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芣苢》的文本解读
《芣苢》的文本解读
大家好,我是李煜晖,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课文是《诗经周南芣苢》。首先,我们来读一下这首小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总的来看,这首诗把《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全诗共三章,寥寥四十八字,除虚字外,仅有“采采芣苢”和六个不同的动词而已。这样的篇章结构特点,决定了《芣苢》的解读必然是极简而又极繁的。说它极简,是因为凭借书下注释就可以大体了解全诗的字面意思;说它极繁,是因为全诗留给解读者的文字信息极少,加上时代久远,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大不相同了,一些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背后,有大量的谜团等待我们破解。
这一讲,我将从语言文字的解析入手,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采采”究竟是动词还是形容词
“采”字是一个常用汉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上手下木,本意是从树上摘果子,动词。后来演变出了名词、形容词的意思。例如,殷商钟鼎铭文有“大采”“小采”,指朝霞时分和晚霞时分,进而引申出“明亮、光彩”等形容词义项。
历代掇怎么读学者对“采采”这一叠词的词性和意义莫衷一是,分歧主要集中在《诗经·周南·卷耳》和《诗经·周南·芣苢》。一种观点将“采采”作为动词,释为“采了又采”。另一种观点将“采采”作为形容词,释为“茂盛的样子”。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过去当动词讲占了大多数;而今更多学者采取了后一种解释。我们看一些理由。有学者统计,《诗经》中有17篇出现“采”字,其用法主要有三种情况。
1. 单字用法
1)《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2)《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3)《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4)《周礼·乐师》引逸诗:行以肆夏,趋以采荠。
2. 叠字用法
1)《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2)《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3)《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4)《曹风·蜉蝣》: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3.交叉用法
1)《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2)《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以上三种情况中,单字通译为“摘取”,动词;交叉使用则通译为“采了又采”,也是动词。而叠用则应该视为形容词。正如丁声树先生在《诗卷耳芣苢“采采”说》中指出:“以全诗之例求之,
单言‘采’者其义虽为‘采取’,重言‘采采’必不得训为‘采取’……更考全诗通例,凡叠字之用于名词上者皆为形容词。……夫外动词之用叠字,此今语所恒有(如言‘采采花’,‘锄锄地’,‘读读书’,‘作作诗’’之类),而稽之《三百篇》乃无其例;且以声树之寡学,仰屋而思,《三百篇》外先秦经诸子中似亦乏叠字外动词之确例:是诚至可骇怪之事。这正是针对很多译本把“采采芣苢”译为“采呀采呀采芣苢”来说的。新版教材书下注释把“采采”译为“茂盛的样子”,正是采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二、“芣苢”和诗歌主题的多元理解
那么,诗人笔下茂盛的芣苢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呢?采芣苢者采的又是芣苢哪个部位呢?芣苢这一特殊的植物,和诗歌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历来也有争议。
第一种看法,认为芣苢是车前草,北方人俗称“车轱辘菜”。西汉时期的《毛诗故训传》认为:芣苢,马舄(音细)。马舄,车前也,宜怀任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说:芣苢,一名马舄,其实如李,令人宜子。三国时期吴国的学者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芣苢,一名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可煮作茹大滑,其子治妇人难产宋人罗愿在其《尔雅翼》中
得更为详细:芣苢,妇人所采,今车前草是也。大叶长穗,生道旁,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又名当道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江东呼蝦蟆衣,可煮作茹其子主易产故妇人乐有子者以为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认为芣苢就是车前草,则有三种功能。第一,芣苢嫩叶可以吃,因此有食用价值,古代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采来充饥,或者作为主粮的搭配,发挥类似野菜的功能。第二,古人认为芣苢籽(结的果实)有药用价值。但究竟是什么药用价值,有争议。一种是所谓“宜怀任”,就是吃它容易怀孕生子。郝敬《毛诗原解》云:“芣苢之实宜妊,妇人所需也。”也就是说芣苢是女性助孕的药。另一种就是所谓“其子治妇人难产”“其子主易产”,也就是难产,是一种助产的药。第三,象征功能。因为芣苢生命力特别强,而且外形大叶、长穗、结子掇,出于原始的生殖崇拜观念,人们采摘多籽的芣苢,以期宗族得以多子多福。
第二种看法,认为芣苢就是薏苡,也就是大家常见、常吃的薏米仁儿。例如,山西大学的刘毓庆教授认为,“薄言掇之”,掇就是拾取的意思,而车前草的种子太小了,怎么拾取呢?进而他引用赵秀明等《薏苡名实考》等文献,辅以训诂知识,提出芣苢就是薏苡的观点。薏苡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株高一米多,茎直立粗壮有节,似竹,长叶。形状有点像玉米,果实如珠,故有水玉米、草珠子、菩提珠、晚念珠、珍珠米之称。采芣苢的主要目的是采取食物,因此不厌其多,采之不已。虽然教材书下注释采取的是第一种解释,但是第二种观点也可备一说。
