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俗”

作者:高
来源:《声屏世界》2010年第04
        本土化是城市电台生存的基础,是城市电台的灵魂。城市电台的节目要想保持鲜活持久的生命力,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用本土文化的观点和视角对内容和题材做进一步的挖掘与弘扬,以一种的审美贯穿在节目中。
       
        立足本土地方特
       
        突出地方特是城市电台的办台宗旨。所谓的地方特一是立足于地方性的题材内容,二是立足于地方性的观点立场。
        选材和内容的本土化。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在文艺节目的编排中特别关注本土文艺。吉林
有一大批痴迷于京剧的票友,针对这批听众,电台戏曲节目《华夏戏苑》开辟了《票友天地》栏目,让票友做栏目的主人,节目和票友成为相互关联的一体。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从这句俗语中能看出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曲苑荟萃》节目中开设的《二人转大剧院》栏目除播放二人转曲目外,还对二人转的常识和一些表演艺术家进行介绍,不仅贴近本土听众,也让外地在本地工作的听众能够由了解二人转渐渐到喜爱二人转”,拉近了节目与听众的心理距离,乡音乡情更彰显了节目的本土特。
        另外,开辟了文学专栏介绍在全国有影响的关东散文诗,为喜爱关东诗的作者提供了一块园地,业余作者的自由投稿可在节目中播出。这种方式既弘扬了本土文化,又促进和推动了本土文化的大发展。
        视点和观点的本土化。节目的本土化应该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视点和观点。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在早间黄金时段开设的《文化长廊》节目,是一个立足于本地的文化新闻节目,其内容涵盖了普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除了在重大节假日报道本市的重大文化新闻和艺术新闻外,平时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例如广场上百姓自娱自乐的秧歌舞、公园一角的地方戏
、小区内的合唱团等等,都是节目的主打内容。听众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节目中,他们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和趣事记录下来,向节目投稿,原本枯燥的节目在听众的参与中越办越活。
        立足于黑土地文化的《锦绣吉林》节目,已经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三年多。该节目在打好地方牌的同时做好对外宣传,着重介绍吉林市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风土人情,其中包括介绍吉林市的文化旅游、民俗民情、名优特产、风云人物、归侨侨眷、外资企业的发展等内容,并采用海外听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制作方式,在海内外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吉林市经济的发展、为世界了解吉林搭建了桥梁。
       
        立足本土文化风格
       
        一个成熟的广播频率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台标宣传板的设计到栏目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无不追求着自己的定位和品位。作为城市电台,在同一个城市诸雄争霸的情况下,频率的个性和风格显得格外重要。个性和风格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就是地域
,也是本土文化风格。
        “是节目的最终依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吉林市的地域文化特是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中的热情、粗犷中的细腻。如果节目办成江南水乡那种温婉的风格,北方听众难以接受。因此,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在节目设置、内容选择、主持人风格上都贴近东北文化的特质,使节目植根于本地听众的心中。听众对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有着本能的认同,本土文化的近距离不仅表现在对当地政治经济改革的促进上,更表现在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上。
        “是节目的审美追求。是通俗,不是媚俗。广播是大众传播媒介,应该走通俗的路子,让大多数的普通人接受和认同是广播节目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城市电台的节目要办得让听众喜爱,如东北人喜爱土和于读什么二人转”,那就在节目中穿插播出二人转。但针对二人转中存在的内容低俗的现象,节目组需要组织演职人员和听众对这一现象分析、批判并加以改进。
        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所追求的土与俗是一种俗到极致的雅,为听众传播既有本土文化特又代表先进文化的优秀节目是吉林广播人的最终追求。
        (作者单位: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
        本文责编:邵满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