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对改革开放的质疑”?
作者:布成良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年第07期
作者:布成良
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年第07期
近年来质疑、否定改革的声音从未间断。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往往成为对改革开放的无理指责、刻意歪曲甚至恶意诋毁的理由,常常引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种种疑虑,动摇人们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干扰改革开放的正常进程。概括地说,否定或诋毁改革开放的观点主要有:“过头论”与“不足论”、国家资本主义论、新官僚资本主义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论等,对于这些错误认识,我们必须认真辨析,积极予以回应,以凝聚改革共识,不断巩固和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众基础,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中国人民“穷则思变”的伟大觉醒,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主动变革。30多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中国人民靠自己的智慧、苦干而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社会主义,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开辟了美好前景。当前,必须克服对改革开放的种种指责、曲解甚至诋毁,消解种种疑虑和困惑,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
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第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第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基本消灭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的历史性跨越。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都比1978年增长十几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明显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
第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6亿美元,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则达到1160亿美元。
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一条
改革开放的性质宝贵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2.改革决不是搞私有化。有些人所谓的“改革开放不足”,实际上是认为私有化不足,认为只有私有化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有的人以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为名,主张削弱甚至像苏联解体时那样分掉国有企业;有的人以要素市场形成为名提出要搞土地私有化,等等。这些观点的影响和后果都很危险。私有化过去不是改革的方向,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是改革的方向。这是因为:
第一,私有化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目前,世界上实行私有化的国家经济体有近200个,其中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只占极小部分。《经济学人》认为,今天西方多数国家的经济都成了寅吃卯粮的债务依赖型经济,即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解决经济和财政问题。法国和意大利已经30多年没有实现收支平衡了,冰岛政府因治理无方使“国家破产”,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将私有化经济的不可持续性暴露无遗。2008年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严重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二,私有化不是发展中国家包治百病的“良方妙药”。前些年,西方一些人在俄罗斯搞“500天计划”,以“休克疗法”搞私有化运动,瓦解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打乱了整个社会的变革秩序。乌克兰推行私有化改革的十年,国民经济倒退了60%。阿根廷在西方支持下进行的“私有化”改革,也使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可以说,许多国家的“私有化”带来的是“贫困化”,是民不聊生,是民族的冲突和国家的动荡。
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在中国改革的进程中,离开了公有制为主体搞私有化,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削弱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主导作用,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放弃国有企业的影响力,甚至分掉国有企业,必然会为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因此,经济改革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土地私有化绝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我国人多地少,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人均耕地仅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0.6公顷。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化,其结果非但不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反而可能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大批涌进城市却难以就业,可能会出现城市贫民窟化。我们决不能搞土地私有化,而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3.改革决不是搞国家资本主义。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把中国特社会主义说成是“国家资本主义”或“新官僚资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第一,将世界划分为自由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世界是多彩的。以美国为代表的
资本主义模式也只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一种模式,其他还有英国模式、莱茵模式、瑞典(福利国家)模式、东亚模式等等。把世界分为“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两个阵营过于简单化,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政府干预经济的形式,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都能够根据本国的国情创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中国特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另一种现代化发展道路(或模式)。
第二,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并不取决于国家或企业的性质,而取决于经济竞争是否平等,是否遵守竞争规则。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一直有意贬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果认真回顾主要发达国家崛起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国家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总结20世纪以来的发展经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有利于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经济福利的同时实现社会目标。
“国家资本主义”论者总是攻击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和腐败问题。腐败问题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并不为某些国家所独有。国有企业并不必然就是低效率和容易滋生腐败,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历史上都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国有企业效率和问责程度比私有企业差,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社会责任表现突出。
自由资本主义只是经济行为天然合法的一个神话,企业绩效的高低、社会责任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是国企还是私企。中国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国有企业的效益和效率都有所提高。当然,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途径是竞争而并非一些人所鼓噪的“私有化”。中国自加入WTO以后,一直遵循既有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参与世界经济竞争,获得较多的发展机遇和合理的发展空间。无论是运行主权财富基金还是开展国际投资,都是依照国际经济规则和国际惯例,在改革开放中,甚至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中国企业一直按照国际规则在国内外市场展开竞争,并创造了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奇迹”。
4.改革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决不能相互否定。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跨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有些人喜欢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割裂甚至对立起来。或者是对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全面否定,以衬托、解释改革开放后的成功;或者是批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腐败蔓延等问题,用改革开放前的时期来否定后一时期,认为改革开放前30年实行的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更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和人民众的愿望,等等。所有把两个历史时期完全对立起来、互相否定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推进,中国特社会主义也很难成功开创。中国特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包括对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众路线、独立自主的继承和发展,也包括对探索中正确的经验总结和独创性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如,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要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等思想观点。党在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和认识成果,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正如所指出的:“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它们是坚持、改革、发展的关系,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它们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同时又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一方面,二者在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基本制度、根本任务、奋斗目标基础上相互联系,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另一方面,二者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着很大差别,也包括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内外条件、实践基础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其中,有的差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比如,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前后两个时期的联系则是本质的、内在的,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只有正确认识这种
联系与区别,才能看到,无论用哪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另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对党的历史的否定,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