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原因考——以洛阳地区为中心
第37卷第4期2019年8月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
Vol 37㊀No 4Aug 2019
ʌ河洛文化ɔDOI:10.15926/j.cnki.hkdsk.2019.04.002
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原因考
以洛阳地区为中心
吕璐瑶ꎬ么振华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兰州730000)
摘㊀要:㊀唐代流行厚葬ꎬ但墓志和传世文献中葬于洛阳地区的唐代士人阶层的遗言显示ꎬ一部分唐人临终
有意选择将自己薄葬ꎮ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不仅可以作为墓志㊁传记标榜人物德行的一种途径ꎬ也是唐人对丧葬状况㊁社会现实进行审视的结果ꎮ个人观念㊁生活习惯㊁宗教信仰㊁ 多藏厚亡 思想和盗墓事件多发ꎬ均是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的主观原因ꎻ客观上ꎬ社会抵制厚葬的风气㊁家庭经济能力不济可能导致薄葬意愿的产生ꎮ归葬背后沉重的葬费支出也可能影响唐人选择薄葬ꎬ在外宦游的唐人临终提出薄葬ꎬ将之作为缓和新的居住模式与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㊁故里情节之间矛盾的一种办法ꎮ关键词:㊀唐代ꎻ洛阳ꎻ丧葬习俗ꎻ薄葬
中图分类号:K242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3910(2019)04-0012-06
①㊀专著参见牛志平«唐代婚丧»(三秦出版社ꎬ2011年版)ꎬ徐吉军著«中国丧葬史»(武汉大学出版社ꎬ2012年版)ꎬ李伯森主编㊁闵祥
鹏著«中国殡葬史:第四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2017年版)ꎮ论文参见丁双双«唐宋时期民间的丧葬消费习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ꎬ2002年)ꎬ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ꎬ徐胭胭«媒介的竞争:唐三彩与唐代墓葬制度»(收录于巫鸿㊁朱青生㊁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四辑»ꎬ湖南美术出版社ꎬ2017年版)ꎮ
收稿日期:㊀2018-12-30
基金项目:㊀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8LZUJBWZY028)
作者简介:㊀吕璐瑶(1995 )ꎬ女ꎬ河南郑州人ꎬ回族ꎬ硕士生ꎬ主要从事隋唐史研究ꎻ么振华(1976 )ꎬ女ꎬ河北丰润
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隋唐史研究ꎮ