因为对芣苢究竟是什么,以及人们采摘的动机理解不同,《芣苢》这首诗主题的解读也就有了很大不同。
传统经学解读从芣苢的药用价值和象征意义出发,把采芣苢和妇女求子、产子、难产等生育行为联系在了一起。《诗序》云:“《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郑笺》曰: “天下和,政教平也。”孔颖达申述其说曰:“天下乱离,则我躬不阅,岂思子也? 今天下和平,于是妇人始乐有子矣。”这些评价,从汉代到清代,始终影响着人们的解读。具体来说就是把《芣苢》视为妇人其乐融融采芣苢来盼子、求子、祈求顺利产子的诗歌。这些妇人可以指圣明君王的后妃,也可以泛指天下的妇女。指后妃,则是说君王善于齐家,雨露均沾,后妃不妒忌,均以有子为乐,家和万事兴,这是圣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好效果。指天下妇女,则更能说明太平盛世为妇人创造了良好的生育环境,于是妇人以有子为乐。这
种经学解读带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教化伦理说教的彩,对诗歌的文学性关注不够,今天读来感到很牵强。
直到清代,才有学者开始摆脱政治教化思想的束缚,从文学的角度对《芣苢》做出新的解读方玉润认为,《芣苢》是描绘妇女采摘劳动的歌谣,并以诗的语言描摹了当时景象。他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平原绣野风和日丽 中,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人,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焉。方玉润的说法影响很大,今人解读《芣苢》,大多赞成这首诗写的就是“歌互答”的劳动场面。如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说:“这是一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这首诗从劳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了心理的发展过程。不断的采取随着不断的歌唱,越来越多,越唱越高兴。语言的反复,篇章的重叠,表现了对劳动的热爱。”高亨《诗经今注》云:“这是劳动妇女在采车轮菜的劳动中唱出的 短歌 。”陈子展、杜月村《诗经导读》说: “《芣苢》是一妇女在野外采摘车前子时,互相 唱和的诗歌。诗分三章,在重章叠奏中,随着采芣苢由少而多......就把妇女们劳动轻快、欢乐的形象给烘托出来了。”马克思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即“人类在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萌发和孕育了人类最初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意识。”《芣
苢》是“妇女劳动的短歌”,即劳动创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创造了用以表现美的诗歌。
文学解读虽然已成为主流,但也有它的局限性。纵观这些看法, 评价者把眼光放在劳动,也就是采芣苢上,那么采芣苢和采苓、采薇、采莲相比,毕竟所采的对象不同,芣苢作为独特的、主要的意向,又有着哪些特殊的意味?这是文学解读关注不足的地方。因此,另有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解读,也值得我们关注。闻一多考证认为芣苢与胚胎古音相近,他认为古人根据一种类似律的魔术观念 ,认为食芣苢即能受胎生子今人李山、华一欣在《对话诗经中说:将芣苢的子粒兜入腹前衽中(袺),并且敛衽紧系于衣带,诗篇精细地描写这两个动作,极可能是在暗示妇女的受孕与坐胎。因为以某种象征性动作表达某种祈祷意义,是巫术仪式的惯伎。这样看来,诗篇所表现的,并不是实际的采摘芣苢的劳作场景,而是展现着某种祈求愿望的巫术仪式。表达乐有子的诗篇,实际是祈子仪式上的乐歌。
三、“薄言”有怎样的表意功能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薄言两个汉字,把茂盛的芣苢和采摘者的动作连接在了一起,前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在一唱三叹中强化了诗歌的韵味。薄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书下注释说,薄言两个字都是助词,无实义。这样解释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助词虽然没有特定的意义,但仍
然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我们有必要做一点补充。
《毛传》说它是“语辞”,也就是语气词
《郑笺》以“言”训“我”,薄言采之,也就是我来采之
程颐、严粲以为发语辞,与书下注释基本相同
杨简以为“薄犹略也,言语助之辞也,薄言有优悠不迫之意”。这种句式与“静言思之”相似。
丰坊以为“薄者,聊且之意;言,亦言语之言。” 
胡文英《诗经逢原》以为“薄言,不敢自以为足”。
王夫之《诗经稗疏》说:“薄言采之者,采者自相劝勉也。”
焦琳《诗蠲》说“:薄言二字,亦与俗语中且说、就说、可说等字相似,犹之乎语助耳。”
刘毓庆教授认为,简单地说,这是个虚辞。虚,弹性就大,可以把很多东西装进去,有多种可能性存在,所以它是活的。此处当是表示激动状态的发声词,只可体味它的韵味,不可强
调它一定是什么。在原始诗歌中,发声比用语更重要。这个观点有一定的启发性,可供指导朗读时参考。
四、六个动词的意义和关联
在“薄言”的后面,紧跟着的是动词采、有、掇、捋、袺、字。这六字是全诗的文眼。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彼此又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说第一组,采和有。首章总言采芣苢之事,故直接用了“”字这个采字有探寻的意思,与采风、采诗的采意思相近。而有,书下注释解释为“取得、获取”,把结果前置了。应该理解为“存在”或“丰富”的意思。代学者辅广说:“求其所生之处曰采,得其所生之处曰有。”唐汝谔《毛诗蒙引》亦云:“采是求其所生之处,而有则不负其求矣。”林义光《诗经通解》云:“‘采之’谓行而往,尚未见芣苢也‘有之’,则见芣苢矣。”
再说第二组。诗人既想采芣苢,又见到了茂盛的芣苢,那么如何采摘呢?这时用到两个动词“掇”和“捋”。掇是拾取的意思,就是把落到地下的芣苢子捡起来。《说文》说:“掇,拾取也。”“捋”是用手顺物抹取。郝敬《毛诗原解》说采采既有,所取在穗,拾其穗而薄言掇之;
采采既掇,所用在实,取其实而薄言捋之。胡承珙说:“掇是拾其子之既落者,捋是捋其子之未落者。”这两种说法都合理。简而言之,掇、捋两个词,写的是获取芣苢的劳动过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