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 大型原创话剧《过海》剧本众家谈(一)
编者按:原创话剧《过海》以两岸平民的角度,讲述了 一段特殊背景下的台海历史,深刻诠释两岸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
为做好地方戏曲现代戏精品创作,做好该剧本的加工、提升工作,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于2020年 5月27曰召开第七十三期福建省艺术精品创作“火 花茶会”,专家们围绕该剧剧本的选材和创作构思、主题思想和意义内涵的深化开掘、戏剧情节的设置、人物关系和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展开讨论,指出剧本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尚可挖掘的潜力,更好地为下一步剧本的修改提升理清思路。现将这期“火花 茶会”与会者发言摘要予以刊栽,以飨读者。
吴新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福 建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去年,电影《妈祖回家》新鲜出炉,电影剧本 根据王鸿小说《台北来信》改编。我厅领导感到这个 题材不错,嘱咐我了解一下电影及小说创意、故事架 构,看看能否将其改编成舞台剧。我立即来小说和 电影剧本研读一番,感觉整个故事设想很不错,以平 民视角来展现海峡两岸人民的关系,体现渴望祖国统 一的民间诉求。一开始的时候考虑做成莆仙戏,优势 在于更好地融入妈祖元素,展现莆田地域特,但作 为古老剧种的莆仙戏要表现现实题材,我认为存在实际的难度,因而提议用话剧来表现这一题材,让福建 人民艺术剧院作为班底承担该选题。厅领导赞同我的 建议,后来也得到了周长赋老师的大力支持,所以就 有了今天这一稿的话剧《过海》剧本。
福建省是对台交流的前沿阵地。闽台文化同根 同源,在创作海峡题材作品方面,福建有一定优势,此话剧对于实现两岸人民心灵契合,增进两岸同胞 尤其是台湾同胞对于和平统一的认同,有着促进作 用。虽然福建的话剧水平较之全国一流院团,总体 还存在差距或薄弱环节,但并非没有基础和优势,我们要扎扎实实依靠剧作的优势、题材的优势、地 方的特等等,将这部戏做出效果。
王鸿(莆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本剧编剧):
周长赋老师在小说的基础上做了非常大的结构 上的调整,人物精简后,戏份更为集中,人物个性 更为张扬。我和周老师是忘年交,他把他那代人的 人生经历写进去了,在原著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细节,添得非常漂亮。同时他十分强调福建沿海的民间文 化特。
我个人的感觉,剧中太过于强调莆田的方言,在话剧舞台上展现的时候,虽然突出了草根味,但 也有地域文化的限制,造成外省观众在观感上的障
碍。因而在莆田方言与俗语的运用上还需把握分寸。
周长赋(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书记、副院长,一级编剧):
这个题材之所以触动我,一是它所表达的内容 是民间底层的人民推动着的发展,二是我 是农民的儿子,也当了三年的农民,我想要借此作 品,表达内心的情感,献给那些还健在,或是已逝 去的父老乡亲。大的故事框架还是沿袭王
鸿小说《台北来信》,我更明晰地写两次偷渡,写农民的遭遇。这一稿出来得较为仓促,现在还不够好,我想尽可 能地表现两岸隔绝下,普通的、基层的百姓的遭遇。另外我对福建话剧的语言地域化进行了尝试。
陈大联(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一级导演):
《过海》这个剧本,围绕吴天桂、林阿伟、玉莲、翠兰、劲头英等人的关系,展现了 19世纪50年代 到80年代,两岸分隔期间,两岸百姓的生活与情感。这个本子给我的第一感受是生活气息浓厚,±也域特 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很具观赏性。它以平民视 角看待,充满了乡间民情风貌,刻画了乡情、人情、两岸情。我认为应该增加这部戏的喜剧感:
一、这部戏有着两岸分治,台海分隔的悲情当 中的喜感,主要人物之间欲推不就,半推半就的小
人物的喜感,没有在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人物个
性之间发挥出来。
二、 我支持使用方言俚语,它在剧本当中的分 量很重,正因为方言俚语的使用才能让观众感受到
浓浓的乡情,也使得人物具备了一定的喜剧性。建
议再增加类似于剧中莆仙戏《过山虎》此类的特
方言俚语的使用。
三、 这部戏的情感写得入情入理,人物有趣。如劲头英,他虽是一个干部,但也不乏人情味。
《过海》初稿有非常好的基础,周长赋老师是
福建的三架马车之一。我院处在海峡西岸的地理位
置上,有着良好的地缘优势,在全国地方院团中有
着对台文化交流的优势,我院应做好两岸题材的剧
目创作。
陈欣欣(福建京剧院一级编剧> :
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渊源与密切的经贸关
系
,题材十分适合福建剧团排演。剧作家
在处理这一题材的剧本时,没有使用政治语境,而 是将这一段历史作为背景,主宰着人物的命运起伏。 这部戏与数字很有渊源,一尊妈祖像,一只船,两 个家庭,两岸情缘,十分有趣。
这部戏人物有亮点。吴天桂引起了我极大的兴 趣,他就像“过山虎”,有着海边人又野又狡猾的 性格,胆子很大。他的身上有许多戏剧动作能够支 撑这个人物,如替壮丁、第一次偷渡给老婆吃、 80岁闯回大陆等。
长賦在台词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剧中的南方话 表达得生动、规范,一些台词十分精彩,充满韵味, 让剧中的人物与当时的社会、时代发生了连接。
提几点建议:
一
、
戏较为单薄。戏中情节的流畅性、人物情
感的丰满度还不够。吴天桂一系列的戏剧动作与妈 祖勾连得不够紧密。为何吴家四代保存这尊妈祖像? 为何他偷渡还要抱着妈祖像?他对林阿伟的报恩是 否也出于对妈袓的信仰?