㊀㊀丧葬是唐人一生必经的大事ꎬ也是唐人临终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ꎮ唐初社会就已自上而下形成了厚葬之风ꎬ时人 以厚葬为奉终ꎬ髙坟为行孝 [1]ꎮ安史之乱后ꎬ厚葬风气并未受到国力衰退的影响ꎬ反而愈演愈烈ꎬ已到了朝廷不可控制的地步ꎮ与唐代厚葬观念盛行存在偏差的是ꎬ墓志和传世文献中留有很多唐代士人阶层的临终遗言ꎬ这些遗言对自己丧葬事宜的处置部分ꎬ不少与薄葬有关ꎮ有薄葬意愿者尽管不曾占据唐代社会主流ꎬ文献记载与真实丧葬情况也可能并不完全相符ꎬ但薄葬意愿的出现确实反映了唐人处理丧葬事宜的另一个面向ꎮ遗言薄葬者临终前对待丧葬的态度与细节性信息ꎬ能够显示他们选择薄葬的动机以及他们的现实状况ꎮ
学界已对唐代的丧葬观念有所讨论ꎮ从长时段的丧葬观念来看ꎬ学者基本认同有唐一代虽有提倡薄葬的有识之士ꎬ但整体上仍厚葬风气盛行的观念①ꎬ相关讨论多在整体的唐代时空范围内笼统展开ꎬ少有分时段㊁分地域进行探讨者ꎮ针对唐
代薄葬的研究较少ꎬ学者多从遗言㊁遗诏入手ꎬ对逝者提出薄葬的动机进行探讨ꎮ吕思勉先生针对唐代有识之士遗言薄葬的动机指出: 萧瑀㊁白敏中ꎬ信佛者也ꎮ傅奕㊁王绩ꎬ近道者也ꎮ此外则多为守礼或尚俭之士ꎬ然亦不必皆达者ꎮ如冯宿ꎬ虽遗命薄葬ꎬ而悉以平生书纳墓中是也  观(李勣)其言似能守礼尚俭ꎬ实则其贪痴更甚耳ꎮ [2]凃宗呈«神魂㊁尸骸与冢墓:唐代两京的死亡场景与丧葬文化»简要提及唐人的薄葬遗言ꎬ认为墓志撰写者记录薄葬遗言是为了塑造志主的德行ꎬ也显示遗言对家人起到的约束作用[3]ꎮ凃文未对唐人薄葬的原因进行深入讨论ꎬ但显示了利用墓志遗言研究薄葬选择的可能性ꎮ朱磊㊁张现国认为ꎬ帝王在遗诏中提出薄葬主要是为政治服务[4]ꎮ整体而言ꎬ学界已关注到薄葬在唐代是与众不同的丧葬选择ꎬ但针对薄葬原因的探讨较为零散㊁单一ꎬ遗言类的史料也尚未被充分利用ꎬ笔者认为有必要从遗言入手ꎬ对唐代薄葬意愿出现的原因继续进行深入探讨ꎮ
2019年第4期吕璐瑶等:㊀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原因考
唐代士人阶层是薄葬观念的主要引领者与实践者ꎬ观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为何临终前选择薄葬能够得出更具代表性的结论ꎮ就地点而言ꎬ洛阳地区在唐代具有典型性ꎬ作为陪都ꎬ大量士人阶层聚居于此ꎬ洛阳一带逐渐成为当时的重要葬地之一ꎮ同时ꎬ唐代洛阳的区域文化能够辐射周边ꎬ具有普遍意义[5]ꎮ因此ꎬ笔者从葬于洛阳的唐代士人阶层的临终遗言出发ꎬ通过归纳㊁分析相关遗言史料ꎬ考察士人阶层临终选择薄葬的
原因ꎬ进而了解其所处的社会状况ꎮ本文中 唐代士人阶层 泛指唐代一般读书人(不论入仕与否)及其亲属[6]ꎬ为行文方便ꎬ除非必要ꎬ以下径称 唐人 ꎮ
在对洛阳地区唐人遗言薄葬的原因进行讨论前ꎬ有必要对洛阳地区薄葬遗言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ꎮ笔者目前搜集唐人遗言481条ꎬ主要来自墓志和传世文献①ꎬ遗言内容涉及薄葬者102条ꎬ约占总数的21%ꎬ其中洛阳地区的薄葬遗言63条ꎬ占薄葬遗言总数的62%ꎮ在这63条薄葬遗言中ꎬ30条被简单记载为留言薄葬或葬从俭约ꎬ另有33条详细表述了逝者对丧葬事宜的处置细节ꎬ其中涉及入殓衣服者占48%ꎬ涉及陪葬明器材质问题者36%ꎬ涉及棺椁材质或纹饰者33%ꎬ丧祭及相关活动者24%ꎮ可以说ꎬ以时服入殓㊁素棺入葬㊁瓦木之器陪葬㊁丧祭从俭是洛阳地区唐人观念中薄葬的主要体现之处ꎮ洛阳唐人所谓的薄葬虽大致表现在以上四方面ꎬ但每一项的具体标准因人而异ꎮ简而言之ꎬ因个人经济状况㊁家庭环境不同ꎬ甲所认为的薄葬对乙而言可能已是厚葬ꎮ接下来ꎬ笔者将从主㊁客观两方面对葬于洛阳的唐人为何遗言薄葬进行探讨ꎮ
