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吗【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
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吗【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一、“否定说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否定说法”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有一定的原因。通过对“否定说法”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进而反对这种说法,澄清事实。
    (一)“否定说法”的产生首先是因为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表面上存在一些矛盾
    以农村的土地政策为例。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道路。从互助组过渡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组织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断增强,“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我国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开始探索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来,中央肯定了这一做法。“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在从村,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将土地分家到户,农
民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从表面上看,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革好像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这是“否定说法”产生的一个原因。但这个原因是站不住脚的。当前,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某些地方开始探索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农民以自己的土地入股而取得收益,那么这是否又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否定呢?
    (二)“否定说法”的产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任何民族和国家来说都是这样。但近年来,在如何对待历史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却不时出现刺耳的噪音,这就是以否定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历史为重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历史虚无主义经常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它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当然包括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成就在内(我们承认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一些过激的做法,但成绩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历史发展不同时期的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历史事件
    (一)二者都具有各自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民族独立的巩固以及党的自身建设的加强,社会主义革命即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因为这是中国革命的既定目标。究竟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发展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而且他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他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二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内外环境迫使中共中央中断了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探索,而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历史不能假设,倘使当时没有中断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探索,那么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必然要到来的,因为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改革同样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改革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二者都具有各自巨大的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的以和平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也是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为我们党和国家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
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否定说法”不符合对类似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将“否定说法”与对国内外类似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进行比较,也能发现“否定”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一)从国内看,“否定说法”不符合对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从表面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但我们仍然肯定了计划经济体制在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而没有全盘否定。
    (二)从国际看,“否定说法”不符合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分析和评价
改革开放的性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探索在俄国这样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的问题。列宁曾设想学习德国经验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1918年爆发的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使得苏俄中断了这种探索,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迫使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1、生产的广泛国有化,实行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化,由国家实行集中管理;2、贸易的国有化,国内外贸易实行国家垄断,禁止私商活动和自由贸易;3、实行余粮收集制,由政府规定农民消费所需的谷物量、牲畜饲料和种子量,其余全部上交国家;4、实行配给制和取消货币结算,国家对产品和原料实行统一调拨和分配,统一为全体居民进行消费品的分配;5、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剥削者参加体力劳动。”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弊端的显露,苏俄逐步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主要是由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从表面上看,新经济政策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但我们依然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较高的评价,而没有否定它的历史功绩。
    相类似的历史事件还很多。我们面对历史,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应该采用“古今中外法”研究历史,“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
    四、“否定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否定说法”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任何事物都有表现于外,并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能直接感受的方面,这就是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同时,任何事物又都有深藏于内、并构成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的方面,这就是事物的本质。本质是深藏于现象背后并制约现象的事物的内部联系。人类的认识都要经历两个阶段,即从初级的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高级的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