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医知识有关的中国成语---君臣佐使
中国的成语“君臣佐使”,出自《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原指古代的君主,臣僚即文武官员,僚佐即辅助别人的人,使者即奉命办事的人。这四种人,他们在一国之内,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来也用来比喻中医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性质和作用。从中医组方来说,中医在开中药处方时,都要注重安排好各味药的君臣佐使关系。“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这种组方原则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清代吴仪洛进一步表述说道:“主病者,对症之必须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太少而分量轻,赖之以居多也。佐君以为臣,味数稍多,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当臣者谓之并使,数可以进出,而分量更重,所以对备通行凡塘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也。”
从中医的方剂学术语来说,君臣佐使也是是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
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主证,或主要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以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
为君药,桂枝并助麻黄生津止渴活血为臣药,杏仁并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一方之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并使三药则可以酌情布局或删掉。
所谓“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分析论证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君药就是主药,即为在处方中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至主要化疗促进作用的药物。它彰显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就是组方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就是辅药,是辅助君药加强主病和主证的药物。
佐药的意义,一就是为佐助药,用作化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为佐制药,用来消解或减慢君药、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就是为反佐药,即为根据病情须要,采用与君药药性恰好相反而又能够在化疗中起至合于促进作用的药物。
使药的意义,一是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如牛膝、甘草就经常作为使药入方。
这种组方原则就是科学的,存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总的原则就是主药和辅药的关系。具体内容的药方如何辨证,必须由医生根据每个病人具体内容的病情定出。
臣的成语 有人提出,“君臣佐使”的名称,是以封建皇帝、大臣、将佐、差使等概念命名的,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似乎有不妥之处。我认为,这只不过是用它来形象地比喻中医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性质和作用而已,有助于清楚地说明问题,是古为今用的好例子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