①㊀
墓志来源: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ꎬ1989年版)ꎻ毛汉光撰ꎬ耿慧玲㊁郭长
城助理«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台湾 商务印书馆 ㊁台湾学生书局ꎬ1991年版)ꎻ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
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ꎬ1991年版)ꎻ周绍良㊁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92年版)ꎻ周绍良㊁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1年)ꎻ赵君平编«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ꎬ2004年版)ꎻ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三秦出版社ꎬ2006年版)ꎻ赵君平㊁赵文成编«河洛墓刻拾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ꎬ2007年版)ꎻ乔栋㊁李献奇㊁史家珍编«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科学出版社ꎬ2008年版)ꎻ赵文成㊁赵君平编«新出唐墓志百种»(西泠印社出版社ꎬ2010年版)ꎻ齐运通编«洛阳新获七朝墓志»(中华书局ꎬ2012年版)等ꎮ传世文献来源: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ꎬ1975年版)ꎻ白居易著㊁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8年版)ꎻ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ꎬ1983年影印本)ꎮ
二㊁唐人遗言薄葬的主观原因
从洛阳地区唐人遗言直接透露出的信息来看ꎬ唐人的薄葬选择大都是主观的ꎮ个人的生活习惯㊁宗教信仰㊁由盗墓事件引发的对死亡和丧葬的看法都有可能导致逝者在临终时选择薄葬ꎮ
(一)个人观念或生活习惯的影响
唐代士人因个人观念㊁生活习惯而选择薄葬者占最多数ꎮ初唐处士冯信(公元594 644年) 生平简约ꎬ不崇饰费 ꎬ因此 遗诲殷勤ꎬ务从清俭 [7]ꎮ一些人临终选择薄葬ꎬ虽未直言原因ꎬ但从文献记载看ꎬ其选择似与逝者平生观念和生活习惯存在关联ꎮ高宗朝中书令崔知温之妻杜德(公元644 718年)去世时
