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概述
一、当涂概述
当涂县位于皖江(长江安徽段)东岸,坐落在钢城马鞍山和米市芜湖之间,处于上海经济区边缘,是皖东要地。境域东临石臼湖,以湖心的中流河中心线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皖江,与和县隔江相望;南与芜湖市、宣州市接壤;北与马鞍山市及江苏省江宁县毗邻。全县总面积1399平方公里,总人口61.9万人。境内居住着以汉族为主的汉、回、满、蒙古、壮、藏、彝、布依、土、白、侗、朝鲜、苗等13个民族。辖9镇22乡。地形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呈南北略高,渐向中间腹地姑溪河倾斜。东北和中部有部分丘陵山地;平原圩区占总面积65%,平均海拔8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水系除长江之外,主要有姑溪河、青山河、运粮河、乙字河、扁担河等十几条河流。气候温和湿润,受季风影响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6.2℃,降水量1457毫米,日照2133小时,无霜期230天。
当涂历史悠久,地扼襟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涂县位于皖江(长江安徽段)东岸,坐落在钢城马鞍山和米市芜湖之间,处于上海经济区边缘,是皖东要地。境域东临石臼湖,以湖心的中流河中心线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皖江,与和县隔江相望;南与芜湖市、宣州市接壤;北与马鞍山市及江苏省江宁县毗邻。全县总面积1399平方公里,总人口61.9万人。境内居住着以汉族为主的汉、回、满、蒙古、壮、藏、彝、布依、土、白、侗、朝鲜、苗等13个民族。辖9镇22乡。地形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呈南北略高,渐向中间腹地姑溪河倾斜。东北和中部有部分丘陵山地;平原圩区占总面积65%,平均海拔8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水系除长江之外,主要有姑溪河、青山河、运粮河、乙字河、扁担河等十几条河流。气候温和湿润,受季风影响较大。年平均气温为16.2℃,降水量1457毫米,日照2133小时,无霜期230天。
当涂历史悠久,地扼襟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衍于此。西周、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先后属越、楚,向有“吴头楚尾”之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丹阳县(治今当涂县丹阳镇),属会稽郡。西汉属丹阳郡。西晋析丹阳县分置丹阳县、于湖县。隋开皇九年(589)徙侨置当涂县(在南陵一带)于姑孰。随后相继废于湖县、丹阳县。唐代曾先后属宣州、升州等。宋代设太平州,元改太平路,明、清置太平府,当涂属之。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当涂县直属安徽省。1949年4月,当涂解放。8月,析当涂县城置当涂市,市、县同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年5月,撤市入县。当涂属皖南行署宣城地区。1952年2月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员公署。1956年10月,析当涂县北境置马鞍山市。1983年7月,当涂县属马鞍山市。
当涂古称险要,密迩金陵、冠山履湖、大江环抱。上有梁山极天门之险,下有采石扼横江之冲,西控庐和以制两淮,东蔽宁广而屏两浙,自来有事江左者必争姑孰。东汉末年刘繇、孙策先后在牛渚屯兵;三国吴时孙桓作横江坞;东晋王敦移镇姑孰、屯兵于湖,桓温、桓冲先后戍守姑孰,与前燕、前秦对垒;南朝王玄谟于梁山江岸构筑偃月城;宋太平兴国间,厢军于姑孰城内设马军寨,建炎间郭伟在姑孰城造军器监二局,综甲仗数;元至元间,郝经于太平路置镇守万户府,设兵马司,又立沿江行枢密院;明洪武年间置建阳卫;清代,陆防有芜采营,江防有长江水师。
当涂古称险要,密迩金陵、冠山履湖、大江环抱。上有梁山极天门之险,下有采石扼横江之冲,西控庐和以制两淮,东蔽宁广而屏两浙,自来有事江左者必争姑孰。东汉末年刘繇、孙策先后在牛渚屯兵;三国吴时孙桓作横江坞;东晋王敦移镇姑孰、屯兵于湖,桓温、桓冲先后戍守姑孰,与前燕、前秦对垒;南朝王玄谟于梁山江岸构筑偃月城;宋太平兴国间,厢军于姑孰城内设马军寨,建炎间郭伟在姑孰城造军器监二局,综甲仗数;元至元间,郝经于太平路置镇守万户府,设兵马司,又立沿江行枢密院;明洪武年间置建阳卫;清代,陆防有芜采营,江防有长江水师。
当涂历史上兵争迭起,战事连绵。自春秋楚子重伐吴衡山(当涂横山)之战以后,苏峻起兵上牛诸、屯子湖,柳元景攻击梁山营垒,侯景反梁惨败于姑孰,陈霸先梁山阻齐兵,韩擒虎克采石、陷姑孰,李效恭梁山平叛,虞允文采石大败金兵,朱元璋渡江巧取太平,直至太平军当涂十年攻守战等数十次重大战事都曾在这里进行。屡次的兴师征伐、交兵鏖战,使当涂成为我国江南著名的古战场。
