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传说课外阅读答案
端午节的传说课外阅读答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历史的演变与民间的发展,到了唐朝,端午节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内容。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的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庆祝,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有关屈原的、龙舟竞渡的、赛龙舟、吃粽子等等。本篇文章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传说,以及其中的历史故事。
第一篇: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他生活在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相互争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屈原深爱着自己所在的国家楚国,为了挽救楚国的危局,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号召百姓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的侵略。
然而,屈原这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最终却遭遇了不幸的命运。由于反对当时的楚王和权臣们所采取的政策,屈原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他一边在异乡生活,写作诗歌,一边思念家乡。直到一天,他得知了自己家乡楚国被敌国秦国打败,不幸身亡。
中国人民对于屈原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举行一些相关的纪念活动,例如粽
子和龙舟竞渡等,将屈原的思念传承下来。
第二篇:龙舟竞渡的故事
相信每个人都知道,端午节就是与龙舟比赛和吃粽子联系的。那么为什么端午节与龙舟比赛有关呢?又为什么会成为这么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据说,这个传说跟屈原有关。当屈原被贬到远离家乡的地方之后,他经常怀念着家乡的楚国,楚国有许多江河,每个江河上面都会有一些汉族人划着长条形的船只进行赛跑,赛跑的方式就是以靠近岸边的一端为船头,一路向前,在比赛区域内来回划动。于是,屈原就经常在江河边观看这些比赛。
事实上,龙舟赛的历史比端午节还要长远,早在春秋时期,以划龙骨桨的小龙舟为主,因为每只划桨的船上都装饰着龙的标志,所以就叫做龙舟。
据说,在一次比赛中,一条巨龙跳到了江河里,马上,遍布江河岸边的居民都在扔食物和金银器物来吸引巨龙,他们希望能够让巨龙离去,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最后,江河里游的三条小龙与巨龙汇合,一同游到了江河深处,不再留恋江河岸边的食物财宝。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人们就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比赛,将龙舟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载体,传达勇气、团队精神和荣誉感等信息。
第三篇:粽子的故事关于屈原的故事
粽子的前身,是古代的角黍,简单来说,就是将乌米粒用 “柳叶包好,用艾子代粉,加卤煮熟”的方式制成的第一种米饭素食品类。煮熟后,角黍显得“黑乎乎”的,通体呈暗,所以也被称为“墨黍子”。
而从现代饮食角度,粽子则是演变而来的,例如在广东,粽子通常是用糯米、肉馅、咸蛋黄等食材制成。
关于粽子背后的传说,则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在屈原跳江殉国后,百姓们非常难过,为了防止鱼虾海鲜等水生动物将屈原的尸身啃食,他们就将各种食材包裹在柳叶子里面制成食物,才得以在江河里漂泊数里之后,不被水生动物侵袭。因为,人们都认为屈原是一个正直、忠诚舒心之人,因而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以免破坏他的尸体。
所以,方形的粽子,就是因为柳叶子较宽而长,而漏斗形的粽子,则是因柳叶子较短而变形的结果。其实,无论是方形粽子还是漏斗形粽子,它们都代表着屈原精神中的忠诚和正义,成为了端午节传统食品的一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