二、
剧中的人物都在大起大落中转变,但是没
有充分塑造人物的性格,释放人物的情感。特别是 头几场较为简单,人物性格较为模糊。如吴的老婆 不同意过海,甚至都抓破脸了,这是非常大的戏剧 节点,但剧本中展示得过于简单,人物的情感出不来, 性格出不来,便流于事件表面。比如在那个年代的 环境下,吴妻与劲头英是否敢有那么强硬的台词? 我建议发挥吴妻戏子的身份,让她当面演戏,劲头 英离开再骂她,这样处理人物的性格更为真实。
三、
长赋的台词追求简洁、含蓄,但该爆发的 地方,请不要吝啬你的台词,要把情感推上去,增 强艺术感染力。剧作家还要深入挖掘人物的爆发点, 深化艺术感和主题。
周明(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一级编剧):一、篇幅上可以适当增加。剧中的背景是上世
纪50年代以及80年代,可以通过人物身上独特的时 代风貌及精神特征’尤其是两岸阻隔所产生的人们之 间的敏感性,影射出这两个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
二、
两岸共同的文化,如妈祖信仰,还需增强
展现。吴天桂是非常虔诚的妈祖信徒,甚至在临走前, 都要将妈祖像一同带走。又比如说戏曲的应用,像(〈过 山虎》,已经融入了结构情节里,比较自然。
三、
前三场戏的戏剧冲突不够强烈,故事推进
较慢,我建议前三场戏可以进行压缩,从第一次私 渡分离以后,开始丰满起来。
四、
大陆、台湾两对分离的男女,我们这部戏
里面没有写他们更进一步的感情。在戏剧性层面情感 纠葛方面,或者推动戏剧性发展层面似乎弱了一点。
五、
可以把农民换成渔民,有的地方的农民不
是信仰妈祖,渔民对妈祖的信仰更为强烈,跟妈祖 信仰联系更为紧密。
六、
爆发的力度不够,作为话剧来说,可以很
强烈地爆发,我们现在的爆发力度确实低一点。
七、
另外我也同意在乡土气息、地域特方面
可以有所尝试。
王评章(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这部戏情节奇特,人物命运阴差阳错,以民间 的视角看待两岸的关系,淡化、隐藏政治、意识形 态彩,更有生活和现实主义的力量。这些给我留 下深刻的印象。剧本大陆部分写得相当好,地方生 活彩浓郁,语言(方语、俗语生动独特的表现力
和运用的自如)、习俗、人物的地方性格、人物特殊
行为性格的时代性在剧本中表现得很好,当年农村 的生活细节也仍然是新鲜有生气的,显示了作家长 期生活积累的深厚,记忆的鲜活。这部戏有很多特点, 但也有不足之处。
一、满足于写两岸题材,满足于写一般的主题 性、情节性的人物是不太够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
还要有文学的、人性的独立意义和价值,其典型性 不仅在两岸的意义、乡土的意义,还要有超越的文 学本体的意义。但现在这方面还不够,至少还不够 立体、丰满。
二、
莆田地方俗语的使用非常生动,方语俗语 的表现力很强,有地方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有农村 味年代味,质朴、原生态中又不乏艺术加工的温润, 语言打磨得有泽,有味道。我觉得前三场的文字比 较生动鲜活,特殊年代的特殊生活味道很浓。后面几 场较平淡,且台湾的生活、语言一时半刻较难自如掌 握运用。这样可能会影响了文体、风格的一致性。
三、
情节、故事、人物与主题的关系把握得不够。
我们写{过海》,关注点是天桂的命运。单就天桂而言, 他的人性和社会性复杂含量似还不够。写台湾的那 部分,缺乏真实的生活,所以动人的地方就少了, 对主题的呼应力量不够。
四、
我同意主角身份换为渔民,较为合理。单
写他的义气不是很够,还应多着墨于他对妈祖的信 仰。其实天桂天生是一个船老大,船就是他的命, 他天生崇拜妈祖,就是因为他与船的关系。一扶船 舵他浑身就充满使不完的力量和势不可挡的精气神, 无论去哪里无论什么惊涛骇浪他都无所畏惧战无不 胜,因为妈祖在照耀他指引他,他的生命充满神性, 生命庄严的体验超越作为人的极限。妈祖信仰、船、 他是一体的。船被收走,他也失去灵魂,失去妈祖 的支撑,天天在海边在船边像幽灵游尸一样漂荡。 他去台湾并不只是为了朋友义气承诺,那里表面的 理由而非潜意识的生命需要,不为朋友,他也要盗 船也要出海。他不关心种田不是不会种田,他老婆 不会种田吃尽苦头他也无动于衷,他的心思全不在 现实生活里,满眼都是海、船,只有在海里在船上, 他才与妈袓同在,才有皈依妈祖的真实感。按理说 到了台湾没了船,会产生两种情况,一种是他绝望 了,反而回到正常人的状态,另外一种是没有船了,