当涂又是江南较早开辟的抗日游击战区之一。当涂人民具有民族气节,富有斗争精神。民国27年(1938)7月,刘一鸿的抗日自卫队配合新四军活捉了暗通日伪的国民党军游击司令朱永祥,生俘朱部1 000多人;同年11月,新四军二支队第三团于博望、霍里的反扫荡战斗歼灭日伪军百余人;次年1月,第三团在横山保卫战中再次歼敌200余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当涂人民为自由解放而战斗180余起,用自已的血肉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生活。
当涂物产丰饶,堪称“鱼米之乡”。
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发展钢城马鞍山的重要原料基地。储藏最多的铁矿,面积约21平方公里,储藏量5亿多吨。主要分布在西南的青山、钟山和西北的黄梅山地区。还蕴藏着金、磷、硫及铜、锗、银、石膏、泥煤、叶腊石、重晶石等矿产。此外,位于青山脚下的太白矿泉水于1988年经国家鉴定开采,日可开采量超万吨;分布在江心洲西侧的黄沙矿,储量约70
当涂又是江南较早开辟的抗日游击战区之一。当涂人民具有民族气节,富有斗争精神。民国27年(1938)7月,刘一鸿的抗日自卫队配合新四军活捉了暗通日伪的国民党军游击司令朱永祥,生俘朱部1 000多人;同年11月,新四军二支队第三团于博望、霍里的反扫荡战斗歼灭日伪军百余人;次年1月,第三团在横山保卫战中再次歼敌200余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当涂人民为自由解放而战斗180余起,用自已的血肉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生活。
当涂物产丰饶,堪称“鱼米之乡”。
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发展钢城马鞍山的重要原料基地。储藏最多的铁矿,面积约21平方公里,储藏量5亿多吨。主要分布在西南的青山、钟山和西北的黄梅山地区。还蕴藏着金、磷、硫及铜、锗、银、石膏、泥煤、叶腊石、重晶石等矿产。此外,位于青山脚下的太白矿泉水于1988年经国家鉴定开采,日可开采量超万吨;分布在江心洲西侧的黄沙矿,储量约70
00万吨,现已合理开发。
温和的气候,丰饶的土地,充足的水源,铸就出这典型的江南鱼米乡。这里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籽、棉花和鱼、虾、蟹、鳖等。全县有耕地67.86万亩,其中水田61.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25亩。林业用地面积13万亩。总水面49万亩,其中可养水面 14.15万亩,可种植水生作物水面8.03万亩。建国前,落后的农用机具、陈旧的耕种技艺束缚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丰收年景水稻亩产一般在3.5石左右;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有3493万元。建国后,全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7年,农业产值提高到7763万元。1965年,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1981年以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很快。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生产粮食37.68万吨,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亿多公斤。1987年,为全省第一个水产品万吨县。1989年,粮食产量36.6万吨,亩产539公斤;油料产量1.88万吨;棉花产量0.3万吨;蔬菜产量0.4万吨;水果产量0.13万吨。鱼、虾、蟹、鳖、莲、菱、芡实等水产品总量1.1万吨,釜山产的“金脚红毛”蟹远销港澳,驰名中外;花津醉蟹风味独特,为佳肴珍品。家禽家畜饲养都很兴旺,家禽饲养量166万只,生猪饲养30万头,禽蛋产量2372吨。全县农业总产值4亿多元,其中林、牧、副、渔产值共1.4亿元。
当涂自古以来就是皖东南商贸集散中心之一,建国前也是典型的消费县城。建国后,商业
