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内涵
“仁”的第一个层面是“为仁由己”。孔子关于仁的论述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二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的意思是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行为规范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克己”就是“为仁由己”。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修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的,是个人独立的自由意志的表现,并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其实质是道德自觉或人的自觉。孔子视之为“为己之学”,主要就是个人道德知识的修养。
“仁”的第二个层面是仁之根本“孝悌”。“孝”,是子女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悌”,是弟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兄长,而“仁”的根本就是孝顺爹娘,敬爱兄长。此种观念受当时的宗法制影响,在这样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等级严密的社会中,孝悌的作用是很大的。孔子认为,只要君主将此种血缘亲情作用发挥好,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
“仁”的第三个层面是“爱人”。“爱人”是“仁”之本的推衍和泛化,是从血缘关系中外化出来的一种认识,它的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外,孔子没有把“仁”捆缚在血缘和宗法关系上,在做到孝悌以后,他主张要超越“亲亲之爱”,以孝悌为中心,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无限地向外扩展自己的仁爱。他告诉我们,仁者“爱人”,这里的“人”不只是亲人,还包括广大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爱人”有两条非常
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忠”和“恕”。孔子曾向弟子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参进一步阐释说,孔子所说的“道”就是“忠”和“恕”。对于“恕”,孔子自己解释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忠则是恕中积极的一面,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作为有积极意义的道德行为,未必人人都有条件去实施;而“恕”是人人都可以做的,而且可以终身奉行。这两条原则总括起来便是“推己及人”,即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忠恕之道也沉淀了中华民族诚信、和谐的理念。此外孔子主张的“爱”是“差等之爱”,差等的标准就是礼。孔子对仁的论述十分宽泛,但都是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礼。“仁者,爱人”表现在统治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爱人”积淀为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德治”等管理理念。
“仁”的第四个层面是个体理想人格的塑造。无论是主体精神的自觉,还是孝悌原则的践行以及人道主义的实施,都必须落实在个体人格的塑造上。孔子要求人要勤学善思、努力追求知识。他主张学习要经常温习,这样才会得到新知;学和思要相互结合,两者不可偏废;要广泛地学习,不满足地学习。孔子要求人要锻炼意志、懂得克制。在他看来,“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要求人要有历史责任感。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孔子一生传播“仁”,践行“仁”,可以仁
说亲身实践了对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的自觉追求。孔子要求人要有“志”。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
这是个体人格的“仁”达到的最高境界。
以上从精神自觉、孝悌原则、人道主义、人格塑造四个层面分析了“仁”的内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