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9 No.2
Apr. 2018
给校长的一封信大连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第39卷 第2期2018年04月
前 言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文化交流的纵深发展,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局限性。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外语学科知识,忽略其他专业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越来越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外语专业应主动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对外语学科发展的要求与挑战,积极开展产学研教育合作机制,拓宽外语专业培养渠道,更好地适应日益扩大的多元化社会经济需求。
一、“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应立足地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主动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适时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科学、合理地制定特专业建设规划,以此促进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越南京族以日语专业为例,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许多大学
都增设了日语专业,据教育部2013年统计数据,我国目前设置有日语专业的大学有506所,在日语专业云集、同质化现象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日语专业必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走出自己的特。目前地方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点:1.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市场并不需要只会日语的日语人才,但是不少地方高校日语专业仍然一厢情愿的只在日语能力上下功夫。2.课程设置上重学术,轻实践。不少地方高校课程设置上照搬了一些985、211研究型高校的做法,大量设置了文学文化研究、语言学研究等课程,走学术培养的道路,而没有准自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四川省正处于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发展时期,在四川省工业规模不断攀上新量级的同时,高新区工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据悉,2015年的工业产值中,八成以上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最大。作为地方普通高校日语专业,我们围绕四川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深入市场调研,结合国内外形势,将日语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密结合,将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人才的理论应用与实践
北电三试——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专业为例
管 静,刘 畅,陈 强
以后再遇见你(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摘 要:以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人才的模式是一条特鲜明、有无限可能的人才培养战略,本文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专业为例,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人才进行了理论应用和实践探索。通过对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力求为“外语+”产学研合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实施模型,从而推动地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合作开发、共建实体阶段。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日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18)02-0136-05收稿日期:2017-12-15mpm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以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17SA 0141)
作者简介:管静(1979-),女,硕士,副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主任,主要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刘畅(1981-),女,硕士,副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陈强(1984-),男,硕士,讲师,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系主任助理,
主要从事日语教学、日语汉字文化研究。
站在图中打一节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