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义”与“仁”的涵义
中国古代往往以仁义并称,将其视为是君子品行的特征,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义”的普及程度,还要高于“仁”。
所以《三字经》中,将对儿童,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对人的启蒙,始终牢牢锁定在对“义”的灌输,“义”的树立之上。无论是父母师友的教,还是儿童自身的学习,始终围绕于此。
仁诚然,“义”在相当程度上,是用来衡量仁德行为的价值标准,因此对人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作为今天习惯于开口民主,闭口自由的人们,并不能简单的将这种约束,等同于束缚。因为,在中国传统世界中的这个“义”,并不是某一个,或者某一人,躲在某个黑暗的角落里,处心积虑的制定出来的一套,以利己为目的的,束缚他人的手段。而是和礼一样,是在全天下人共同的生活习惯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一套,既有利于遵守它的个体,同时也更有利于以之为准则的社的整体的行为方式与规范。
如果,套用一个西方的概念来表达,“义”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签署的契约,只不过我们用来维护这份契约的执行的是道德而不是法律罢了。
简而言之,“义”是什么?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恰当。因此,“义”就是一种适宜恰当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总括。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所谓“子不学,非所宜”中隐藏的,就是因为不知“义”——不知道生活的规则,不知道生活的艺术,而产生的在生活中的种种的不恰当,不适宜。
所以。“义”又与“礼”一样,代表着一种富有效率的个人乃至社会的存在方式。正是由于,在传统中国中,始终将“义”作为启蒙的核心,作为教育的主脉,所以才使得中国的古代社会得以高效而顺畅的运转,使中国可以繁荣昌盛两千年,即使有磨难、挫折,仍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因为,我们中国人,能够在关键时刻,知道自己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
但是,作为一种生活的规则与艺术,与其它类型,其它领域的规则与艺术一样,对“义”的教育与传授,也不仅需要热情与专注,还需要技巧与方法。
因此《三字经》在关于“义”的启蒙的这一环节的最后,通过“玉不琢,不成器”六个字,来揭示将所谓的道义注入到受教育者的心灵之中的技巧与方法。并通过“人不学,不知义”再一次明确,学习的核心目的,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掌握,而是对“义”的了解与认同,如果我们将此也视之为一种技能的话,那就是对以一个人的身份,生活于人之中的技能的掌握。
摘自 朱东国学微课堂《三字经精讲深解100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