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流去》读后感想
《黄河东流去》读后感想
  《黄河东流去》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
  黄河东流去,农民把家还。
  也许有人读过这本书,可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读过。这是一部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小说,以往我们所读的,大多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丰功伟绩,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我们轻而易举地了解到民是在一番艰辛奋斗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却无视了这其中有关于他们艰辛奋斗的细节,准确的说,应该是他们煎熬的细节。许多时候我们喜欢站在国家的大视角去看待这些历史,却总是忘记在国的后面还有千千万万的家,即使我们在考虑自身时多半是从家的角度。历史是不公的,看得见的功勋总是被人所歌颂,看不见的苦难却以惊人的速度被人遗忘,在丰衣足食的时代,我们只能靠一些虚构但却真实的文字窥探到历史的一角。
穿越抗日小说  黄河带来了华夏文明,却也曾一度摧毁过她的子民所建立起来的家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人的之谈在历史长河中一次次得到验证。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中国还有如此荒唐的兵法战术,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扒开滔滔黄河,“以水代兵”想抵挡日本侵略者,至于效果怎样自有历史评说,但就对该地区的百姓而言,大水淹没了三个省四十多个县,一千多万人受灾,一百多万人丧生于此。这部小说的情节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村子里七户人家的逃亡史。七户人家,反映了当时千千万万因大水淹没家乡而逃亡的中国农民,仅仅是为了生存,就消耗了许许多多农民近八年的时光,他们逃离,他们卑微,他们是如此的不堪,在灾难面前,他们无能为力。他们有些人只知道为了生存而奔波,他们甚至不清楚这八年怎样把日本人打败,他们恨侵略者,可是根本没有方法去对抗,因为,他们光让自己活下来就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精力。人,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活着是痛苦的。但是,痛苦也得活着。
  不去评价谁是谁非,因为在灾难面前,人类太过脆弱,命运根本不是他们所能主宰的。可能我能看到的,是形形的生命在生存面前所展现的人性的多样性。作为一个21世纪的,我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苦难,我所有关于苦难的认知多半都是通过书本或其他形式的媒体传递给我的,因此我没资格去谈论苦难。可人性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东西,不管是战火纷飞的兵荒马乱,还是和平年代的平淡岁月,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它们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尤其是在有大灾难的时代,人性的表现最为直接,它是最真实的人格反响,因为在生死面前,一个人,可能已经没方法去思考更多,他所想所做,是其价值观和人性最原始的表达。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其小说中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也是对所有在不幸中的人们的真实写照,小说中的七个家庭代表了七种命运,各有各的不幸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信仰和坚守,这种信仰和坚守你可以在家庭个人成员的身上看到,或许那是一种品质或是能够区别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的东西。它们或许会给你的家庭带来好运,或许就是灾难。这种信仰在今天看来和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典型的家庭制国家,中国的家庭制从四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一直流传到今天,其根须式的构造和不断丰富的伦理道德,使它变得完备而又顽固。而如此完备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一个人今后的开展。家庭教育,在今日的重要性可能更甚于以前。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品行,这就是人性开始的地方。
  我时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命运终究能不能改变,而人性和命运又有何关系。古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事实没那么美好,无论是小说还是现实世界里,可以看到的是无数的好人在天灾人祸面前毫无抵抗力,反而是坏人占尽了好处。海老清,一个忠厚的农民,在水、旱、蝗灾以及沉重赋税面前饿死他乡;蓝五和雪梅,为爱追求,却抵不过封建伦理和官僚阶级的迫害,殉情于蚌河岸边;秀兰,为饥荒所迫,自愿把自己卖给地主当二房全家,被地主大老婆折磨致死······
  可是,有人还仍在坚持,无论命运给其戴上多大的枷锁,他们仍在抗争。从古至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在
坚守,史公在牢狱,屈子被放逐,勾践在卧薪尝胆;嗣同在抗诉,鲁迅在呐喊,觉民在与妻书,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在用其难以想象的韧性延续着某种力量。丑陋的人依旧活得很精彩,善良的人却在坚守正道的途中一个个倒下,然而却有人源源不断地在坚守,中华民族的魂在在这一人中血与泪中得以延续。这种深埋于民心中的人性便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延续的根本。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的精神品质,也不是每一份深埋于民心中的人性都如此纯粹,狡诈和恶毒也从古书中被运用,甚至可以说是淋漓尽致。这世界本就是阴阳统一,有好便有坏,有高尚自然也有卑劣。在没有了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生存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丢掉所有的底线,可以去抢可以去偷,可以毫无限制的剥削,连和平时代都有人在以相似的方式获得生存或享受,更何况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其中不乏有被迫丢掉尊严的,这才是可悲的一部分,逼良为盗,逼良为娼,那都是常见的现象,生存之道,已经不在乎道德底线,所有能活下来的,都有其各自的悲哀,这不是一部分人的悲哀,这是一个时代的不幸。
  《黄河东流去》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我对这样一人本就有着亲切感,因为我就是农村。以前的农民和现在的农民存在着共性,他们喜欢小集体,这几家的关系比较好或者那几家的关系比较好,因为他们可以在这些集体中到相似的地方,物以类聚,人以分,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反倒是现在的城里人打破了这一传统,把自己锁在了狭小的铁门后面。农民在乎小利,一点点的利益牵扯会使
他们的关系闹僵,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很少有人模糊。许多地方的农民依然保持着信神的传统,一座村子里肯定有土地山神庙的存在,因为中国的农民,还是在靠天吃饭,就算是不迷信,拜神也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们还是土地最忠实的信徒,中国的农民以地为根,靠天吃饭,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可土地却是他们唯一不愿改变的信仰,他们在他们信服的大地上创造着他们自己生命,即使有时候老天并不愿意占他们这一头,他们依然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韧性在坚持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