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晋水净源与北宋的华严中兴
论晋水净源与北宋的华严中兴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陈永革
对于宋代华严中兴这一历史现象,由于文献的现实制约,佛教学界向来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通过对被称为"宋代华严中兴之祖"的晋水净源的讨论,试图对于北宋时期的华严教学阐释与华严中兴所关注的教派意识进行初步探讨。
一、宋初的华严传承
自唐代圭峰宗密(780-841)之后的华严宗传承法系,据《宝通贤首传灯录》记载,"贤首第四世妙圆奥法师(圭峰密法嗣)、贤首第五世开明朗法师(妙圆奥法嗣)、贤首第六世圆显现法师(开明朗法嗣)。以上三师,事迹未详。而三师之名,见于明初宋文宪公濂之文集,集之言曰:'圭峰传奥,奥之后,又复废逸。朗、现父子相继,作补茸粗完'云云。是说也,文公必有所据。......又朗法师之时,有昭信法灯大师,传贤首教,明白可信。今列其事于下,则当日湮没,而仅存者也。贤首第七世灵光洪敏法师(圆显现法嗣)。"1据此,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华严传承("贤首法派")大致为圭峰宗密→太原(石壁)传奥(妙圆传奥)→开明从朗→绝观法现(圆显法现)→灵光洪敏→长水子璇→晋水净源。而与北宋华严复振过程密切相关的,即是其中的灵光洪敏、长水子璇(一作子璿,965-1038)和晋水净源(1011-1088)三人。他们之间皆有持续的师承关系,并上接宗密。由宗密直承澄观而言,华严宗的传承法系,实以清凉澄观肇其始,于此或可印证太虚法师称华严宗为"清凉宗"之说。
从朗撰有《法界观门钞》,这是对宗密《注华严法界观门》的阐释之作。此作在入宋后仍有流通,净源尝继之有作。从朗的弟子中,最著名者为东京守真(894-971)。2守真之学,专主《起信论》与《法界观门》,同时推崇忏仪修法,注重华严修行的实效影响。
在华严学僧中,法藏最先疏释《起信论》,撰《起信论义记》5卷及《别记》1卷,提出"四宗义判"。宗密承法藏而制《起信论疏》,改"四宗义判"为"五宗判",对后世《起信论》疏释影响甚广。《法界观门》相传为杜顺所著,澄观依之撰《法界玄镜》,宗密更作《注华严法界观门》。故守真之学,未离宗密之统绪。北宋净源对于守真之作,多有提及,可见其学说影响于宋代犹在。
守真弟子则为贤首八传第七世灵光洪敏。洪敏台贤兼修,撰有《金光明玄义释略》和《楞严经疏》,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尝住秀水(今浙江嘉兴)灵光寺(后改为精严寺),故称灵光洪敏。他是长水子璇的直接师资,授《楞严经》和华严
教观。所撰《楞严经疏》,即为著称一时的《资中疏》。据此法系之说,长水子璿承洪敏之后,为贤首九传第8世。3其弟子晋水净源则为贤首十传第9世。
另据《华严宗师资传承系统表》,则提出了华严传承的另一法派系统,即太原传奥→开明从朗→绝观法现→五台承迁→晋水净源。
此外,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卷3,还提出了第三种华严传承法系,"自澄观大师传圭峰;圭峰传彻微;彻微传海印;海印传昭信法灯;昭信法灯传长水子璿。华严宗自此,始复兴盛。"4此即澄观→圭峰→彻微→海印→法灯→长水。若长水指灵光洪敏,此说或可成立。若径指子璇,则又有隔代传承的疑惑。上述之说,未明所据,故备其说,兹不考论。
入宋后,华严教观的中心渐移江南。从洪敏开始,江南华严教之宗由长水子璿开其端。但据蒋维乔观察,宋代时期,讲求学问的华严宗,已非为纯粹之华严宗,因其或受天台之影响,或与禅宗相混合。其实,无论是受天台影响或混融于禅学,并非始于宋代,早在法藏、澄观时代的华严学,受天台影响、与禅学混融的倾向,即已显端倪。
二、净源的行历及其著述
继长水子璇而起专弘华严的代表学僧,即其弟子晋水净源。后世并称为"二水",净源更被称为宋代华严宗的"中兴教主"。
