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爱精神
摘要:儒家的核心思想即为仁,仁爱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 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其中的博爱精神和仁德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一、给出仁爱精神的定义解释
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仁爱不仅要爱人,也要爱生物兼爱万物,方才称得上大仁大贤之人。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学者们普遍认为就是人要有爱人之心,这当然不错。但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是指对人要有仁爱之心,同时也指对万物要有仁爱之心,对自己也要有仁爱之心。所以严格说来,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包括这三个层次的。这三个层次的思想,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身与心的关系。
1、儒家仁爱说爱自然,爱万物,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思想基础为天人合一论,主张“格物致知”论来认识世界,熟悉世界,与世界达成良好的和谐关系。朱熹明确说“《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
而入于圣贤之域。”( 《朱子语类》卷 15《大学二·经下》)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人得以与自然达成和解,融于自然之中,这即是古代特殊的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思想批判了人本中心论,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结果。
2、儒家仁爱的第二个层次即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儒家重礼,礼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看重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己和谐,而实现这部分和谐目标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礼”。儒家对礼教的重视程度之最,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最为广泛流传的三纲六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都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3、儒家仁爱也提倡爱自己,这与之前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佛教价值观所提倡的“业果”不同,替代了宗教精神中对于自身的贬低态度。爱自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肉体,也是爱自己的精神。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中,修身养性是放在首要位置的。孟子说: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上》)修身是通过克己而实现最高的精神境界和觉悟,而不是伪装和压制自己的人性。
二、儒家仁爱说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出入
早期儒家提倡以 “仁爱”为原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我们今天倡的 “以人为本”思想无疑贯穿着爱的理念。 但是它和儒家仁爱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儒家仁观作为封建等级制度下一种特有的社会意识,必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1、儒家的格物致知与当代科学论点相悖。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学说是爱自然的基础,提出了“气”这一概念,朱熹把“气”作为“生物之具”,说明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气”凝聚化合而成的。人也是“气”凝聚化合而成的,是自然界的缩影、副本。董仲舒说: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 《春秋繁露·阳尊阴卑》)天人是同构的, “人副天数”(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但是在现当代的科学价值观中,提倡的是人类是主导者,我们爱护自然是因为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不是怀着一种绝对的敬畏心理在与自然和解,儒家的格物致知学说更多的是一种虚幻的、心灵上的玄之又玄的想法,不适合现代的主流的唯物主义价值观。
2、三纲六纪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人平等等人权的禁锢和束缚,具有强烈的等级性和目的性,更重要的作用是成为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君主的管理手段,是封建社会下君权制度的结果。儒家作为当时管理阶层青睐的学派,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压迫了女性和底层人民的独立
人格,为统治阶级长治久安地呼唤着仁爱,在客观上也成为了统治阶级麻痹底层劳动人民的工具。
仁3、儒家的仁爱体系中本身就含有矛盾的部分:一方面呼唤着无差别的仁爱:“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人”,一方面又宣扬鲜明的等级制度,人有高下之分、远近之别,使用仁爱观来获得阶级矛盾的缓解,使得封建社会得以稳定发展。、
三、儒家仁爱说在现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的普世价值
毫无疑问 ,儒家仁爱思想是以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为基础的 ,自然有其糟粕的成分 ,但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 ,都能穿越历史的时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彰显其历久弥新的价值。
1、仁爱思想为 “以人为本 ”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 中国儒家传统仁爱思想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仁者 ,人也 。《论语 》记载说 :有一次马棚失火了 ,孔子不问马 , 只问伤人了没有 ? 孟子也指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可以说 , 中国传统文化 , 特别是儒家的仁爱文化就是人伦文化 。仁爱的核心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这也是我们今天强调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而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说仁爱精神对于当代的主流思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提供了理论的源泉。
2、“三纲六纪”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成分,在当代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甚至被完全否定。仁爱精神中的三纲六纪也可以由当代的全新含义,其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中“纲”可以理解为模范,也就是说一国的领导人要做人民的模范,父亲要做孩子的模范等,“三纲六纪”之说,就是通常所谓的礼教,实际上是处理社会关系的法规。“纲纪学说,如果运用得法,可能调节社会秩序,可以加强团结。而仁爱精神中其他的也同样可以运用思考来进行适合现代社会的独特解释。
四、结语
儒家的仁爱精神必然有其不适之处,但全盘否定也是错误的,如何在现当代社会下对其进行新的理解和解释,如何将源远流长,颇具古韵的仁爱精神应用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来,仍然是一个需要探讨研究的课题。
引用:
1、韩星,《仁者爱人_儒家仁爱思想及其普世价值》,2013.10
2、李晓愚,《儒家仁爱思想的当代诠释》,2010.09
3、蔡德贵,《儒家仁爱思想的三个层次》,2009.03
4、魏世梅,《早起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思想》,2007.0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