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避暑山庄七十二景的由来和景观取材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建造于18世纪初,是由皇帝宫室和皇家园林所组成。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西湖的来历避暑山庄内有康熙以四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又有乾隆以三字题名的三十六景,合称“避暑山庄康乾七十二景”,康乾七十二景是如何由来的?另外,山庄绚烂多彩的园林景观,是如何立意取材的?搞清这些问题,对于研究这座大型皇家园林的设计和造园艺术,是有重要帮助的。
七十二景的由来:避暑山庄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步建成时,层题名“十六景”。康熙五十二年(1703年),建成之后,清帝以四字题名“三十六景”,俗称“康熙三十六景”。后来,乾隆又以三字题名“三十六景”,俗称“乾隆三十六景”。我们习惯把康熙和乾隆题名的这先后“三十六景”合称为“康乾七十二景”,这种说法在晚清时期就已流传开来。在咸丰、同治时期就有“宫廷及园中前后七十二景”的说法。不过,避暑山庄“七十二景”并不准确,应该说是前后三十六景,合称七十二景或说前后共七十二景。那么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为什么各题三十六景,而不题三十五景或三十七景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先从三十六或七十二说起。
最早在我国古代,三十六和七十二,以及他们的十、百等倍数,在指事物时通常是作为极言其多的虚指约数,具有修辞夸
张的彩,而非实指。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说:“古人浩繁之数,有不能确指其目者,则所举之数或曰三十六、七十二。如有三十六天、三十六宫是也。三十六天之例,与九天相同,三十六宫之例,与千门万户同。不必泥定数以求也”。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假如我们简略寻下它们的来历,这大约发端于战国,流传于两汉,和阴阳五行思想很有关系,并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彩。《路史》注引“麻姑仙人紫坛歌”层有:“女娲练得五方气,变化成行补天地。三十六变世应知,七十二化处其位”的说法。同时,道家认为神仙所居的名山胜地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还载有所谓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道家的这种虚幻,在无形中悄悄的渗透到了历代帝王的思想里,帝王们总像长生不老,永享人家的荣华富贵。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可避免地也反映在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园林之中。清朝皇帝当然也不例外,他们总想幻想成为神仙,以长享富贵,但是他们并不是一直在幻想,而是希望神仙的胜地变成现实。于是,他们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力想把避暑山庄建造成这样的仙界。在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诗文中就不难看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屡称避暑山庄为“仙庄”“仙帝”“仙界”“福地”。乾隆在一首诗中更有“已是洞天传玉简,得教福地续琅玕”的诗句,直接把山庄当成神仙所居的福地了。乾隆时期著名官僚于敏中在以首诗中也有“仙界林峦福地过”的诗句,他在这句诗的注中写到“山庄前后各三十六景,适符福地之数”。乾隆皇帝比他说的更加直率,其《再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序》,对此毫不犹豫的写到:“几政之余,登临揽结,乃知(康熙)三十六景之外,佳胜尚多,萃而录之,复得三十六景,各题二十八字。其中有皇祖当年题额者,亦有新署名者,统前后计之,得列仙福地之数,匪谓造物无尽之藏,盖即由旧之中寓新知之旨云尔”。
这就清晰的说明了,康熙品题避暑山庄的风景为什么要凑成“三十六”之数,乾隆续题风景为什么又是一个“三十六”之数,只不过是为了附会道家所说神仙所居住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神话。也有康熙和乾隆两位帝王想长生不老的寓意。
景观的取材,避暑山庄除七十二景之外,还有不少景观,粗略算下来约有120处,清朝皇帝的主观愿望是想“天上人间储景备”,把人间和幻想中的美景,都容纳此园。当然难免溢美,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实况。其景观异常丰富多彩,足称大观。这和山庄取材广泛,立意不俗是分不开的。
