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督军府
(督军府)晋府,顾名思义,即山西省政府。位于太原市府东街 101号。始建于北宋初期,迄今已渡过一千多个风雨春秋。千余年来伴随着改朝换代,历经沧桑,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为山西的政治中心,决策者的府第。北宋大将潘美曾在此扎营做帅府,后为州治,府治。金朝为河东路治。元代为行中书省治。明、清两代统治者又将此院作为山西的巡抚衙门。辛亥革命后为阎锡山的督军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抗战初为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太原沦陷后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后,再度为阎锡山府署。1949年 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 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至今一直为省人民政府驻地。大院目前的建筑是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民国和日伪统治时期建筑布局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宋、金、元时期
  北宋之前,这里原是古晋阳城东北30里的唐明村(史书也称唐明镇),晋文公重耳庙庙址。赵光义灭北汉毁晋阳时,大将潘美的帅府就设在此庙内。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 979年),赵光义毁晋阳后,曾在他指挥作战时驻扎过的崇圣寺,新建一座象征其胜利的平晋城,但晋阳人民不愿到此居住,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逃到唐明村和三交村投亲落户。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 982年)三交都部署潘美奏乞在晋阳城废墟北30里的唐明村、三交村建立一座新城,并将州治设在潘美曾作过帅府的晋文公重耳庙址。据清道光《阳曲县志》记载:“陆游笔记,唐明镇有
晋文公庙,平太原后,潘美奏乞为并州,从之,以庙址为州治。”
  北宋修筑的太原新城,远不及晋阳古城,是一座非常狭窄的长方形土城。城周长仅10里 270余步,土城四周筑四门:东曰朝曦,西曰金肃,南曰开远,北曰怀德。北城墙紧挨后小河,今后小河为北宋时太原城的护城河,城东至桥头街,桥头街因其是北宋时城东门外的吊桥而得名。南城墙在今铁匠巷、起凤街一带。西城墙在今南海街以东附近。
  由于太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到宋仁宗在圣三年时(公元1023年至1060年),又对太原城进行了修建。公元1025年太原知州陈尧佐为了防阻汾水泛滥,在汾水东岸筑了长堤,并引水潴成周围2.5公里的湖泊,堤旁湖畔,栽种了柳树几万株,名之曰“柳溪”;东山上长满遒劲葱笼的古柏苍槐,称为“锦绣岭”,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所以宋、元时,有“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的赞语。公元1059年,赵宋又以并州为太原府,府治设在并州治。公元1060年修建了著名的晋祠圣母殿;公元1069年在东山
根的马庄修筑了一座大庙“芳林寺”。这两座寺东西辉映,游人香客络绎不绝。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到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太原建制为大督府,至此,晋文公重耳庙,由州治易为大督府。
  金熙宗统一北方以后,地方行政组织沿宋制,分路、府、州、县。当时太原为河东路,路府即设在北宋时修筑的大督府治内。
  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8 月,元军在木华黎的指挥下围攻太原,金守将乌古伦德升顽强抵抗,激战半月后,9 月16日元军从西北角攻入城池,占领了河东路治,至此河东归元统治,从金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至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金人在这处院落统治河东长达92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建立一套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管理全国的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统管地方行政大事。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山西同河北、河南、山东及内蒙一部分为“腹里”,直属中央管辖,当时山西行中书省衙门就设在金朝河东路治旧址,即今府东街101号。