净源字伯长(一作伯常),自号潜叟,俗姓杨,泉州晋水(今福建晋江)人。5自称"贤首祖教沙门",时人因其籍贯晋水,故称"晋水法师",或称"晋水崇教法师"。
净源出身于缙绅之家,自幼习儒。弱冠后,尝游禅林,偶闻禅师发明心地之言,遂决志出家。23岁,净源依东京报慈寺海达法师剃度,翌年受具足戒,佛事精进。其后,负笈参学,往山西五台山真容院,随撰有《注金华严师子章》的华藏承迁法师(生卒不明)习《华严》。后往河北横海,依明覃法师(生卒不明)学李通玄的《华严经论》。净源在北地修学《华严》的经历,虽然短暂,但使其对于唐代华严的思想传承形成了大致的概要,对于后来阐弘贤首教观影响颇深。
景佑年间(1034-1038),净源自北还南,入长水子璇之门,修习《楞严经》、《圆觉经》及《大乘起信论》等经论。对于当时的修学情况,净源自称,"景佑初,(净源)忝授斯经(即《楞严经》)于长水疏主暨缙云尊者之门。"6"长水疏主"即子璇,"缙云尊者"即仲希。《晋水法师碑》记称,"自北还南,时长水大师子璿造《首楞疏》,道行浙江。缙云仲希,亲禀其义。二师亦以《圆觉》、《起信》等诸经论,为人演说。"7其时,子璇已撰成《楞严经疏》,"道行浙江",随其参学者甚众
,仲希和净源即是其中的佼佼者。据此可知,《楞严经》、《圆觉经》和《起信论》成为北宋弘传华严教学的一流学僧普遍推重的佛教经论。净源从学之初的师资大德,主要即是上述承迁、明覃、子璇三人。在其后的佛教僧传中,有关净源的师资禀传,大致如此。如袾宏所称,"初见华严承迁,次见横海明覃,后见长水子璇,尽得华严奥旨,声誉籍甚。"8
缙云尊者仲希,号"武林沙门",净源关于华严七祖说的依据即出于此人。9思齐在其撰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的《大方广圆觉经略钞序》称,"因与武林法师仲希谘度众本,访对舆典,循尊古卑今之致,窃及史阙文之旨,约定元钞,将事刊勒。......如来圆觉,耀无穷矣,圭峰章句,导无极矣。"10清远撰于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的《圆觉疏钞随文要解》称,"武林即钱唐之山名,法师处州缙云县人,人以缙云称之,即吾宗之英彦也。晋水曾师之。制《楞严金衡钞》六卷、《心经显正记》一卷、《刊略行愿钞》四卷,现行于世。"11
据义天《诸宗教藏经总目录》记载,仲希撰有《称行愿品别行疏》2卷(仲希移本疏注于经下) 、《释义钞》4卷、《科》1卷(宗密述,仲希治定) 、《裴序钞》1卷(科附)、《般若心经显正记》1卷及科1卷等。12此外,在举石壁寺传奥《梵网经
略疏》3卷时,其注云"传奥述,仲希录疏,注于经文之下"。13据此撰著目录,仲希并无有关《楞严经》、《圆觉经》及《大乘起信论》的疏释之作。
据《晋水法师碑》记载,此时净源"复传《还源观》于昆山清本,肇公《四绝论》于中吴秘思。所诣讲席,闻一知十。得意象外,游刃无间。"14慧聚清本,生卒及行实不详,尝住江苏昆山郊外慧聚寺。净源于元丰二年(1079)主持云间善住宝阁时,撰《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其序称:"源景佑中(1034-1038)禀兹观门于昆山慧聚法师之门(名讳清本),并疏两轴,科文一册,皆法灯大师之所撰也。然其间所释序文,及诸观义,虽尽乎善而未尽乎美。于是举要治繁,选言发行,探清凉之疏旨,索演义之钞辞,补其偏善之功,成其具美之绩,故命题曰《疏钞补解》焉。"15《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疏钞》2卷,为贤首八传昭法灯(生卒不详)所撰,净源补解而成。
秘思法师(994-1056),湖北襄阳人,俗姓洪。尝从丹阳云慧法师习《首楞严经》及《肇论》。净源一度随其习《肇论》(即《四绝论》),后撰有《肇论中吴集解》3卷及《肇论中吴令模钞》2卷。16
其间,净源一度因省亲返归福建泉州,应请主持清凉寺。但不久后,即返归游古吴,住苏州报恩寺观音院。其后,应当时杭
州太守沈文通之请,住持祥符寺贤首院。复主青墩密印寺宝阁院(今浙江桐乡乌镇),华亭普照寺善住阁(今上海松江)等。最后,终住于北宋杭州著名的慧因教院。
