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南京城南水系与商业区布局研究
明清南京城南水系与商业区布局研究
陈勐
【摘 要】Since Hongwu founded the capital in Nanjing, til the Taiping Rebelion, Nanjing had been an important consumption city of Jiangnan region. Most of the commercial districts distributed along the rivers in the southern city, including the Qinhuai River, Dongwu Yundu, Qingxi, Yangwu Chenghao and so on. based on the local chronicles and fiction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his passage discusses the river system of southern Nanj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distric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make more information of Nanjing cit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commercial districts.%自洪武定都南京以降,直至太平兵燹,南京一直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消费型城市,商业区主要集中于城南秦淮河、东吴运渎、青溪、杨吴城壕等河道沿岸地区。本文基于地方志、明清小说等文史资料,以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明清城南水系与南京城南商业区的布局,旨在加深对明清南京的进一步认识,并为城市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与依据。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6(000)011
【总页数】3页(P230-232)
【关键词】明清南京;城南水系;商业区;布局
【作 者】陈勐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自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至1853年被太平军攻克,南京一直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转运贸易、贩运贸易、城市商业十分发达。明余光《两京赋》言:“万艘云赴,千廪积粮;贡琛浮舫,既富强。……荆江之粟如云,吴浙之粳如雾。艘舻载之,蔽江而赴;舸舻输之,溯流而聚。鲜集潮汐,互市迷渡。”
城南地区是南京最繁华的市民聚居区和商贸区,自范蠡营建“越城”,秦淮河下游便是重要的农渔民聚居区和商品交换场所。 明清之际,城南地区更加繁华,这里河道密布,除内秦淮河外,还有东吴运渎、青溪、杨吴城壕等,在明《南都繁绘图卷》、明《上元灯彩图》以及清《康熙南巡图》中均可见其盛况。城南商业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自古代商贸、市民生活以及地方文化对河道水系的依赖。
1.明清南京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明清南京城市格局始于明洪武所建应天府城。洪武初年,朱元璋据“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真足以立国”为由,以应天为南京,后改为“京师”。 永乐年间,京师北迁,以南京为留都。明南京设城墙三重,即外城(亦称外郭)、应天府城(即洪武都城)和皇城。明南京为“三叶草式”布局,城东钟山南麓为皇城区,城西北为军事驻扎区,城南夫子庙秦淮河地区则为居住区及传统手工业、商业区。
图1 洪武南京商市分布图(图片来源:笔者标注。底图来源:[明]王俊华 纂修.[洪武]京城图志(一卷).收录于 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 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业刊(史部 地理类)[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时间不详.)
明南京商贸集中于区肆和街市中,《客座赘语卷一 市井》言:“盖国初建立街巷,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 手工业匠户分行聚居于“城南十八坊”中,多形成前店后坊形式的店铺。洪武时期还建“十三市”,包括大市、大中街市、三山街市、新桥市、来宾街市、龙江市、江东市、北门桥市、长安市、内桥市、六畜场、上中下塌坊和草鞋夹。 十三市中有7市位于都城界内,分布于青溪、东吴运渎、杨吴城壕等河流沿线,其余6市除江东门市和六畜场位于外廓城门江东门外,余皆位于都城北、西、南三面城门外,靠近入江河道,体现了明代南京依托于河运的贩运贸易和市集贸易的繁荣。
清顺治二年(1645)改明应天府为江宁府,沿袭明南京城市格局。自顺治六年(1649)起,一直为两江总督署所在地,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清江宁城城南工商业亦甚繁华,《板桥杂记》言:“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桃叶渡口,争渡者喧声不绝。” 晚清江宁城为全国丝织业最为发达的城市,有“秣陵之民善织”的美誉,机房主要集中在门西,全盛时“城厢内外缎机总数常五万有奇”。 明清之际,南京城市商业体现了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形态特征,工坊、市肆及各类娱乐场所集中于青溪和秦淮河沿岸发展,体现了城市民俗文化、历史、交通等因素对传统商业设施在布局与形态方面的影响。
图2 青溪游舫图[图片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朱之蕃 编,陆寿柏 绘.金陵图咏( Z ).1624.]
