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体顶端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语言文字运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0分)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孤魂”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B.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C. 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去吗?为什么?(4分)
土和于读什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7分)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有的人在外打工多年,会忽然回来,起一座“豪宅”,在家过一个春节,然后,又从梁庄消失,继续在外打工。“人去楼空”是乡村日常生活的景象,大部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都在家盖有新房,并且,他们也是为挣到盖房的钱或为子女挣得学费而奔向城市的。这样的中年打工者,不久就会回到乡村。他们最大的希望就是在城里打工,挣一笔钱,在家里盖栋像样的房子,然后在本地个合适的生意做。 (节选自梁鸿《出梁庄记》)
4.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
B. 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
C. 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多是“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
D.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5. 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怎样的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三. 阅读《乡土中国》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节选自《乡土中国·乡土本》)
6(1)这段话用两个实例,是想告诉我们,中国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15个字以内)(3分)
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的社会。我已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在一个地方出生的就在这地方生长下去,一直到死。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但个人不常抛井离乡,而且每个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生于斯,死于斯”的结果必是世代的黏着。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是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
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茔上呢?一生取给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节选自《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
6(2)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5个字以内)(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当前中国有一些农村地区深受人情债的压力之苦,尤其是长江流域的重庆、湖北、湖南的一些地区和东北农村,农民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人情支出。
有一些地区的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利用人情来敛财的现象。刚开始时,婚丧嫁娶办酒席,收取的人情钱多于花费,办酒席有盈余。在传统时期,这种盈余可以算作亲朋邻里对举办人生大事村民家庭的经济支持。在农村社会快速变化且村庄结构性力量弱化的情况下,有农户家庭连续办了多次婚丧嫁娶酒席,收了多次人情。
而有些农户若干年都只送出了人情却没有办酒席收回人情的机会,就会在之前相对约定俗成的酒席范围之外办酒席,收人情。这样的事情有了开头就有人跟风,在过去约定俗成的酒席
以外,各种名目的酒席就大量产生,以至于办酒席都不用说明原因,这就是所谓“无事酒”。
由此出现了酒席越办越多、人情越来越高,所有村民都因人情支出受到巨大压力的问题。
7(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
7(2)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篇章的相关观点,对文段所述现象的根源进行解释。(5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提出过四种权力,分别是横暴权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的“横暴权力”,我们从字面上便能看出这种权力所具有的冲突性和激烈性。费孝通先生在另一部著作《皇权与绅权》中提到的“皇权”就是非常典型的横暴权力。费孝通先生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一位皇帝,雄才大略,很有抱负,他想要筑城修河,开辟疆土。从长远看,这也是能造福子孙后代的。可遗憾的是,有时候,国家的财政实力跟不上皇上的雄心壮志,
而皇上又利用手上的权力一意孤行,这样一来,就民怨沸腾了。各种各样的起义随之爆发,打仗就要流血,一场战争下来,国家元气大伤,于是就需要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经济慢慢好转,新一任统治者又开始重蹈前任的覆辙,于是新一轮的横暴权力又开始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