净源对于唐代华严文献的蒐集,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唐代华严文献的治订重校,二是唐代华严祖师典籍的重新刊刻。在此基础上,净源还对唐代华严教典、特别是法藏、澄观、宗密等祖师著作进行疏释。
据《晋水法师碑》载,义天入宋带来许多国内早已佚散绝迹的华严宗祖师撰著,计有智俨:《华严搜玄记》、《孔目章》、《无性摄论疏》、《起信论义记》。法藏:《华严探玄记》、《起信论别记》、《法界无差别论疏》、《十二门论疏》、《三宝诸章门》。澄观:《华严经疏》;宗密:《华严纶贯》。17
至于净源蒐集唐代华严文献及其相关撰述,则称:"尝谓忏悔发愿,佛事之始也。故制《华严》、《首楞》、《圆觉》三忏摩法,以严修证。谓思亲隆恩,人伦之本也。故制《盂兰盆》、《贤首讳日》二礼赞文,以严报事。诸祖之教,既已流行。法师又谓,《妙法莲花经》,天台、慈恩各有疏解。性相二宗,惟吾贤首则能融通为一。于是摭而会之,益以新意,作《集义通要》十四卷。其笺他经也,则有《仁王护国般若经疏钞》。其扶律宗也,则有《遗教经疏节要》洎《广宣记》。其恢祖训也,《法界观》则有《助修记》,《还源观》则有《补解》,《金师子章》则有《云间类解》,《原人论》则有《发微录》。《肇论》则有《中吴集解》及《令模钞》,皆其手述也。余如《百门义海》、《一乘分齐》、《禅源诠序》等,皆与之定科刊误。"18
现据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等相关记载19,将净源撰著成果分述如下:
一、华严文献类。
(1)《华严法界观门助修记》2卷、科1卷。
1038
(2)《妄尽还源观疏抄补解》1卷及(3)《科》1卷。净源《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为法灯《妄尽还源观疏》的补充完善之作。元丰二年(1079),69岁的净源又在云间善住宝阁撰述《妄尽还源观补解》。熙宁元年(1086),净源在钱塘再治《妄尽还源观》。净源另撰有《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重校纪》。
 (4)《法界义海科》1卷。
 (5)《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3卷(净源重刊)及(6)《一乘教义分齐科》1卷。据义天《圆宗文类》卷22所收《教义分齐章重校序》,可知净源尝重校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3卷、《一乘教义分齐科》1卷。
(7)《金师子章云间类解》1卷及8)《科》1卷。撰于元丰三年(1080)。
(9)《义海百门科》,卷帙不详。
撰于熙宁二年(1069)。
(10)《禅源诸诠集都序科》,卷帙不详。
(11)《原人论发微录》1卷及(12)《科》1卷。撰于熙宁七年(1074)。净源其序称:"......(源)畴昔尝读《圆觉疏钞》之广者,而其间穷万法推一心章,惟灼实开决疑滞,布在钞文,明犹指掌,于是不揣捣昧,录广钞之要辞,发斯论之微旨,庶乎吾祖深文奥义,未坠于地,而请者之心亦无鈇然。既录论主钞辞,以发微旨,故号之曰《发微录》焉。"20此序撰于钱塘贤首教院,时在熙宁七年(1074)。
(12)净源将《华严经》的经文录入澄观注疏《八十华严》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60卷及注疏《四十华严》的《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又称《华严经行愿品疏》),合编成《华严经疏注》120卷(今缺卷21至卷70、卷91至卷100),使其便于流通。净源另制(13)《大疏注经科》20卷。
二、修证礼忏类。
(14)《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1卷。熙宁二年(1069),于青墩(今浙江桐乡乌镇)宝阁讲院编录。
(15)《华严普贤行愿修证仪》1卷,现存有二个版本,一本题为"宋传华严教观沙门晋水净源集",另一本题为"宋(晋水沙门)净源集"。镰田茂雄曾分别以"甲本"、"乙本"称之。21