要求只以瓦木之器陪葬ꎬ子孙遵奉了其遗言ꎮ杜德一生 安于节俭ꎬ厚于赈恤ꎬ所获封禄ꎬ皆散亲表ꎮ服膳珍丽ꎬ并令节省 [8]1266ꎮ作为高官之妻ꎬ杜德生前经济条件应不至于太差ꎬ但她吃穿用度 并令节省 ꎬ可见其节俭品质ꎮ唐代承袭前代观点ꎬ认为死后的地下世界是生前世界的延续ꎬ杜德临终要求以瓦木之器作为陪葬ꎬ很可能是想将生前节俭的生活方式延续到阴间ꎮ仙州刺史衡守直(公元654 718年) 政惟简约 ꎬ廉察使侯令德曾 荐公清苦以闻 [9]135-136ꎬ因而入京任金部员外郎ꎮ官员为政风格一定程度上是其人格㊁性格的反映ꎬ墓志记载衡守直遗令薄葬正与其 简约 品质相呼应ꎮ德宗朝宰相张延赏(公元727 787年)去世后ꎬ二子 肃奉遗命ꎬ百度从俭 [10]ꎮ张延赏的这一选择亦与«旧唐书 张延赏传»所载其 政尚简约 [11]卷129ꎬ607的风格有关ꎮ在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影响下ꎬ崇尚俭约之人受个人观念的影响遗言薄葬ꎬ可能是一种将生前生活习惯延续至地下世界的愿望表达ꎮ
(二)宗教信仰的影响
唐代佛㊁道教信徒众多ꎬ这些信徒中的一部分选择了薄葬ꎮ左台殿中侍御史李巢夫人韩氏(公元686 761年)ꎬ生前曾 留心觉路ꎬ投足化城ꎬ玩好屏绝于玑珠ꎬ服御更遗于文彩ꎮ熏辛彻膳ꎬ炯诫自持ꎮ四禅虚静ꎬ六尘不染 ꎮ临终时 尤多素俭ꎬ凡旧衣服ꎬ皆令赈施ꎮ其子恭惟受命ꎬ务从省约 [9]117ꎮ唐人祭奠时食物一般以脯㊁醢㊁酒为主[12]ꎬ但魏州司马卢璥续弦李晋(公元653 725年) 崇信释典ꎬ深悟泡幻 ꎬ遗言 祠祭不得用
3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㊀
肉 [8]1309ꎬ对治丧祭祀时的食物有所要求ꎮ道教对信徒亦有类似的影响ꎮ许州扶沟县主簿郑道之妻李氏(公元631 707年)崇信道教ꎬ不穿锦绣华服ꎬ至晚年 尤精庄老ꎬ都忘形骸 ꎬ认为 夫死者归也ꎬ盖归于真ꎻ吾果死ꎬ当归于真庭ꎬ永无形骸之累矣 ꎮ她临终遗言 古人不封不树ꎬ丧期无数 [8]1079ꎮ由此看出ꎬ宗教思想可能会通过影响信徒在观念上㊁生活中崇尚俭约ꎬ从而影响他们对生死的看法ꎬ使信徒有薄葬倾向ꎻ同时ꎬ宗教诫律也有可能使信徒对自己死后的丧葬事宜进行规范ꎬ造成从俭㊁薄葬的结果ꎮ上述三者的家人都被记载遵奉了三人遗命ꎬ可以看出宗教信仰影响下的薄葬要求是能够被人接受的ꎮ
(三)盗墓事件的影响与多藏厚亡观念
唐代厚葬风气盛行的背景下盗墓事件频发[13]ꎬ可能成为时人眼中的前车之鉴ꎮ为防止死后重蹈覆辙ꎬ一些人临终遗言薄葬ꎮ«旧唐书 姚崇传»载ꎬ玄宗宰相姚崇(公元651 721年)临终认为时人 咸以奢厚为忠孝ꎬ以俭薄为悭惜 ꎬ跟风厚葬 至令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ꎬ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 ꎬ因此劝诫子孙 死者无知ꎬ自同粪土ꎬ何烦厚葬ꎬ使伤素业 [11]卷96ꎬ3027ꎮ遂州刺史钱君之妻万俟氏(公元723 791年)临终时亦有类似担忧ꎬ遗言 吾殁已后ꎬ可敛以时服ꎬ棺以凡材ꎮ然珠玉而瘗之ꎬ是暴骸于中原也 ꎬ其子 祗奉遗训ꎬ不敢越诸 [14]ꎮ一部分唐人忌讳 多藏 带来的严重后果ꎬ相州临河县令贾令琬(公元687 741年)ꎬ生前 每诫致盈必损ꎬ多藏厚亡 ꎬ因而 临殁有言ꎬ命以薄敛 [15]ꎮ由此可见ꎬ盗墓事件频发和多藏厚亡思想也是导致一部分人选择薄葬的原因ꎮ
(四)效法先贤
