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一种境界生命的传承与心心相印
仁是一种境界生命的传承与心心相印
美好的一天,从早读雪漠开始
内容摘要:
一定要到一个真正值得传承的人,跟着他学习,让他带着学习。因为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用文字表达的,它是生命相遇之后的一种心心相印。
十多年前,有位朋友曾说,西天取经,雪漠一个人就搞定了。为什么?他说,雪漠兼有唐僧的虔信,悟空的智慧,八戒的多情,沙僧的赤胆,白龙马的勤力。当然,这是开玩笑。今天,雪漠还继续行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不过,身边多了一些同行者。
最早的时候,雪漠确实是孑身一人,在漫漫黑夜里独自行走。我常说,自己就像是被上帝流放到了凉州。在《一个人的西部》里,大家可以看到我以前曾经的那段生命历程。好在,后来再“西行”时,身边有了鲁老板,有了陈亦新,有了陈建新。再后来,身边就有了专职志愿者和一起做事的诸多朋友。所以,我老是说自己是“大痴”,为什么?因为我想在无常中寻觅一种永恒,在虚幻中建立一种存在。
今天看来,永恒也好,存在也罢,换上朋友的话,雪漠都已经活通透了。现在,我很大一部分生命和精力,其实都用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身上了。因为,雪漠除了著书立说之外,还必须有一批学生。他们至少要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越我。假如有一天,他们成功了——这将是我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以前,很多人认为,儒家不注重一种主观性的东西,其实儒家有主观性的东西。比如,仁里面就有一种感性的东西,它把理的东西融入一种生命的感知,变成一种活泼泼的生命状态。所以,儒家有一种传承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东西,生命就干巴巴了。也就是说,孔夫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必然会教导他们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不然,颜回不可能三个月不离仁。仁是一种智慧境界,它除了理性的表述之外,必然会有一种生命的体验。这也就是孔夫子为什么培养了七十二个贤人的原因。所以,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会发现,孔夫子那时候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体验性的,是带出来的。那七十二个贤人,就是七十二个火把,就是七十二个文化载体,儒家文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我外出的时候,也总是随缘地带几位志愿者和学生,和他们一起“周游列国”,一起做些事情。我对他们的培养,就是带着他们做事,很少长篇大论的说教。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
法。只有一个人带着做事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有哪些毛病,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打磨。我就从很多志愿者的身上,发现他平时自己也发现不了的习气,然后我就及时地教调他,调伏他的心性,让他尽快地成长起来。
那么,中国文化培养人和西方文化培养人有不一样的地方。西方有一种标准化的流程,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是什么呢?是教授,是学者,是学院派的人才,当然也很重要,但不是东方文化大师。因为他没有一种生命的历炼,很难达到一种境界。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的大师,是靠传帮带带出来的。他必须有文化传承,有生命的体验,还必须达到一种境界。
曾经,我的一位朋友说,现在中医的这种培养模式,如果不进行修身和实践的话,很容易变成中医的掘墓人。我说,为什么?他说,中医的传统是修身,一定要进行生命的实践和训练,由真正的老师带出来,这样才能成为大师。大师是靠社会上历练带出来的,而不是学堂里教出来的。现在,从医学院里出来的学生,很多人甚至都不会看病。
仁有人问,雪漠老师,《雪漠智慧课程》讲的都是传统文化吗?我说,不都是。比如,第一品是雪漠重新诠释的儒家文化,第二品是雪漠重新诠释的道家文化,第三品是雪漠重新诠释的佛家文化中的一些精要,而后面的五品,完全是雪漠对很多文化提炼发酵的东西。传统文化
有点像葡萄,雪漠酿出了自己的酒,所以,名之为《雪漠智慧课程》。它既源于葡萄,但又不是纯粹的葡萄,而是酿出的葡萄美酒。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曾经陷入精神危机,想要自杀的人,他们读了我的作品后都变了,最后都能放下、看破很多东西。因为,我的作品,无论文学也罢,文化也罢,都有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也不是抄袭谁的,是我真正用生命去实践和验证了的。所以,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只要有颗真诚、干净的心,定然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那颗真心。
经典是什么?经典是作用于当代人的东西。如果不作用于当代人,不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不作用于我们的文化,那么经典就没有意义,就失去作用了。所有的经典,其实是一味药,它必须适合当代人的病。所以,经典一定要重新诠释。经典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我们生命中活泼泼的一种营养。
我解读《论语》也是如此,必须讲出其文字背后的东西。文字背后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传承,它是薪火相传的火。所以,一定要到一个真正值得传承的人,跟着他学习,让他带着学习。因为很多东西是没有办法用文字表达的,它是生命相遇之后的一种心心相印。
——2021年6月17日写于甘肃天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