二、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2 月12日,南北议和告成,清帝退位,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孙中山先生和黄兴总司令的力争下,迫使袁世凯承认了山西为起义省份,并于 3月15日任命阎锡山为署理山西都督。
  阎锡山的政治地位得到巩固之后,开始对明清时期的巡抚衙门陆续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其工程大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民国七、八年(公元1918—1919年),首先新建了礼堂(时名为“自省堂”,现在改名为梅山会议厅),接着又新建了“进山钟楼”(现为梅山钟楼),在穿堂、二堂后,修建了一栋面阔10间、进深 2间的二层木楼,当时阎锡山就在此楼办公。对东花园进行了部分改造扩建。
  第二阶段即1932年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这一时期,阎锡山复出,任绥靖公署主任,改建明、清巡抚大堂为督军府二层大办公厅,时称一楼。改建原巡抚为门为督军府二层门楼,门楼东西两侧直至大堂的廊房改建为对称的前后两组廊楼,并将原大堂后的穿堂、二堂改建为两座二层楼,称二楼、三楼,日伪统治时期,二楼、三楼才陆续竣工。1945年日军投降后,阎锡山返并,高级官僚搬入二、三号楼办公,此外在大堂西侧,拆除关帝庙、酂侯祠,修建西花园及厨房、餐厅、库房等建筑,在东花园新建“中和斋”等建筑。
  1929年开始拆除前清大堂,兴建督军府办公大楼,并准备陆续对督军府进行大规模的翻修扩建。中原大战,阎锡
山兵败下野,逃居大连,1931年8月回到五台河边老家。原督军府的兴建扩建工程停滞。
  “一·二八”日军侵入上海的战事爆发,中国发放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2年 2月27日太原绥靖公署成立,阎锡山复出,总管山西、绥远两省军政。从民间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开始,再度对其督军府和清代巡抚衙门内的二堂、穿堂、门楼、廊房等建筑陆续进行了翻修改建,均为二层楼结构。新修建筑在形式和结构上带有近代西洋建筑的彩,但仍不失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风格。它兼容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改建后的原督军府大院仍沿明清布局,座北朝南,中轴线上与门楼相对的四栋建筑分别为一楼(原大
堂)、二楼、三楼(原穿堂、二堂)、其后四楼、清御书楼、自省堂(梅山会议厅)、进山楼(梅山钟楼)。轴线两侧对称建有廊楼等附属建筑,总占地面积约 3.5万平方米。
  原督军府南大门是在清代巡抚衙门单层门楼的基础上改建成为重檐歇山式二层中式门楼,红门红柱,绿瓦白墙,雕梁画栋,十分雄伟壮观。一层面宽5间,进深3间,没设门洞,利用一层辟为三门,一个正中门,两侧各有偏门,偏门两翼建有门房,平日只开正中门。大门内侧东门(门卫房)有木梯可上二层,二层面阔 3间,进深两间,四周围廊,可凭栏赏景。顶上饰绿地黄雕花琉璃脊,绿琉璃瓦满铺屋顶,均施旋子和苏式彩画相结合的堆锦图案,呈浮雕状,有强烈的立体感,门楼建筑典雅庄重,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很高的观赏性。正门前廊出檐,两石狮昂立门前,东西八字墙向外延伸,有空间扩大之感。门楼到大堂为二进院,中间设有二门,两旁各有便门,是一般官吏出入之处。
  原督军府一楼是在清巡抚大堂原址上重建的。大党是清代巡抚衙门原有的主建筑,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拆除重建成二层楼。水泥砖石结构,石砌台基,主体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后檐中三间辟圆拱形门窗,石质门窗框,二层上有虚廊,中间为大厅,两侧为承重砖墙筑成的二层楼房。大堂正面墙为石质立面,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镌刻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石匾。
  西偏院在南厅西南,是一个方形庭院。有卷棚顶,面阔5至7间的两座带廊院子和仿歇山式北内厅组成。分别是北内厅、秘书长、参谋长和参谋处办公处。统称“中和斋”。
  东花园中部花园凿鱼池,架小桥,筑凉亭,叠假山与崛园门相对。四周种植丁香、牡丹、月季等花木和攀援植物,环境十分优美。南面有七间厅堂、值称南厅,分前后两
院。
  东花园各庭院,均有回廊相连,门洞相通,十分方便。
  自省堂(即:原督军府礼堂,现更名为梅山会议厅)位于御书楼后,建于民国七至八年(公元1918至1919年),“自省堂”堂额是晚清变法维新派发起人康有为所书。堂内有仿颜体“悔过自新”四个大字。外表计策典雅,厅内富丽堂皇,宽阔高大,明敞悦目,雕梁画栋,古古香。
  自省堂后檐悬有“可以栖迟”横匾一块,是傅山先生亲书。“可以栖迟”出自《毛诗·陈风衡门》中,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诗的意思是说,在陈国的衡门之下,可以游玩休息;在泌水之滨,可以高兴地忘掉饥饿。这种热爱国土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傅山书此,具有此义。