先贤的示范作用也可能促使唐人选择薄葬ꎮ唐以前已有诸多薄葬理念的实践者ꎬ西汉王阳孙一名杨王孙ꎬ«汉书 杨王孙传»载其习黄老之术ꎬ家业千金却厚奉养生ꎬ愿以身亲土ꎬ提倡裸葬[16]ꎮ«后汉书 张霸传»载东汉张霸临终遗言曰: 今蜀道阻远ꎬ不宜归茔ꎬ可止此葬ꎬ足藏发齿而已ꎮ务遵速朽ꎬ副我本心ꎮ [17]卷36ꎬ1242因此子孙遵其遗志ꎬ将其葬于河南梁县ꎮ梁鸿亦为东汉时人ꎬ据«后汉书 梁鸿传»ꎬ梁鸿父梁让 寓于北地而卒 ꎬ尚且年幼的梁鸿 以遭乱世ꎬ因卷席而葬 [17]卷83ꎬ2765ꎮ«晋书 皇甫谧传»载西晋皇甫谧作«笃终»ꎬ表达了自己速葬㊁薄葬的愿望[18]ꎮ唐人中有愿意追随前贤脚步实践薄葬者ꎮ饶州刺史来景晖(公元648 717年)ꎬ临终遗令 丧事一依皇甫谧王阳孙 [19]ꎮ另有常州长史宗瑾(公元667 717年)ꎬ 愿祖前修ꎬ慕张霸之藏骸ꎬ韪梁鸿
之卷席 [20]ꎬ其子敬遵其遗令ꎬ薄葬其于洛阳ꎮ唐人遗言薄葬的主观原因反映了唐人对道德观念的坚持ꎬ也显示出宗教信仰对唐人社会生活的渗透ꎮ传统观念与新兴宗教信仰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唐人多元的精神世界ꎮ以上四方面遗言薄葬的原因记载体现出两层含义:其一ꎬ主观因素下的薄葬遗言能体现逝者不流于世俗㊁节俭清明的品质ꎮ此类原因记载多见于墓志ꎬ墓志有其特殊的书写程式和目的ꎬ因其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概括ꎬ多请志主亲人或同僚㊁好友等撰写ꎬ难免带有主观立场ꎬ出现一定程度溢美志主的倾向ꎮ由此ꎬ主观原因下薄葬遗言的记载就可能成为墓志撰写者塑造志主高尚形象的重要手段ꎮ墓志所写虽然可能不全是逝者遗言的真实记录ꎬ但应该能够基本体现逝者的意愿ꎬ凭空捏造的可能性不大ꎮ其二ꎬ主观因素下
的薄葬遗言记载体现了一些唐人对当时厚葬状况的审视ꎮ正是因为当时厚葬约定俗成ꎬ一部分人才会特意强调将自己薄葬ꎬ表达自己对丧葬的不同看法ꎮ尤其是在盗墓事件的影响下ꎬ一些人会由厚葬所带来的恶果展开对厚葬合理性和丧葬初衷的思考ꎬ薄葬遗言正是这类真知灼见的体现ꎮ
三㊁唐人遗言薄葬的客观原因
部分洛阳地区唐人遗言显示了唐人决定薄葬的客观原因  社会风气的影响和逝者对经济的考量ꎮ笔者认为ꎬ这一部分原因同样值得被关注ꎬ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唐人所面临的真实状况ꎮ
(一)短时段内社会崇㊁禁厚葬的风气
如果说唐人出于博得名声的目的可能在临终遗言薄葬ꎬ或墓志㊁传记的撰写者为塑造人物德行而记载其薄葬遗言ꎬ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做法就值得关注ꎮ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ꎬ自我意愿很多时候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普遍评价标准ꎬ因此ꎬ社会丧葬风气也会影响唐人的丧葬选择ꎮ
国家诏令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ꎬ针对社会现象颁布ꎬ同时对社会风气起引导㊁约束的作用ꎮ据统计ꎬ洛阳地区唐人薄葬遗言的出现频率在太宗至玄宗时期明显提高ꎬ这可能与太宗㊁武则天㊁
41
2019年第4期吕璐瑶等:㊀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原因考