2.明清城南水系与商业区布局
2.1 明清南京城南的河道水系
城南水系是南京市民住居生活、商业贸易、消费文化的重要依托,商住活动如“民家搬运” ,消费文化如秦淮画舫均赖于水系。要了解明清南京城南地区的商业位势首先应了解城南水系。
明代南京城南水道可行舟者有四部分,即秦淮河、青溪、东吴运渎和杨吴城壕,“留都自秦淮通行舟楫外,惟运渎与青溪、古城壕可容舴艋往来耳。” 秦淮河是城南最重要的河道,素有“十里秦淮”的美誉。秦淮河因杨吴“跨淮立城”始有内外之分,在通济门外,分为两道,一道由东水关入城,为内秦淮河;另一道由通济门外绕城垣,名护城河;二河在西水关合二为一,沿石头城流入长江。
东吴运渎是内秦淮河北面的河道,始凿于赤乌年间,以便于由水路向石头城运粮。明时运渎
水计三段,呈“T”字型,南段由斗门桥北流至红土桥,再北过草桥而西折;东段于内桥处汇青溪水,西流汇草桥北出之水,继而向西,流入外濠河。
青溪可追溯于吴赤乌所凿东渠,发源自钟山,北通玄武湖,南汇秦淮河,蜿蜒十余里,素有“九曲清溪”的美誉。明后青溪计两段,外青溪“自钟山南流入明故宫城,又西出竹桥(亦有称竺桥),入濠而绝”,内青溪“自内桥东流,与南唐宫濠合”。还有一段小水渠,由竹桥迳西,自北向南过8座小桥,称为“大阳沟”,被一些南京史志专家认为是古清溪遗迹。
杨吴城壕为杨吴金陵城护城河,引城南秦淮河、城东青溪诸水汇合而成,环都城后向北注入北水关(玄武湖西南隅)。其东南段、南段和西段为明南京都城外护城河,北段和东北段尚在城内。
2.2 明清南京城南商业区的分布
秦淮河下游沿岸地区自春秋范蠡筑越城以来,一直是南京重要的商业中心。东吴时,在中华门到水西门一带秦淮河两岸建大市,房舍商肆鳞次栉比,河面船舶往来如梭。杨吴跨淮立城,内秦淮西南两岸为主要的商业中心。明初以降,南京城市格局无较大改变,城南内秦淮
泾河、青溪等河流沿岸商贸繁华,素有“三山聚宝连通济”之誉。清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言:“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水满的时候,画船箫鼓,昼夜不绝。”清甘熙《白下琐言》也有记载:“秦淮由东水关入城,出西水关为正河,其由斗门桥至笪桥为运渎,由笪桥至淮清桥为青溪,皆与秦淮合,四面潆洄,形如玉带,故周围数十里间,闾阎万千,商贾云集,最为繁盛。”
明清南京城的商业区主要集中于城南河道沿岸。洪武十三市中就有8市分布于城南河流沿岸,其中,内秦淮河沿线有二市,即三山街市和新桥市;东吴运渎周围亦有二市,即大市和内桥市;杨吴城壕沿线有三市,包括大中街市、长安市和北门桥市;此外,聚宝门外、外秦淮河畔还有来宾街市。 这些街市体现了专门性市集贸易的特征,例如大市“物货所聚”、三山街市“时果所聚”、新桥市“鱼菜所聚”等。
城南地区又以内秦淮河往北,达东吴运渎东西段及内青溪自内桥至淮清桥段最为繁荣。这一区域内,分布有文庙、贡院、考棚、官署等重要文化、行政设施,《客座赘语·风俗》中所记载的商业区和官绅区均位于这一区域内,可谓官民杂处,四方辐辏,商贸繁荣。清《白下琐言》言:“衙署公所如布政司、督粮道、盐巡道、江宁府、江宁县以及文庙、贡院、考棚皆在其中。”“周围数十里间,闾阎万千,商贾云集,最为繁盛。”
城南地区商业贸易按类别分布于各街巷中,源自明初建国“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随后各坊巷虽沿用旧名,但多数已名存实亡,“皆空名无复有局肆与贸易者矣”。 所繁荣者不过数处,如铜铁器在铁作坊;皮市在笪桥南;鼓铺在三山街口,旧内西门之南等。 此外,还有专门的市集贸易地,集中于三山街至斗门桥、大中桥、北门桥等地,《客座赘语卷一·市井》记载:“南都大市为人货所集者,亦不过数处,而最多为行口,自三山街西至斗门桥而已,其名曰果子行。它若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亦称大市集,然不过鱼肉蔬菜之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