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常⾏为规范》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信息多渠道、多元化的不断变化,⾯对新的形式,学⽣的⾏为习惯养成教育出现了新问题,绝⼤多数家庭⽐较富裕,优越的条件造成⼀些孩⼦⽣在福中不知福,随便乱花钱吃零⾷,挑吃挑穿,偷懒怕累不节约;许多家长“望⼦成龙”的迫切希望强烈,为保证学⽣学习,不让孩⼦做任何家务,养成孩⼦饭来张⼝、⾐来伸⼿、怕苦怕累的不良习惯。因此,造成这些孩⼦长⼤成⼈后不能适应⼯作的节奏感,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从⽽形成轻视劳动⼈民的坏思想;有的⼩学⽣以奢为荣、以侈为乐,上⽹吧的不良影响,形成了当今学⽣的畸形消费。
⾯对养成教育的新问题,沿⽤过去的传统教育⽅法,难以解决传授知识和学⽣德育品德养成之间的⽭盾分歧,为培养学⽣良好的⾏为习惯和养成教育,促进学⽣德、智、体、劳全⾯发展,我对学⽣进⾏以《⼩学⽣守则》和《⼩学⽣⽇常⾏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实践和探索。《⼩学⽣⽇常⾏为规范》是对学⽣进⾏养成教育的准则。通过各种活动让学⽣养成良好的⾏为习惯,它是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学⽣在活动中吸取教训,从⽽在⽣活中⾃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它是⼀个⼈能否成为祖国栋梁之才的航标,是评价⼈才的重要标致,是⼈的最最基本的素质。
养成教育是⼀个长期逐步提⾼的过程,学⽣良好⾏为习惯的形成不是⼀年半在就能⾏成的,是“知、情、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助进的过程。养成教育要根据⼉童的年龄及特点,按照全⾯性、可⾏性
小学生行为规范、适⽤性、循序渐进性、差异性的原则因⼈施教,根据《⼩学⽣⽇常⾏为规范》的各项条款内容,认真分析时代的变化和不断进步,针对学⽣现状提出要求,让学⽣懂得勤劳俭朴是⼀种美德,它与个⼈、社会、家庭的密切关系;组织趣味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爱惜粮⾷,⾐⾷俭朴不攀⽐,温和谦让懂礼貌。经常教育学⽣保持个⼈卫⽣,⾃⼰收拾书包和房间,不乱丢垃圾,学会⾃⼰的事⾃⼰做,培养学⽣的节约意识,节约从⾝边的⼩事做起,节约⼀粒⽶,⼀滴⽔、⼀度电、⼀张纸、⼀⽀笔。这样逐步培养学⽣的良好品质。
良好⾏为习惯的形成是⼀个重复出现的过程。因此,我结合社会,学校、学⽣进⾏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式,以学⽣的爱好和特点开展“⽐节约”、“⽐纪律”、“⽐记《规范》”、“⽐劳动”等有意义的活动活动。结合班级实际让学⽣收集资料, “讲⼀讲”, “说⼀说”勤劳俭朴的故事。主题班会进⾏“节约⽔和电”的辩论会,利⽤国旗下的讲话、班会宣传各种优良品质的意义;2008年5⽉12⽇汶川地震学⽣捐款献爱⼼,利⽤天⽹资源让学⽣从实际观察中理解“粒粒皆⾟苦”的画⾯。通过“⼿拉⼿”让学⽣与学⽣对话了解农村⽣活的艰⾟,看到⾃⼰⽣活的幸福,从⽽⾃觉养成良好的⾏为习惯。学校、和社会互动,⽼师和家长互动,⼀切为了学⽣,为了学⽣的⼀切。
总之,新时期的养成教育以学⽣的全⾯发展为中⼼,既要教育学⽣做勤劳、孝顺、忍让、感恩等传统美德的⼈,⼜要让他们成为⼀个有效益与竞争、开放与创新、民主与法制等观念的现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