玄宗时期曾多次颁布诏令禁止厚葬有关ꎮ安史之乱前ꎬ唐朝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ꎬ一个根基稳固的国家有能力实现对社会强有力的控制ꎬ厚葬风气得到了暂时的抑制ꎮ这一频率在肃宗时期达到顶峰ꎬ可能与安史之乱后政局飘摇㊁百废待兴㊁时人无力厚葬有关ꎮ而肃宗朝后ꎬ这一频率则成降低趋势ꎮ代宗㊁宪宗㊁穆宗及武宗时期唐廷反复明令禁止厚葬ꎬ最后态度缓和ꎬ 酌量旧仪ꎬ创立新制 [21]ꎬ
是其已无力有效抑制厚葬之风的表现ꎮ可能正是由于厚葬风俗过盛ꎬ时人难以免俗ꎬ因此遗言薄葬者减少ꎮ徐胭胭指出ꎬ在唐代丧葬习俗的短时段变化之下ꎬ视觉效果华丽的唐三彩实质上是节省成本的 薄葬 的产物ꎬ三彩于中宗至玄宗开元时期在两京地区短暂盛行后ꎬ又因厚葬风气的复苏而消亡[22]ꎮ由此ꎬ三彩的流行与消亡或可被视作唐中宗至玄宗开元年间两京薄葬风尚的考古学体现ꎮ
(二)受经济条件限制选择薄葬
①㊀史料显示ꎬ葬于洛阳㊁遗言薄葬的唐人来自唐朝各个地区ꎬ籍贯无明显的一致性ꎬ少有洛阳本地人ꎮ实际上ꎬ唐人墓志㊁传记所书
往往是志主的郡望ꎬ而非实际的户籍所在地ꎬ这样的"非洛阳人"归葬洛阳应该正是唐代士人迁居洛阳的结果ꎮ
一些墓志直接体现出逝者遗言薄葬时的经济考量ꎮ恭陵台丞卢瑀(公元743 789年)临终遗命薄葬ꎬ
非独以家业贫寒ꎬ亦生死之愿足矣 [9]274ꎮ可见经济条件不佳的确会促使唐人选择薄葬ꎮ另有一些唐人遗言虽未直接体现经济方面的考量ꎬ但通过分析志主当时所处情境ꎬ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应该有存在关联的可能ꎮ德宗宰相崔祐甫之祖㊁朝散大夫㊁守汝州长史崔暟(公元632 705年)ꎬ临终前嘱咐长子崔浑和次子崔沔继续修缮自己的著述«六官适时论»ꎮ二子在完成父亲遗志时ꎬ于缄笥中发现父亲预留的遗令: 吾家尚素薄ꎬ身殁之后ꎬ敛以时服ꎮ吾死在今岁ꎬ不敢先言ꎬ汝知之ꎮ [8]1802崔暟预知自己将亡ꎬ以家风素尚节俭留下薄葬遗令ꎮ作为修养良好㊁具有一定声望的士人家族ꎬ以节俭为家风属普遍现象ꎬ但崔暟遗言薄葬似还有其他原因ꎮ崔暟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假葬邙山ꎬ至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崔祐甫等人正式将祖父崔暟与祖母王媛(公元648 721年)合祔于邙山平乐原ꎮ据崔祐甫在墓志后补刻的内容ꎬ可知崔暟逝世时家中的境况: 神龙之艰也ꎬ御史仆射(指崔浑)以先妣安平郡夫人有羸老之疾ꎬ事迫家窭ꎬ是以有邙山之权兆ꎮ [8]1803崔祐甫解释了当时崔浑将父亲权葬于邙山是因 事迫家窭 ꎮ崔暟夫人有 羸老之疾 ꎬ家境窘迫的状况应不是在崔暟去世后骤然形成的ꎬ崔暟临终应当知情ꎮ在老妻病弱㊁事迫家窭的状况下ꎬ若子孙为尽孝道而跟风厚葬自己ꎬ势必会给家庭增加负担ꎬ因此ꎬ崔暟特意留下遗令要求儿子薄葬自己ꎬ一方面可能是其家风如此ꎬ但其以如此委婉的方式预留薄葬遗令ꎬ未必没有将家庭经济状况考虑在其中的可能ꎮ
(三)因归葬的经济压力选择薄葬
关于经济考量在薄葬中所扮演的角ꎬ涉及一个重要社会现象ꎬ即归葬ꎮ笔者目前所集葬于洛阳的唐人遗
言中ꎬ归葬洛阳者占近四成ꎮ有研究者指出ꎬ归葬先茔对于唐人来讲具有非凡的伦理和文化意义ꎬ在神魂居于墓地观念的影响下ꎬ唐人将逝者归葬家族墓地看作一种 家 的团圆ꎬ归葬家族墓园是唐人现世伦理逻辑的投射ꎬ有归葬需求的唐人势必背负更加沉重的经济压力[23]ꎮ
