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主题解读:女权主义
《荷花淀》主题解读:女权主义
在历来的对《荷花淀》的评析中,无一不认为这里很美。的确,这里美得诗情画意,美得和谐清纯,美得豁达恬静,美得如梦似醉。仿佛在聆听一曲悠扬婉转的民族器乐,又好像是深山之中汩汩而流的溪水在心上流过,还像是天籁之音从深邃的苍穹传来,令人神魂荡漾,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正如钱谷融先生所言,“把刹那间的美凝固下来,变成永恒”(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06月30日)。这里不仅憩息了白洋淀人的肉体,更憩息了他们的灵魂。荣格认为,自然环境决定着人格的生成。钟灵毓秀的白洋淀铸就了她的儿女们的性格:这是美丽的祖国,这是美丽的家乡,鬼子敢来侵犯,我们就叫它灭亡。热爱自己的家乡,容不得外族的入侵和践踏,这种观念已经渐染了每一个人的神经,水生们如是,水生嫂们亦复如是。
淀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你看,就在这如画似诗的白洋淀里,日本的船舰横冲直撞、肆无忌惮,连水生嫂等几个农村妇女都要穷追苦逼,必欲置之于死地。战争一方面导致了社会物质的严重破坏和毁灭,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加强:不甘被奴役的炎黄子孙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在
自己的锦绣大地上燃起了抗日的烽火,水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他自觉地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来。更为重要的是,战争引发了思想观念的打破和重组。在传统社会里,由于生理的原因,戍边保民、抵抗外侮、征战沙场从来都是男子的专利,女子是完全被排斥在外的,由此便导致了包括征战权在内的妇女权利的严重缺失,女子在社会上被异常地边缘化。水生等人参军后,“村里的年青人少了”,加之“咱的庄子小”,家里的事情完全交给了自己的女人。她们由过去的“半边天”变成了“整个一片天”。社会角的变化自然引起了思想观念的相应变化,她们要求享有与男人一样包括参战在内的权利,因此寻借口去探望丈夫,其实就是借机学习真刀实的战场上的作战经验。可以这样说,抗日战争是使白洋淀的女子们求得权利的客观条件。
我们不应该忽视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小说中交代,水生是“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是抗日的积极分子,“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先进组织,初至陕北即发表了著名的《洛川宣言》,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水生的抗日言行自然地影响着妻子的思想,使她也自觉地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来。除此以外,共产党还讲求男女平等,尊重妇女权益和地位。关于这点,早于该文两年(1943年)的赵树理的《小二
黑结婚》中就作过非常明确的描述。水生嫂们在接受丈夫们抗日思想的同时,自然地受到了新型男女关系和地位的教育。如果说抗日行为激发了妇女们的爱国意识,那么党的领导和教育则明晰了她们的女权主义思想。这是小说中的女权主义的思想基础。
以上我们从美丽富饶的家乡、抗日战争的特定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它们可以看成是小说中的女权主义的外铄因素。但毕竟只是外在的,尚不能作为女权的内在动力。那么,推动女权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呢?
是长期处于受压迫受歧视地位的妇女们追求自身解放的内质需要。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经历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妇女遭受了如此的压迫和歧视。由于在出征杀伐、劳动生产等社会生活中,女人体力不如男人,因此女人就居于男人之下,相应地在社会地位和权利上逊于男人。自南宋以降,程朱理学更加强了对妇女的控制。女子肉体上缠足、精神上为男人守节。进而发展成为一整套的“三从四德”的弱化妇女的理论。这些伦理纲常的约束使妇女完全沦为男人的附庸,女人只是传宗接代的机器,男人俨然为社会的主宰。在这个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里,男人进一步美化男女秩序、愚化女人思想。有明一朝,据史料记载,烈女竟达300多人。
20世纪初,西方女权主义者的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在中国依然是“春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新文化运动如同春雷一样震撼了中华大地,送来了思想的解放,女人开始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来。这春雷的余音就回荡在茫茫苍苍的荷花淀的上空。
我们应当看到,在白洋淀,尽管有了新思想的冲击,但那里的女人们仍然扮演着相夫教子的“贤内助”的角,这其实就是处于附庸地位。你看,水生嫂只能呆在家里静候自己的丈夫的月夜归来,而不能像自己的丈夫一样可以随意地参加会议。说得通俗些,在这里,打仗是大老爷们的事,不是女人可以操心得了的,“战争让女人们走开”。再如,连水生这样先进分子,在到大部队上去这样的大事上,事先跟妻子商量一下都没有,就自顾自地报名了;回到家只是通知一下自己的妻子,至于她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水生仍然是走他的。而他所持的理由是“怕家里的人拖尾巴”,这种理由实在经不起推敲。实际上,大敌当前,和他们的男人一样,荷花淀的女人也是热爱家乡的,并且希望有人来保卫自己的家乡,当水生向妻子介绍了抗日的形势之后,水生嫂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她完全赞同男人去打鬼子,并没有充当绊脚石。从这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对女人的偏见和歧视。小说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几处,如在打扫战场时水生就曾说过那些女人们就是“一落后分子”。总之,在荷花淀,大男子主义依然盛行,这里依然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女人们的地位仍旧是
低下的、附从于男人的。
她们对现在的生存状况并不满意,希望与男人平等地享受与生俱来的权利。你看,在杀敌后回家的路上,几个妇女的对话就表现得非常明显。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撅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
“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在女人们看来,自己是来探望男人的,他们应该感动才是;并且歼敌也有她们的一份功劳,恰如小队长所言“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他们也应该表示感谢。男人们尽管此时内心非常得意,否则水生不会把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顺手丢在女人们的船上,也不会有些张扬地向小队长承认是他们村的女人。可是他们却放不下男人的尊严或者架子,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表情上,没有任何亲密、爱抚和感激的表示,甚至还说她们是“落后分子”,表现出一种纯粹的大男人的“气概”和对女人的不以为然。这当然激起了她们的不满,“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自然就会“撅着嘴”发牢骚,借机来发泄自己的怨气。
“我们没;有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当然这些年轻女性并非圣者,她们也会自嘲,给饿狼似的鬼子追逼,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若是有,她们也会咬紧牙关,也会与敌人短兵相接。是呀,打仗并没有什么出奇,关键在于男权社会里,这些事都是由男人去做的,自己没有机会走上战场,如果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谁不会放,谁不会凫水捞东西?她们不仅有“勇”,“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还有“谋”,知道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丝毫不比男人逊。干嘛要男人看不起自己?正因为男人的这种偏见引发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原动力,男人做到的,她们也能做到,所以她们也要成立队伍,与鬼子一较高低。为了什么呢?为的是不在男人面前矮三分,为的是改变男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平等地参与到包括战争在内的社会生活中来,不再附属于男人而是扬眉吐气地活着。
总之,战胜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使她们获得了动力。特定的时代唤醒了蕴藏于心的权利意识,她们苏醒过来,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平等地享受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