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教学⽬标
知识⽅⾯
识记:运动、静⽌的概念。
理解:
①⼀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②⼀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运动和静⽌的关系。静⽌是运动的⼀种特殊状态;
能⼒⽅⾯
⑴培养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
⑵通过运动和静⽌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
觉悟⽅⾯
⑴运⽤教材中引⽤的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优秀思想和传统⽂化的材料,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豪感。
⑵运⽤运动的观点理解⼈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
⑶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复习提问
教师可带⼀盆花到课堂,然后提问学⽣:运⽤第⼀节所学的联系的观点来说明如果你种这盆花,你都要做些什么?为什么?(或者提问花的⽣长需要哪些条件?)(设计的⽬的是为了引出新知识即导⼈新课。)
导⼊新课
花的⽣长需要阳光、空⽓、⽔、肥料、适当的温度等,更需要⼈的⾟勤培育,这些是花⽣长的外部条件;花作为植物,它体内的新陈代谢、遗传因素等是花⽣长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正是这些内部、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相互影响才有花开花落,才有千姿百态的花朵供⼈欣赏。任何事物的存在、⽣长、变化都是如此,都是因为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动图景。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基本观点。
第⼆节坚持发展的观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
前⾯我们谈到联系的普遍性时,谈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如:社会⽣产的总过程包括⽣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
的。⼀定的⽣产决定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影响和反作⽤于⽣产,促进或制约着商品的发展。这说明⼀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是构成该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部动因。⽽每⼀事物⼜都与周围其他
事物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作⽤的关系、事物不仅存在与周围事物的横向的联系,即左邻右舍的联系,还存在着纵向的,即古往今来的联系。这种纵向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才构成或表现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要⽤过去形态、现在形态和将来形态来构成和表现的。没有这种纵向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就⽆法理解运动和发展,也表现不了运动和变化。⽐如⼈类社会的发展,就是由五个社会形态的纵向联系构成的不断的发展过程。
可见,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教师设疑:如何理解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有共同的地⽅,都是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但各个概念的侧重点不同,它们是有区别的。
(2) 区别: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式,是⼀般的变化。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状态乃⾄性质的改变。发展是⼀种运动和变化,但决⾮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世界上⼀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们⽣活在世界上,⽆不感到⼀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例如,以我国中科院院⼠叶叔华为⾸席科学家的科研⼈员,经研究证实,中国⼤陆在印度等板块的作⽤下正向东移动,速率为每年7-8毫⽶,⽅向朝东略微偏南。综合全球资料,这些科学家进⼀步发现,从总体上来说,美洲和亚洲正在缩短距离。这说明了⾃然界的运动总是在不停地进⾏着。
不仅⾃然界如此,⼈类社会也是在运动变化着。如,改⾰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了巨⼤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了原有的计划体制。13亿⼈中80%---90%由⾃给⾃⾜或半⾃给⾃⾜的⽣活、⽣产⽅式转到了⾯向市场的⽣活、⽣产⽅式;⼈们的价值取向、观念形态、⾏为⽅式等都发⽣了巨⼤变化。特别是⼈们的⽣活⽔平不断提⾼,消费内容⽇益丰富,⽣活环境不断改善,⽣活质量进⼀步提⾼。如:1996年每百户居民拥有的彩电、冰箱,城镇分别达到93.5台、69.7台。这说明我国⼈民正向⼩康⽔平迈进。
伴随着改⾰开放的进程,⼈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正是在改⾰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论是⾃然界、⼈类社会、还是⼈的认识,都处于永不停⽌的运动之中。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9页第2⾃然段⾄第60页第2⾃然段的内容。)
阅读提纲:
(l)物质运动有哪⼏种基本形式?它们各⾃的含义是什么?
运动形式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宏观物体
电运动电荷
物理运动
光⼦
光运动
化学运动原⼦、离⼦等
⽣命运动⽣物体
社会运动物质资料的⽣产⽅式
认识运动⼈脑
(2)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什么?它和世界上的⼀切运动形式的关系是什么?恩格斯语录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归纳。)
物质运动的形式⽆限多样,概括起来有五种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命运动、社会运动。物质的这些基本运动形式都是物质的具体的运动形式,各有其特殊的运动形态。但是它反映了世界上的⼀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正如恩格斯所说:“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对世界上⼀切运动形式共同特性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可见,哲学上讲的运动和我们⽇常⽣活中所说的运动是不同的,也是存在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运动是指宇宙中⼀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既然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所以说运动和物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关键,使学⽣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运动观,所以,它是本课的重点。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这个关系包括三点内容::(1)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2)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l)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
第⼀课讲了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框题⼜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与“属性”是什么关系?学⽣初学哲学容易把⼆者混淆,所以这是难点。讲清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分析:(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征,惟⼀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根本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中规定的,是相对⼈的意识、精神⽽⾔的。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是物质的、绝对的、不变的特性。(3)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感性物质和思维抽象出来的⼀般性质和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的基础在于物质,运动的原因也在于物质⾃⾝,在于物质⾃⾝内部存在着的⽭盾。运动是物质⾃⾝固有的,⽽不是从外⾯强加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本⾝所固有的根本属性。(4)物质除了运动这⼀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请同学们看书思考:
①为什么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呢?