温和的气候,丰饶的土地,充足的水源,铸就出这典型的江南鱼米乡。这里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籽、棉花和鱼、虾、蟹、鳖等。全县有耕地67.86万亩,其中水田61.8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25亩。林业用地面积13万亩。总水面49万亩,其中可养水面 14.15万亩,可种植水生作物水面8.03万亩。建国前,落后的农用机具、陈旧的耕种技艺束缚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丰收年景水稻亩产一般在3.5石左右;1949年农业总产值仅有3493万元。建国后,全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57年,农业产值提高到7763万元。1965年,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1981年以后,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很快。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生产粮食37.68万吨,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亿多公斤。1987年,为全省第一个水产品万吨县。1989年,粮食产量36.6万吨,亩产539公斤;油料产量1.88万吨;棉花产量0.3万吨;蔬菜产量0.4万吨;水果产量0.13万吨。鱼、虾、蟹、鳖、莲、菱、芡实等水产品总量1.1万吨,釜山产的“金脚红毛”蟹远销港澳,驰名中外;花津醉蟹风味独特,为佳肴珍品。家禽家畜饲养都很兴旺,家禽饲养量166万只,生猪饲养30万头,禽蛋产量2372吨。全县农业总产值4亿多元,其中林、牧、副、渔产值共1.4亿元。
当涂自古以来就是皖东南商贸集散中心之一,建国前也是典型的消费县城。建国后,商业
贸易更为兴隆。1989年,全县有商业机构3987个,经商人员11249人。其中全民商业124个,2221人;集体商业541个,3695人;个体有证商业3322个,5333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亿多元,生产资料销售额5048万元,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0.9亿元。外贸收购额1718万元,出口额2059万元。出口商品种类有大米、螃蟹、珍珠、冻肉、棉纺织品、丝绸、塑料制品、五金矿产、化工医药及工艺品等30多种。
当涂水陆交通便利。建国前,水路有长江、内河交汇,陆路有宁芜铁路、宁芜公路穿境。也有一些地区比较闭塞,靠木帆船和人力运输。建国后,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1989年除有宁铜铁路和205国道穿,还有县内公路干线2条、支线13条,公路总长331.3公里。主要水上航线两条,计100公里;水系通航全长146公里。年完成客运量15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 743万人公里。货运量101.5万吨,货运周转量13052万吨公里。全县31个乡镇除2个隔江渡水的之外,其余 29个乡镇305个行政村已全部通汽车;濒临江河湖泊的12个乡镇均通客轮。
当涂县邮电事业创办较早。清光绪九年(1883)成立太平府电报支局,开办有线电报通讯,二十六年设邮政局。
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涂又称民歌之乡,50年代挖掘整理的
当涂水陆交通便利。建国前,水路有长江、内河交汇,陆路有宁芜铁路、宁芜公路穿境。也有一些地区比较闭塞,靠木帆船和人力运输。建国后,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1989年除有宁铜铁路和205国道穿,还有县内公路干线2条、支线13条,公路总长331.3公里。主要水上航线两条,计100公里;水系通航全长146公里。年完成客运量159.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 743万人公里。货运量101.5万吨,货运周转量13052万吨公里。全县31个乡镇除2个隔江渡水的之外,其余 29个乡镇305个行政村已全部通汽车;濒临江河湖泊的12个乡镇均通客轮。
当涂县邮电事业创办较早。清光绪九年(1883)成立太平府电报支局,开办有线电报通讯,二十六年设邮政局。
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涂又称民歌之乡,50年代挖掘整理的
当涂民歌曾参加过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70年代,有40首民歌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其中有11首由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于1982年灌制成立体声唱片,发行于东南亚。体育项目首推龙舟比赛。1984年,乌溪镇农民龙舟队获全省冠军和全国第4名,自始每年作为省农民代表队参加全国“屈原杯”龙舟赛,连年获得较好成绩。县农民田径队曾在省农民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第三名、单项男子短跑第一名。
当涂人材辈出,代有名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