只剩下妈祖,妈祖的回乡比他回乡更重要。他变得 更执着。他帮庙里驾船载妈祖巡岛,才会想出绕道 日本回湄洲岛的点子,才会卷入和推动谒袓的行动。 这样情节人物主题才紧扣。
五、真正让我同情的反而是玉莲。这个人物非
常可怜,她只会唱戏又怀了孕,虽然没有守寡但相 当于守寡。她天生是个戏子,只会唱戏。她像戏里 的闺秀小一样迷恋天桂船老大山一样的背影,那 就是她的海上英雄她的命,他是那样的神彩不凡。 她怎么也想不到要下地种田。如果天桂爱她也就算 了,有生死之恋那种爱也算值了,可是天桂最爱的
是大海,是船。她胆子小,不敢离开家乡父母,天 桂把她迷倒装上船。那是怎样的风险。这样从侧面 让我觉得天桂这个
人的可爱与不可爱。戏肯定要写 出他们身上让我们关心和放不下的东西。但是戏这 方面给我感觉深度不够,写不出那种特殊人性、命
运的深度出来。最后的归来,不管家乡有何异变, 他都应该是一个船老大,只是更饱经风霜,人性更 透熟,不管命运如何坎坷曲折,他终究跨得过去, 即使浑身伤痕累累。玉莲看到的仍然是那样令她迷 醉的背影和海的气息。
齐建华(福建省文化厅原副巡视员,编审):这个剧本,总的感觉是非常活的,它不张牙舞 爪,很平稳,情节奇特,富有戏剧的张力,没有空洞化、 概念化、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本子里的“闽南甫田” 普通话的表达方式,也没有造成阅读障碍。长赋的 分寸感把握得很好,时间节点选在了上世纪50年代 以及80年代,写了历史的沧桑中,两岸的隔绝对普 通人民的伤害。提几点建议:
一、吴天桂这个人物天生带有一种喜感,但实 际上是个悲剧人物。妈祖和这个人物、和整个故事 没有有机的牵连在一块。实际上,由于写的是莆田 和台湾共同的信仰,妈袓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是两
岸联系的很重要的载体。吴天桂动作的支撑力、合 理性只能解读为鲁莽义气,还要深层地写到是由于 对妈祖的信仰。
二、前三场戏虽然看上去平淡,外在的戏剧冲 突不是非常强,但在话剧舞台上,经过二度创作后,会很有生活味道。相对来说,林阿伟这个人物还偏弱 一点。我建议增加一些内容.如他回到了大陆,他愧疚, 要想办法为吴天桂做一些事情,而同时吴天桂对阿伟 也很愧疚。后面几场人物情感的浓度、力度不够。
林宏恩(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一级舞 美设计[灯光设计]}:
长赋很熟悉话剧的表现手法,剧本形式简练,给二度创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吴天桂、玉莲,这 两个人物形象比较饱满,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妈祖信仰在这部戏中很重要,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许多非常荒诞的事情都是因为信仰所发生的,我认为应该对其进行强调。妈祖是与船联系在一起 的,所以我也赞同周明老师所说的主角身份是渔民。提几点建议:
一、 话剧有容量的问题,我们要把人物写得更 丰满,有些部分大可不用大费笔墨,交代性的戏并
不好看,有些内容可以用话外音交代。
二、一些人物可以进行合并。如简主任的作用 实际上就是台湾南天宫的一个主任主持,春九如果
就是简主任的身份,三年以后他退伍以后就当了这
个主任,他又跟天桂认识,看他这么落魄就收留了他,
就少了一个简主任的角。
三、 贵孙跟贵孙婶,这两个夫妇其实戏不好看,也不怎么合理,有的地方也可以话外音说一下后来
谁收留了谁,像儿子一样对待,人物越少越好,越
少越精炼。
杨翔(福建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一级演员):
一个土一个于念什么一、过海不仅仅是这两次的私渡,而是这四个 男女心海的摆渡。有没有可能进行四人的情感纠葛,
我们不要怕俗套,只要对戏有好处,便可奉行拿来
主义。
二、 我们之前一直在考虑天桂过海的动因是否 成立
,除了义气,除了那艘船,还有什么支撑着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