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的由来及简介
马头琴的由来及简介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 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 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蒙古族马头琴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乐器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汉语俗称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历史较短,是朝尔革新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传统小马头琴的基础上,改革制成中马头琴、大马头琴和低音马头琴等多种乐器,显著丰富了马头琴族乐器系列,在音上仍保持柔和、浑厚、淳美、深沉 等浓郁的草原特,深受人民喜爱,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说唱伴奏,有的已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拉弦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 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 蒙古族聚居地区。
    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 人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牧人,名叫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马,浑身雪白,它的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又美丽、又健壮,它嘶鸣起来,声音像银铃一样清脆悦耳。几年以后,小马长成了膘肥体壮的大白马。 在一次上,苏和的白马夺得锦标后却被王爷抢去了。白马日夜思念主人。一天,王爷骑白马正在亲友面前炫耀,不料被马摔得头破血流。白马挣脱了缰绳,却不幸中了王
爷的毒箭,待跑回主人身边后,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在蒙古包前。苏和失去心爱的白马悲痛欲绝,日夜守在白马的尸体旁不忍离去,几天几夜都没有入睡。这天晚上,苏和终于迷迷糊糊睡着了,他梦见白马活了,向他欢蹦乱跳地跑来嘴里不住地嘶鸣着,苏和也呼唤着向白马跑去,就在这时他惊醒了,举目远望,四野茫茫,苍穹像蒙古包一样罩盖下来,草原上,马滔滔,羊像天上的朵朵白云,但就是不见他心爱的白马。只有它那动人的嘶鸣还在耳边回响,他想捉住这个声音来寄托对白马的怀念,想着想着终于醒悟过来。 于是,苏和就用白马的腿骨做琴杆、 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用马尾搓成琴弦,拿套马的杆子做弓,并按照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做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马头琴。拉奏起来,就好像梦中听到的声音一样。
苏和拉起马头琴,用哀怨、愤怒的琴 声诉说着蒙古族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王爷、 牧主的深仇大恨;用嘹亮、优美的琴声表 达出人民对牲、草原的热爱和对新生活 的向往……从此,马头琴便成了蒙古族人 民的心声。夏夜,当人们漫步在草原的牧 场上,或是城镇的街道旁,一缕悠扬而激 越的琴声传来,感人肺腑,沁人心脾,这 便是马头琴的乐声。
马头琴在蒙古的地位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 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
蒙古人的 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 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 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 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 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 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 了长足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 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