②你能出不运动的事物吗?
③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呢?
前⾯在讲物质概念时,曾讲到“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那么“根本特性”
和“根本属性”有什么不同?
(教师边引导学⽣回答边归纳。)
因为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我们上⾯了解的物质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点。⽐如:宇宙中的各个星球都是在不停的运动中形成、演变、毁灭。我们常说的“⽣命在于运动”,也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学⽣会举出很多例⼦,教师点到为⽌就可以了。)总之,从宏观到微观、从⾃然界到⼈类社会的任何物质形态,都是在运动中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不运动的事物是不存
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切存在物,⼀切⽣活在地上和⽔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是怎样存在的。
运动之所以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从运动和物质的其它属性的关系看,物质除了运动这⼀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那还谈什么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那么,“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有什么不同呢?
物质“根本属性”或“唯⼀特性”的提法,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类现象的区别⽽⾔。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区别在于,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这⾥所说的“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区别于意识⽽为物质所特有的属性;⽽“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度,说明运动是物质本⾝所固有的,是从事物多种运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般性质和规定。因为世界上的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属性也多种多样。每⼀种物质形态都有许多
属性,如质量、能量、导电性等。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化,物质的具体属性也会发⽣变化。⽽物质的“运动”这种属性,同物质的其他具体属性相⽐,有⼀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世界上⼀切物质形态共同具有的最普遍、最⼀般的属性。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们⼀谈到运动,⾃然要谈到是什么在运动,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下⾯请同学们回答前⾯讲过的物质的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主体各是什么?
多媒体显⽰:
机械运动主体: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主体:分⼦、基本粒⼦
化学运动主体:原⼦、离⼦
⽣命运动主体:⽣物有机体
社会运动主体:物质资料的⽣产⽅式
⼈类的思维活动是不是⼀种纯粹的精神活动?
不是。因为⼈类的认识活动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脑是认识运动的主体。
总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学⽣看书,然后回答为什么是错误的。略。)
从上⾯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上的⼀切事物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事物,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条件的,因⽽是绝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物质永恒运动的前提下,并不否认物质世界存在着静⽌状态。但⼜认为静⽌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是相对的。
5.静⽌的含义
哲学上讲的静⽌指的是两种情形:
⼀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如:我们坐在教室⾥,我们的⾝体的位置相对于教室⽽⾔处于静⽌状态。
⼆是指事物某⼀⽅⾯的性质在⼀定时间内基本不变。如:书上列举的张三的例⼦。(学⽣看书上的图⽚。)
但是任何静⽌状态都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绝对静⽌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静⽌中也包含着运动,因为:第⼀,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我们说某⼀物体是静⽌的时候,指的是在⼀定条件下和⼀定范围内,它没有进⾏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如我们坐在教室⾥,虽然相对于教室的空间位置来说,是静⽌的。但同时我们和教室都在随着地球在太空中运动。⽽且,我们的体内始终都在进⾏着新陈代谢的⽣物运动,我们的思维活动也⼀直活动着。所以,这种
静⽌是事物在运动中的某⼀⽅⾯、某⼀种形式的稳定状态。第⼆,任何事物保持⾃⾝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着量的变化、⽐如,“少⼩离家⽼⼤回,乡⾳⽆改鬓⽑衰,⼉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是说的⼈的⼀⽣中,年龄、外貌等的变化。⽽当量变积累到⼀定程度时,某物就会发⽣根本性质的变化,转化成他物。⼜如:我们的教室这个建筑物在⼀定时期内是⼀座新楼。但逐渐的它会变旧,如不维修,最终会倒塌。因为,这个建筑物内部始终在不停的运动,加上外界的⽓候、温度、风雪、⾬⽔等的侵蚀作⽤,建筑物经历着复杂的物理的化学的变化,这种运动迟早会使教室这个建筑物倒塌,⽽失去建筑物⾃⾝的性质。
总之,静⽌不是不动,只是⼀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种特殊状态。
(通过以上分析,请⼀位学⽣将运动和静⽌的关系进⾏概括。)
6..运动和静⽌的关系
(l)区别:
①⼆者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静⽌是⼀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地特殊状态。
②⼆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条件、绝对、永恒的,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的统⼀。世界上就是这样⼀个辩证法:⼜动⼜不动。
净是不动没有,净是动也没有。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泽东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学习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和静⽌辩证关系的原理。通过学习,使我们进⼀步明确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能⼒。
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多媒体显⽰)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 客观实在性B.规律性C.运动D.可知性
2.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于、离⼦,⽣物运动的主体是⽣物有机体;社会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资料的⽣产⽅式;思维运动的主体是⼈的⼤脑。这些主要说明( )
①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存在的②物质和运动不可分.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④运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
A. .①②
改革开放的性质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3.下⾯属于运动和静⽌辩证关系原理的观点有( )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②坐地⽇⾏⼋万⾥③⼈不能两次踏⼊同⼀条河流
④静就是动,动就是静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中的“静”是指( )
①事物的相对静⽌状态②事物绝对不动、⼀点不变③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和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④事物运动的特殊形式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