在唐代地方士族力量瓦解㊁政治资源集中于两京的趋势下ꎬ洛阳成为唐代士人移居的主要区域[24]ꎮ长时间的移居导致各家族的家族墓地也逐渐向洛阳迁移ꎬ如唐人崔玄亮(公元768 833年)所言: 自天宝已还ꎬ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ꎬ利于便近ꎮ [25]由此ꎬ洛阳成为唐人归葬的一大目的地①ꎮ在笔者收集的63条洛阳地区薄葬遗言中ꎬ涉及归葬问题者24条ꎬ占总数的38%左右ꎻ在涉及归葬洛阳问题的78条遗言中ꎬ提出薄葬要求者约占30%ꎻ在33条明言归葬洛阳的遗言中ꎬ同时提出薄葬者约占30%ꎮ可以看出ꎬ薄葬遗言与归葬现象之间虽不能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ꎬ但仍可以说是相关的ꎮ笔者认为ꎬ归葬背后沉重的葬费支出ꎬ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逝者作出薄葬的选择ꎬ尤其是在归葬多位亲人的情形下ꎮ
唐人遗言中 称家还葬 一词常与薄葬的指示联系在一起ꎮ高宗朝处士贾德茂(公元? 660年)临终嘱托其子 称家还葬ꎬ不用送死妨生 [26]ꎬ桂州都督府仓曹许义诚(公元673 714年)卒于桂府官舍ꎬ其诸子 奉遗言于薄茔ꎬ宁为失道ꎬ法先圣于称家ꎬ斯为合理 [27]ꎬ将其归葬北邙ꎮ 称家 之说古已有之ꎮ«礼记 檀弓上»载: 子游问丧具ꎬ夫子曰: 称家之有亡ꎮ  [28] 称家 后来成为治丧根据家中财力量力而为的代名词ꎮ贾德茂与许义诚都嘱托子孙根据家中财力状况将自己归葬
5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㊀
洛阳ꎬ不要以死妨生ꎬ可见二者在遗言薄葬㊁归葬洛阳时ꎬ确实有经济考量的倾向ꎮ而邕管经略使兼御史中丞张士陵(公元763 816年)一例则向我们展示了士人有可能受困于归葬多人的沉重葬费支出而选择薄葬ꎮ张士陵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年)卒于任所ꎬ遗令: 送终之具ꎬ务从俭薄ꎬ独以两房伯父外祖母旅殡江氵贲ꎬ五十余祀ꎬ先考先妣尝所遗忧ꎮ又长兄韦城府君㊁从父兄叶县府君㊁亡嫂郑氏ꎬ假葬淮上ꎬ仅廿年ꎬ平生素心ꎬ迁袝而已ꎮ今悉家有无ꎬ遂吾夙志ꎬ则瞑目无恨 ꎬ其家人 哀奉遗言ꎬ泣成其事 [8]2022ꎮ张士陵遗令丧葬事宜从俭ꎬ又 独以 家中多位亲人权葬于江淮各地ꎬ心中遗憾ꎬ嘱咐家人一定要将已故亲人归葬洛阳ꎮ 独以 的说法似乎将薄葬与 悉家有无 以成归葬家人之事纳入了一套逻辑体系中ꎮ张士陵已然意识到还葬多位亲人需要耗费巨资ꎬ甚至 悉家有无 ꎬ那么在临终提出还葬愿望的同时遗命将自己薄葬ꎬ似是顺理成章之事ꎮ
导致士人阶层归葬的最主要原因是宦游ꎮ唐代社会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官员 以官为家 ꎮ作为宦游官员体的主力ꎬ 以官为家 促使士人的家庭形态㊁居住模式都发生了变化ꎬ大多宦游在外的官员承担着供养家庭甚至家族的巨大经济压力ꎮ[29]士人与家族虽然产生了空间隔离ꎬ但在情感㊁伦理层面的联系并未完全割裂ꎮ中晚唐处于家族转型时期ꎬ唐人的家族观念㊁伦理准则等方面尚未完全转变ꎬ依然明显受旧有大家族思想的影响ꎬ新的家庭形态㊁居住模式与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㊁故里情结之间产生了矛盾ꎮ在这一矛