这块丰蕴灵秀的土地,曾孕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士名流。三国时有刚直、有节,曾为安东将军、徐州牧、溧阳侯的陶谦。宋代有被世人称为“太白后身”的郭祥正。明代,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姑孰郡公陶安;有官至江西左布政使,辞官归隐后多有善举的邢珣;有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的县令章嘉祯。清代,有均为知名学者的“当涂四夏”:夏燮、夏炘、夏炯、夏燠。近现代,实业家徐静仁捐资创办了当涂静仁职业学校和镇江弘仁医院,表现出赤诚的民族自尊心和炽烈的爱国热情。此外还有谢循初、徐仁、周可涌、杨纫章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 自唐开元十三年(725)至广德元年(763),先后七次光临当涂。或泛舟姑孰溪、丹阳湖,观湖光水;或登临天门山、牛渚矶、凌台、灵墟山,
当涂人材辈出,代有名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
这块丰蕴灵秀的土地,曾孕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士名流。三国时有刚直、有节,曾为安东将军、徐州牧、溧阳侯的陶谦。宋代有被世人称为“太白后身”的郭祥正。明代,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姑孰郡公陶安;有官至江西左布政使,辞官归隐后多有善举的邢珣;有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的县令章嘉祯。清代,有均为知名学者的“当涂四夏”:夏燮、夏炘、夏炯、夏燠。近现代,实业家徐静仁捐资创办了当涂静仁职业学校和镇江弘仁医院,表现出赤诚的民族自尊心和炽烈的爱国热情。此外还有谢循初、徐仁、周可涌、杨纫章等一大批知名学者。
唐代大诗人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 自唐开元十三年(725)至广德元年(763),先后七次光临当涂。或泛舟姑孰溪、丹阳湖,观湖光水;或登临天门山、牛渚矶、凌台、灵墟山,
览古迹名胜;或造访谢公宅、桓公井,寓居横山石门,谒古贤遗风。并写下了近50篇赞颂当涂名胜风光的诗文,其中《横江词》、《夜泊牛渚怀古》、《下途归石门旧居》、《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等名篇脍炙人口,《望天门山》为千古绝唱。
当涂名胜古迹众多,风物宜人。
这里自然美景如画,名胜古迹也为人称道。旧有“姑孰八景”,为白纻松风、尼坡梅月、牛渚春涛、龙山秋、凌夕照、丹灶寒烟、元晖古井及太白遗祠。著名的“三塔两浮桥”尚存黄山塔和金柱塔。黄山塔始建于南朝,李白曾以“长啸倚天梯”诗句为之吟咏。金柱塔建于明代,八角七层,内有石刻浮雕,登临塔楼可观大江东去及采石、天门雄姿。享有盛名的“青山李白墓”,整个墓园占地 50亩,内有李白墓、李白祠、十咏亭、青莲池、李白陈列馆等,吸引着中外无数骚人墨客。有名的古建筑有济美坊、谢公井、桓公井、叶家桥、费家祠堂等;古墓葬有天子坟、都督坟、李柽墓、陶安墓、花云墓等;古遗址有钓鱼台、釜山、船墩山、龙居琉璃瓦窑等;古石刻、碑刻有石门题刻、点将台摩崖石刻、李白墓碑刻、舍山记碑刻等。
这里,古城碧水环绕,新拓街市繁华。宋代,县城姑孰已初具规模。清代,县城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四周有清碧的护城河环绕,城河上数道石桥形姿迥异;城内有9街18巷,格局呈“井”字形。抗日战争时,县城大半被毁。建国后,屡经修建,各街巷均为水泥或沥青路
当涂名胜古迹众多,风物宜人。
这里自然美景如画,名胜古迹也为人称道。旧有“姑孰八景”,为白纻松风、尼坡梅月、牛渚春涛、龙山秋、凌夕照、丹灶寒烟、元晖古井及太白遗祠。著名的“三塔两浮桥”尚存黄山塔和金柱塔。黄山塔始建于南朝,李白曾以“长啸倚天梯”诗句为之吟咏。金柱塔建于明代,八角七层,内有石刻浮雕,登临塔楼可观大江东去及采石、天门雄姿。享有盛名的“青山李白墓”,整个墓园占地 50亩,内有李白墓、李白祠、十咏亭、青莲池、李白陈列馆等,吸引着中外无数骚人墨客。有名的古建筑有济美坊、谢公井、桓公井、叶家桥、费家祠堂等;古墓葬有天子坟、都督坟、李柽墓、陶安墓、花云墓等;古遗址有钓鱼台、釜山、船墩山、龙居琉璃瓦窑等;古石刻、碑刻有石门题刻、点将台摩崖石刻、李白墓碑刻、舍山记碑刻等。
这里,古城碧水环绕,新拓街市繁华。宋代,县城姑孰已初具规模。清代,县城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四周有清碧的护城河环绕,城河上数道石桥形姿迥异;城内有9街18巷,格局呈“井”字形。抗日战争时,县城大半被毁。建国后,屡经修建,各街巷均为水泥或沥青路
面。主街之一的提署街长2240米、宽16米,两边人行道各5米,街道中间有“绿岛”及豪华路灯;两旁新建了栉比的新楼。楼房一般为4至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并饰以瓷砖及大墙幕玻璃。街上车流人流不断。城西北的西园,依依垂柳掩映着金碧的亭台、嶙峋的假山;澄碧的城河中,游人悠悠荡着游船。远眺姑孰城,好一轴美景江南的画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