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会对文化改革的精要论述
作者:
改革开放的性质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
作者:
改革开放的性质来源:《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
十二大报告(1982年9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又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
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都有各自的重要作用。要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争取使这些事业获得一个大的发展。
十二届六中全会(1986年9月)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我国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标准。要努力提高精神产品质量以满足众的广泛需要,并且进行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经营管理,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十四大报告(1992年10月)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力地推动着我国人民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末来,焕发出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十四届六中全会(1996年10月)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十五大报告(1997 年 9 月)
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十六大报告 (2002年11月)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十六届六中全会(2006年10月)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十七大报告(2007年10月)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同志“七一”重要讲话(2011年7月)
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资料整理: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 郭小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