盾之下ꎬ大多数士人的解决方式是ꎬ生活㊁居住以仕宦为中心远离故土ꎬ但死后要归葬ꎬ跟家人团聚在家族墓园ꎮ跋山涉水归葬会产生巨额的葬费支出ꎬ并非所有士人家庭都能承担ꎬ这是唐代士人阶层面临的现实困境ꎮ«唐律疏议»载: 即卒官ꎬ家无手力不能胜致者ꎬ仰部送还乡ꎬ违而不送者ꎬ亦杖一百ꎮ [30]国家为卒于外地㊁无力归葬的官员提供将其棺椁递送还乡的服务ꎬ透露出两个讯息:其一ꎬ归葬在当时宦游官员中确实是普遍现象ꎻ其二ꎬ归葬的确花费不菲ꎬ一些官员家庭无力承担应该也是普遍现象ꎬ因此朝廷才会出台调节归葬习俗与高额葬费之间矛盾的措施ꎮ碍于史料较少ꎬ我们无法了解这一规定具体的落实情况ꎬ但可以想见的是ꎬ即使这一规定得以落实ꎬ其覆盖面也很小ꎬ一位甚至多位官员亲属的归葬应该不在朝廷帮助的范围内ꎮ即使仅归葬官员一人ꎬ这一规定虽能解决棺椁运送环节的部分费用ꎬ但送葬亲属途中的食宿㊁繁复的丧葬环节仍然是耗费钱财之处ꎮ在厚葬风气及伦理压力下ꎬ对大多数本身就并不富有的中下层官员家庭来讲ꎬ即使有政府的帮助ꎬ归葬之事也困难重重ꎬ要在这样的状况下达成归葬心愿ꎬ一切从俭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宦游体自发应对㊁缓和归葬与支出之间矛盾的方式ꎮ
四㊁余论
上述诸多案例中ꎬ大多都记载逝者家属遵循了其薄葬遗言ꎮ在笔者所收集的史料中ꎬ有近一半记载家属遵守逝者临终遗言㊁薄葬逝者ꎬ亦有不记家属是否遵从遗命者ꎬ但尚未见到家属出于孝道㊁礼制等原因对逝者的薄葬遗愿提出异议者ꎮ这至少可以表明ꎬ在唐代ꎬ当薄葬被主动提及时ꎬ在思想层面是能够被人接受的ꎬ甚至会被视为逝者品德的体现而被大力赞颂ꎮ但现实中观念上对薄葬的倡导与认可很可能不足以对抗
孝道伦理和社会舆论的压力ꎬ在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家族中尤其如此ꎬ这样一来ꎬ就有可能导致薄葬意图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ꎬ甚至言薄葬而未薄葬的情况出现ꎮ总体而言ꎬ在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ꎬ部分死葬洛阳的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ꎬ不论最后落实与否ꎬ都包含着对当时社会丧葬状况㊁自身所处现实环境的思考ꎬ遗言内容被记入这些唐人的墓志和传记ꎬ很可能是其后人或墓志撰写者标榜其德行的表现ꎮ唐代士人阶层遗言薄葬ꎬ可能是个人观念㊁宗教信仰及 多藏厚亡 思想等主观因素和社会崇㊁禁厚葬风气㊁现实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ꎮ在外宦游的唐人因归葬可能面临的巨大经济压力而遗言薄葬ꎬ反映出了政治㊁社会变迁之下唐代士人家庭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方式ꎮ洛阳地区唐代士人阶层对薄葬在精神上㊁实践中的坚持展示出了唐代丧葬中特别的一面ꎬ缓解了小部分人的现实危机ꎻ同时ꎬ了解唐人的薄葬观念也有助于引导今人树立节俭㊁量力而为的丧葬观ꎬ对当今正在进行的殡葬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ꎮ
参考文献:
[1]宋敏求.唐大诏令集 戒厚葬诏[M].上海:商务印书馆ꎬ1959:462.
曹蒹葭
6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