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精英计划”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撷要(一)
作者:牛爱军
来源:《健身气功》2017年第01期
作者:牛爱军
来源:《健身气功》2017年第01期
第一至第五期“健身气功精英计划”高级研修班已经结束了,课堂上各领域大家们经明行修、殚见洽闻、博古通今、锦心绣口,将自身所学所得所悟所感与同学们娓娓道来,每每令人茅塞顿开、击节赞叹,将大家引入了一个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思想上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虽然研修班结束了,但课下我还是经常翻阅课堂笔记和老师讲义,每有会意处禁不住眉飞舞,大有欣然忘食之乐!现在抛砖引玉,将学习心得重新整理成文,敬请各位专家和同学指正。
学习心得从“传统文化”、“中医文化”、“运动人体科学”、“功理功法”等几方面展开。
一、传统文化
健身气功是在传统文化的沃土上结出的硕果,与儒、释、道、易等各个方面关系密切,并有机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但本文为了叙述方便还是将其分成下列几个部分。
(一)儒家文化
楼宇烈教授讲授了《儒释道文化与健身气功》,李虎老师专讲了《儒家思想与健身气功》,中国画院梅墨生老师专门论述了“练功与道心”之间的关系,孙泽先教授在讲座中也专门论述了“儒家十六字真言”对健身气功锻炼者的指导意义。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健身气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唐代开始,儒释道三教由相互论难而渐趋融合,至宋明理学兴起终将三教统一为心性之学。任继愈先生在《中国道教史》“序”中写道:“内丹说”在道教,“佛性说”在佛教,“心性说”在儒教,三教的说法有差异,而他们所探讨的实际上是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指的是“心性之学”,意思是说儒道释的指向都是“心性”。而健身气功融合了以上诸家学说,非常重视心性的修炼,并且不单是致力于心性之学,还把健身气功提升到了生命之学的高度。
孙泽先教授说:国学的根本在于心理。我认为还可以更进一步:“国学的根本在于心性之学”。儒释道之学都是心性之学,都是以修炼心性为根本,与心理学确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尽相同。中国产生了很多心理调试的方法,可惜没有上升到学问的高度,汪卫东医生也曾谈及这个问题,认为虽然国外心理学发达,但是心理锻炼的方法却是中国远胜于西方。孙教授
在其学术生涯中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学说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而精神分析学说的营养又是来自于道家的识神与元神理论。
儒家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被称为儒家十六字真言。道心精微,健身气功正是体察道心之一途径。首先要心静,心静就是要排除杂念,健身气功要求外动而内静、形动而心静,动静相兼、互为依存。荀子说“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人心惟危”的“危”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人心的杂乱,心不宁则乱,乱则意志不坚定易入歧途。周敦颐在《通书·圣学第二十》中说:“圣可学乎?曰:可。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就是无杂念,健身气功常用意守的方法来排除杂念,是以“一念”来代替“万念”。朱熹提倡“半日读书、半日静坐”,都是为了在静中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的思想和道德境界。朱熹《调息箴》曰:“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猗。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已而吸,如百虫蜇。氤氲开阖,其妙无穷。”《调息箴》中还写道“守一处和,千二百岁”。在健身气功练习中,“守一”的要求比比皆是,如五禽戏的“起势调息”:两手上提时意守劳宫、内合时意为贯气入膻中、下按时以意送气入下丹田。马王堆导引术则
要求练习十二个动作时配合意守相应的经络。健身气功的这些具体要求是为了排除杂念,使心神宁静,在精神充分放松的前提下感受每一个动作带给身心的变化。
随着健身气功动作技能的巩固和发展,练习中可出现自动化现象,就是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可以变为无意识,可以变得如呼吸、走路一样自然,心念一动或者音乐、口令一响,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进入到演练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练习,即使外界比较嘈杂,也能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迅速地收敛心神,神不外驰,动息相随,心息相合。在这个阶段的练习中,“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白居易《静坐诗》),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礼记·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得”即是“道心”,道心精微,“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王先谦《荀子集解》),只有坚持长期锻炼,精一、专心,才能逐步去除后天私欲、显现先天本性,这也是感受道心、把握道心的必然过程。梅墨生老师认为练习太极拳有:操、拳、功、道四个层次,最高的层次就是“以术求道”,在练拳中体察道心。健身气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道”是很抽象的概念,“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大道无形而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而运行日月,大道无名而长养万物,其实道就是自然,所以佛教认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顺应自然,练功的目的就在于让人的心理彻底放松、顺从自然,无欲无求从而符合“道”。通过健身气功修炼道心,以道心来悟道,这是通过健身气功体悟传统文化的特有方式,也是健身气功对形而下的超越和对形而上的追求。
“允执厥中”就是撷“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中说:“太和所谓道。”“太和”是古人认为万事万物最和谐的一种状态,最早出自《易传》。“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导观念之一。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讲求居中致和、多元对位、守衡有序、阴阳调谐,天然地受到和谐文化的熏陶、感染、影响和指导,并在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上表现着和谐文化的诉求、思维、理想和价值,两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相得益彰。体认健身气功的和谐需要从身、心两个方面入手。“形神统一”、“身心不二”、“身心合一”、“性命一体”、“形神相资”等说法无不说明了中国人重视身心和谐的理念。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整体,所以练习健身气功要求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领形、以形会神,通过调心、调身、调息,使内外相合、形神一体。如健身气功?易筋经的“韦陀献杵第一势”要求“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
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心澄如水,气定神闲,才能意发于心、传于手,心之所发者正,才能手之所形者亦正;平心静气,才能使手法身法自然端正、中规中矩。“气定神皆敛,心澄貌亦恭”是对心的要求,“立身期正直,环拱平当胸”是对身的要求,心静则身正,身正则气顺,气定则神敛,神敛则气回。“韦陀献杵第一势”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让习练者开启气机,调和身心,进入到功法演练的意境之中。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儒家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阴阳对立统一”是健身气功技术体系的指导原则之一,更是“和谐理念”在健身气功各种形式运动中的形象反映。比如,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吸气方法只有一种,用口吐气却有嘘、呵、呼、呬、吹、嘻六种,这六种吐气不但可以去热、风、烦、寒等邪气,还可以散出脏器的胀满、痛闷等气结。凡气出入有声者,为风相,为泄,所以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六字诀是一个祛邪泻实又扶正的吐纳调气法。有泻必要有补,扶正、补气动作主要是:发音吐气后的吸气;动作导引中两手外开、外拨后的内收、内拢及捧掌内翻;练功后的收功;练功过程中的身心合一等。与之对应的祛邪、泻实动作主要有:呼吸吐纳中的吐气发音;动作中的两手外开、外拨导引;吐音中的两目睁圆;吐气发音中的微微用意等。六字诀通过扶正、补气与祛邪、泻实,达到了调整补泄、调理气机、和谐共生、健康身心的作用。
(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