现在,听朗诵,同学们在心里读。
(师课件出示整首诗,配乐范读一遍,第二遍与一位学生轮读,其他学生小声跟读。)
师:好听吗?自己读读这首诗,要读得一字不差。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你把“采采”稍稍强调了一下,好像在告诉我们,采芣苢了,大家快来采吧。还可以怎
么读?
(师指名读)
师:你把“芣苢”读得特别有味道,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因为芣苢太多了,满山遍野都是,所以,我有意拉长了读音。
(师指名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大片绿油油的芣苢。四言诗一般读成“二二”节拍,读两个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
二、细想之,理解意思
师:这首诗讲了什么意思呢?首先要理解这些字。(边说边展示:采、有、掇、持、袺、撷)请大家先看第二章里的两个字,“掇”和“持”,谁来说?
生:“掇”的意思是拾取。“持”的意思是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下面注释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个好办法。但老师觉得,只看注释还不能充分领略到汉字的奥秘,有时需要我们追根溯源学汉字。“掇”右边有四个“又”字。(出示“又”的古字)在古代,“又”字指的是手。从字形上看,“掇”字包含这么多手,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很多手在不停地拾取。
师:再看“持”字。(出示“寻”的古体字)“持”的右边指以五指持物。结合注释和字形,谁能给我来演示一下“掇”和“持”的动作?
生:(边演示边说两字的差别)“掇”是一个一个地摘,而“持”是一把一把地摘。
师:“持”指从茎上成把成把地向下抹东西。稻谷丰收了,我们说—
生:持稻谷。
师:麦子熟了,我们说—
生:持麦子。
师:再看“袺”,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衣字旁。“袺”加个“页”就是“撷”,而且“页”是繁体字。
师:是的,这两个字与衣服有关。当时老百姓的衣服是这样的。(出示古人服装图片)上衣长到膝盖,腰间有腰带,类似现在人穿的风衣款式。这两个字意思也接近。谁上来用动作演示一下“袺”和“撷”
(生演示)
师:(师边演示边解释,生一起做动作)对,这就是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字的意思都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就好懂了。自己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别忘了借助下面的注释。
(生自由练说后,师指名说。)
生:姑娘们去采车前子,先是一个一个地去摘。车前子太多了,她们又成把成把地去持。车前子越采越多,姑娘们先是手提着衣襟,兜了起来,后来又掖起衣襟装了起来。
师:看来意思明白了。中国古典文学家余冠英先生曾翻译过这首诗,请看。
(师课件出示: )
车前子儿采呀采
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
掇怎么读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
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
一把一把持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
手提着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
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师:老师和你们对读,注意好节奏。
(师生对读)
师:这首诗最独特的地方就是“重章叠句”中仅仅换了六个字。这六个字究竟妙在哪里呢
生:我们觉得这六个字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把姑娘们采摘的动作形象地写了出来。
师:是啊,诗歌注意了词语的锤炼。你们品出了其中的妙处。
生:更换了六个字。这种更换看似简单,其实很用心,写出了芣苢越采越多、姑娘越采越欢,满载而归的过程。让我们越读越有味道。
生:我们觉得这六个字的顺序是不能换的。而且,诗歌相似的结构,反复再现了姑娘们采芣苢时的动作和欢快的心情。
师:是的,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情景的推进来写的。《芣苢》是一首劳动的歌谣。姑娘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颗颗“掇之”,一把把“持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撷之”,这一个完整的采摘过程,就是通过这六个动词体现出来的。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注意这六个字。
(生齐读)
三、涵泳之,揣摩意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