(16)《首楞严经道场修证仪》1卷。撰于熙宁四年(1071)。净源在其《首楞严坛场修证义》自序中称,"景佑初(1034),(净源)忝授斯经于长水疏主,暨缙云尊者之门。虽学以植其志,思以笃其道,而唯务节录奥义,编述钞文而已。至若结界持咒之宏规,铨次礼请之懿范,则未暇执笔也。熙宁四年(1071),讲道于青墩宝阁兰若。诲人之余,历观长水、孤山诸疏,金衡、闻熏等钞。博采坛场之量,遐求敷设之仪,刊修恳愿之功,缉缀忏罪之要,并皆考文责实,条析异同,亦酬门学(宗礼)之再请也。然则丽藻鸿辞,大有惭于前。而迁善远罪,亦无愧于后昆云耳。"22
此外,净源还撰有(17)《贤首国师礼赞文》1卷,或即《晋水法师碑》所载的《贤首讳日》。
三、经论疏释类。
(18)《肇论中吴集解》3卷、(19)《肇论中吴集解令模钞》2卷、(20)《肇论中吴集解科》1卷。
对于《肇论》的关注,是中年净源的一大内容。据《肇论集解令模钞》卷首所附的序文,可知净源于皇裕三年(1051)于苏州(古称中吴),皇裕五年(1053)从事于此。至和三年(1056),净源尝受教的秘思法师(994-1056)《肇论》、《四绝论》示寂。嘉祐三年(1058)一月十九日于苏州万寿寺讲习集解,成《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嘉祐六年(1061)八月十日,于杭州贤圣精舍西方丈撰成《肇论集解令模钞》。23净源在苏州
、杭州十年间持续讲习《肇论》,于此可见《肇论》对其思想的深刻影响。
(21)宗密《盂兰盆经疏》1卷(净源移本疏注于经下),(22)智圆《盂兰盆经礼赞文》1卷、(23)《盂兰盆经摭华钞》2卷、(24)《科》1卷(净源重刊)。
(25)《仁王经注》4卷、(26)《科》1卷。
(27)《佛遗教经论疏节要》1卷、(28)《科》1卷,(29)《佛遗教经广宣钞》1卷、(30)《广宣记》1卷。"言节要者,此经有论有疏,源师盖撮略论疏,而成此注。"24对于此书,明末云栖袾宏续撰有《补注》。
(31)《法华经集义通要》14卷。此书净源生前似未刊刻,且未见收于《义天录》。但据载,净源入寂前,尝贻书义天,叙及《注法华经》12卷(一作《新注法华经》),请僧统代为详校,开板流通。不知此《注法华经》(《新注法华经》)12卷,是否即为《晋水法师碑》所载的"《集义通要》14卷"?
(32)《大乘起信论科》1卷,净源重刊。
(33)《策门三道》。包括《贤首判论》、《判教有差》、《儒释言性》三篇短论,收录于义天《圆宗文类》卷22。
此外,据传净源还撰有(34)《华严疏钞音义释文》(卷帙不详)25、(35)《贤首五教华梵七祖图》1卷等。26
元祐三年(1088)冬(夏历11月),净源法师示寂于杭州慧因寺,世寿78,僧腊54。寂前的净源,沐净结跏跌坐于堂上,最后说法,曰"吾五十余年,力兴祖教。愿心既满,今兹逝矣。祖师止观,行境玄妙。宜各精进,同趣华藏。"27
综观净源一生,尝应请开法于泉州清凉寺、苏州观音寺、杭州祥符寺、湖州宝阁寺及秀州善住院,屡坐大道场,阐扬圆顿极旨。最终主持于杭州慧因院,易禅为教,道风大振。《晋水法师碑》述及净源之弟子时,称:"法师所度弟子曰广润大师昙真;昙真所度弟子曰晋侁、晋伦、晋僊、晋仁、晋仪、晋偕、晋儒、晋佺、晋修,凡十人。学徒传讲四方,累百余众。"28 "神鉴大师"希仲虽为净源法孙,却被列为贤首宗第10世。下传道鸣妙观为第11世。
对于净源的弘法成就,晚明袾宏在《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宋晋水源法师》称赞曰:"法界无尽,一心洞明。奋厥余力,诠释经。作式垂范,聿有骏声。慕法者众,海国扬舲。"29
       三、净源的华严阐释及其影响
《晋水法师碑》曾简要记述了北宋华严的纷杂情形及净源华严阐释的大致内容,称"圆融一宗,经观论章,与其疏记钞解,
凡数百万言。名义既多,科条亦博,有终身不能卒业者。故近世总持者,罕能该遍。讲《杂华》者,则曰清凉教;讲《圆觉》者,则曰圭峰教。宗途离析,未有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