一取材于传统的神话传说。我国古代园林,一直受到神话传说的影响。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时,“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游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让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后来,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三神山,认做神仙所居,并幻想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它。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在长安建造建章宫,并修太液池,中筑三假山,以象征三神山。之后,帝王一直把一池三山作为重要的风景题材。避暑山庄在湖沼和假山的布局上岁打破了“一池三山”的格局,但仍取其遗意,布置景观。万树园南的澄湖,自东而西有金山岛、青莲岛、千林岛,即仿三神山的意境而布局的。嘉庆在一首烟雨楼的诗中写到:“楼名烟雨境不异,宜雨宜旸佳趣备”。这是用诗的形式描绘的澄湖景观,同时也反映了园林的设计思想,说明这是根据海上三神山的神话传说设计的园林景观。
二仿造著名山水。造园家还利用写意手法,把全国著名山水写于这座大型皇家园林之中,利用移天缩地的手法,使天下著名自然景观于一园之中。
泰山的奇丽景观,被造园家写于园林中。泰山在山东省泰安县,为五岳之首。其山势磅礴雄伟,景壮丽。其东临大海,每曙光初动,红日如海上升,辉映半山,景奇丽,泰山观日出,自古称奇。造园家将这些奇丽的景,再现于山庄中。每当夏日清晨,站在芝径云堤东望,旭日初升,湖光闪耀,远处青山黛影,令人恍如登泰山观美景的感觉。乾隆有一次在芝径云堤漫游时曾写下:“旋步云堤忆凤游,倚吟转觉逸兴发。丹黄四面展画屏,一幅关仝乍设。寒林穷处忽成峰,仿佛如等泰麓东。山葩野卉难争艳,五铢疑是秦时松。”。造园家正是利用天才的造园手法,把奇峰、日出、秦松等这些泰山典型景,再现于园林中,使游人联想起泰山美景。
三仿著名园林和建筑。避暑山庄从许多著名的园林和建筑中,摄取了风景素材,并仿其意境,再现于园林中,以象征全国各地的地理风貌。
湖区的风景构图略仿杭州西湖之意。西湖,在浙江省杭州市之西,湖体约六平方公里,湖岸周长约十五公里,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山亭、阮公墩四岛。白堤和苏堤将湖面分割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部分,湖光山美丽如画。避暑山庄湖区的风景构图,全以西湖为蓝本,而另加翻新创造,用洲岛堤桥将湖面分割为大小不等、形体各异的十来个池沼,在洲岛尚布置建筑,康熙有一副对联:“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是说山庄的湖区虽仿西湖,但又有创新之妙。双湖夹镜——长虹饮练桥,连山隔水,是风景荟萃之区,山中逐泉从板桥流出,汇为一湖,在石桥之右,复从石桥下注,放为大湖,两湖相连,阻以长堤,犹西湖之里外湖。其刻意仿西湖风景,自不用说。
文园狮子林之制仿苏州狮子林。苏州狮子林系元至正间僧天如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所筑菩提正宗寺之后花园,因园中有
怪石如狮子,又因其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谷,故取佛经中“狮子座”之义以为园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帝乾隆南巡时,曾仿其胜迹。后来又参照狮子林图,在北京长春园、蓟县盘山之境寄山庄、承德避暑山庄,各建小圆一区,均以取名狮子林。乾隆曾有诗云:“最忆倪家狮子林,涉园黄氏幻为今。因教规写阊城趣,为便寻常御苑临。不可移来唯古树,遄由飞去是遐心。峰姿池影都无二,呼出艰逢赖瓒吟”,说明其仿倪氏狮子林,刻意仿其相似。
此外,文津阁仿浙江范氏天一阁,碧霞元君庙仿泰山之碧霞元君祠,舍利塔仿杭州之六和塔和南京之报恩寺塔,都是取其意仿其制而创造的园林建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承德避暑山庄是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大成,并非溢美。
四取意于古代诗情画意。在我国古代园林中受山水诗和山水画影响很大。诗情画意启发、丰富了造园家的艺术想象,为园林景观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山庄的景观,就有不少取意于古代的诗情画意。
康熙三十六景之一的“水流云在”,取意于杜甫的名篇《江亭》:“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流水心不兢,云在意俱镜。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故林规未得,排问强载诗。”
“梨花伴月”显然受到晚唐诗人郑谷“月里见梨花”诗意的启发。郑谷《旅寓洛南村舍》诗写道:“村落清明近,秋千稚女夸。春阴妨柳絮,月里见梨花。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幽楼虽自适,交友在京华。”建造避暑山庄的大师们无疑受到了这些诗意的启发。
建造避暑山庄的大师们,还从山水画中得到启发,根据绘画大师们的画意或笔法,安排风景构图。因画成景,景作画观。
当时,造园大师们正是根据古代许多山水画家的画意和笔法组织风景构图的,特别是受唐、宋、元著名山水画家的影响最大,如:王维(701---761),字摩诘,是盛唐时著名诗人兼画家。乾隆一首题为《四面云山》的诗中写道:“攀跻步崇岭,摩诘画中诗。岭壂依然在,川原望里奇”,直接把山庄的园林景观与王维的诗画相比较。
关仝,五代著名画家,长安人。乾隆在《芝径云堤》一诗中写道:“丹黄四面展画屏,一幅关仝乍设。寒林穷处忽成峰,仿佛如登泰麓东”,乾隆认为这些景观和关仝的山水画相仿。
避暑山庄的园林景观之所以具有其他园林所不具有的迷人魅力,深切的复合了苑景构造融合北国园林粗犷雄伟与江南园林精巧秀雅为一体,兼具百家,移天缩地,博大精深,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典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