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语文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2024届高三适应性模拟检测试题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其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人们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等进行观察、探索并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古代先民所独创的一项优秀文化遗产。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此后,随人们测量技术的日益提高及对自然规律认识的进一步加强,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人类依据自然节律与农作物生长规律而开展的经济生产活动,其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即在于把握农时,所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而把握农时,也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次按相应的时间点展开。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气候的冷暖变化、降水多寡
等情况,故古代先民就以其作为把握不同农事时间点的基本依据,正所谓“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
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之所以如此,是由传统时代“以农为本”的时间生活特点所决定的。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作为农事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二十四节气也由此成为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重要节点与时间坐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时间指针。
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臣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到今天仍旧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清明,更是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作为节日的节气外,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如饮食习俗,比较著名的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与尝春等。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如立春补肝、立夏补水、立秋滋阴、立冬补阴等。与此同时,围绕二十四节气,亦产生了数量众多的故事传说以及诗词歌赋等,集中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寄托。
(摘编自王加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功用与当代价值》)
材料二: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种植需要确定合适的时间才会有好的收获,它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自然因素配合。古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有“天人合一”与“三才”(指天、地、人)思想的形成。
任何抽象的哲学理念都要有具体的操作措施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实现天人合一,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化肥与农药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等。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
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等生产的各个过程,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
传承二十四节气还可以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不管工业化的程度有多高,乡村依然会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版块,乡村的和谐依然要与工业化进程并行不悖。二十四节气时刻提醒人们,城市不能离开乡村。通过熟悉二十四节气,生活在都市的人们能够了解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摘自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有删改)
【链接材料】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其口号是“一起向未来”。2月4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
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从雨水开始,至立春结束,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先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测定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
B. 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
C. 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以把握农时为起点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D. 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依赖自然而生产的基础原理不会变,所以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导致了部分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
B. 西欧农业模式的产物——农药与化肥的副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C. 利用好二十四节气这张文化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
D. 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步形成,“天人合一”哲学与“三才”思想由此产生。
3. 下列谚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二十大开幕时间A.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B. 趁地未封冻,赶快把树种
C. 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D.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4. 材料一在论证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 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拉开了序幕。请你根据材料,结合你对冬奥会的认识,谈谈你对这一设计意图的理解。
【答案】
1. A
2. D
3. C
4. ①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总—分式:先概括指出“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分三个层面进行具体解说。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如第二段引用了《孟子》和民间俗语,第四段有节日和节日习俗的举例等。
5. ①遵循“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理念:二十四节气代表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用它倒计时,体现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②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③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④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⑤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日开幕,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
的春天。(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
A. “始于西周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错误,不合文意,根据原文“至迟到西周时期,人们即已测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最初的四个节气”“到战国时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到秦汉时期更是臻于完善而形成今天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可知,是“至迟到西周时期”,并且到战国时期“基本形成”。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逻辑顺序有误。对应材料二的第二段“深厚的农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可知先有天人合一哲学,进而孕育二十四节气;且整个第二段都可看出运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是重农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选项中“在利用二十四节气进行耕作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的重农思想逐渐形成”以及“由此产生”的表述颠倒了逻辑先后顺序。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是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
A.是清明节时人们会放风筝,谷雨时就会看到嫩绿的植物。
B.是小雪节气前后适合种树。
C.强调团结的力量与作用,与二十四节气对生活的时间影响无关。
D.是立夏的时候桑葚成熟的情景,小满的时候是养蚕种田的好时节。这都是民众日常生活的时间指针。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论证结构上,第一段段尾“二十四节气在传统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出观点;第二、三、四段“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这也是二十四节气在传统时代最基本的功能与价值”“其次,二十四节气亦是传统时代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再次,对古代先民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制度,而且是有着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是他们多彩生活的重要体现与组成部分”从三个层面具体解说其作用,采用的是总—分式
论证方法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引用了《孟子》和民间俗语,是引用
论证;“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与立冬,历史上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节日。每逢节气之时,帝王都会率文武臣到郊外举行隆重的典礼,再比如冬至、夏至、清明……”是举例论证。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可知,遵循“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二十四节气代表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用它倒计时,体现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落实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整个人类谋福祉”可知,致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文化自信:选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进行冬奥倒计时,表达民族自豪感。
根据“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可知,借冬奥会推广中国文化:用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增强外国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根据“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指导种植等生产的各个过程,到
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可知,体现中华文明的理念与冬奥会精神的契合:二十四节气的和谐理念与冬奥会的团结精神契合。
根据“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其口号是‘一起向未来’。2月4日这一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节气。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冬天结束,春天开始”可知,表达希望与祝福:“立春”日开幕,寓意着各国朋友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或者与本届冬奥“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吻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