  进山,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时所建,时已初具规模。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在其原基础上再度从左、右、后三面积土叠石,扩大加高,建成东西有山脉的山景园,改名为“进山”。山顶部建有钟楼称“进山钟楼”。何以为进山?其寓意:一是要“改进” 山西,使山西“进步”。二是《论语》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之意。其意义是,比如平地堆土造山,开始只是倒一筐土,但坚持下去,就
有成山。借以激励后人努力奋进。扩建后的进山园林东西宽约十丈八尺,南北长三十六丈,山体高十余丈,占地面积约六亩多,山间有数条小路,皆置石阶可攀登而上,直至山顶,山上建钟楼一座,上有自鸣钟,每到正点,发出震耳的钟声,久远都听得清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省府大院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省城解放当日便成立了以徐向前为主任,罗瑞卿、赖若愚、为副主任的太原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 4月25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太原前线司令部的首长及太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人徐向、罗瑞卿、周士第、杨得志、杨成武、、李天焕、陈漫远、赖若愚、罗贵涉及、肖文玖、裴丽生、解学恭、康永和等进入太原绥靖公署。徐向前等主要领导的办公室设在二号楼、三号楼。这座历经宋、金、元、明、清封建统治者的衙门,从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象征,成为人民政权的象征,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奔向美好未来的决策场所和指挥部。
  1949年9月1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山西省军区正式成立,同时撤销军管会。程子华任省委书记、省民人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赖若愚任省委副书记,www.111tyzc武新宇、裴丽生、王世英任省人
民政府副主席,吕鸿安任省委秘书长,卫逢祺任省政府秘书长。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正式诞生。驻址仍设在原军管会院内。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二号楼办公。
  人民政权建立之后,程子华、赖若愚、裴丽生等省领导对旧城改造,城市建设及对省府大院的建设、改造十分重视,将其列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950年省领导批准,在省府东院新建省委办公大楼。1951年初开始施工,次年竣工,当年省委从四号楼搬至新楼(现省经贸委办公大楼)。同时对省政府一号楼(民国时称一楼)因顶部漏水严惩进行揭顶翻修,由原平顶改为“人”字木架结构,水泥顶面。
  1952年,人民政府对梅山进行了修整、改造、绿化美化,使其成为省城太原的一大景观。梅山,清朝时称煤山,民国期间阎锡山曾将煤山改称“进山”,但人们一直没有接受这个称呼,解放后人民政府借用“煤”、“梅”谐音改称“梅山”。并将山前的“自省堂”改称为梅山会议厅,还会议厅内做了金字梅花屏风,把《咏梅》词写在上面作为象征。新建的钟楼高20余米,为钢筋水泥结构,外表呈朱红,银边,底座外围设有平台,铁栏环绕,凭栏俯瞰,太原景致尽收眼底。钟楼塔身顶部有直径 2米的大钟,白天每到正点均发出宏亮悦耳的钟鸣声。钟表顶端焊有红五星,象征着光明进步,它如闪烁的北斗,放射着耀眼的光芒。
  东西山脉茂密的青松翠柏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山腰下面有一平台,建有数间凉亭,亭下有石桌石凳、喷泉水雾,五彩缤纷,令人心旷神怡。其下有一尊石龙,口中缓缓涌出一股清泉,汇入莲花池中,池边
石栏上蹲有神态各异的数只小石狮、石猴。石山、钟楼、清泉、亭阁、古碑、树木、花卉同中国传统古典与近代西洋建筑兼容为一体的梅山会议厅相映互衬,构成一处和谐而绝妙的景观。
  这一时期,省府大院的建设主要翻修改建了二、三号楼东侧的勤远楼和西侧的二层木楼。改建后的勤远楼编为六号楼,西侧的原二层木楼为八号楼。
  勤远楼的改建工程是1959年开始的。此楼为清代建筑,西阔八间,进深两间,是一座悬山顶、筒布瓦、格棂窗的古典建筑。楼基高达五尺、因夏日漏水严重,无法办公。1958年底,省领导决定拆除,修建一座与西面计委楼(七号楼)相对称的四层楼房,不时由于某种原因,只盖了三层西南角楼,1960年初省人事厅、省政府办公厅、人事处、机关党委等一些科、室迁入,编为六号楼。1990年,拆除北部的低矮建筑,扩建六号楼北部,并加层为与迎面的七号楼相对称,中间五层,两边四层楼房。竣工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