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味中草药153:⾚芍,⽩芍⽩,⾚芍红,⽩补⾚泻
⾚芍,⽑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燥根。与⽩芍基源相同,但不同的是⼊药⽤的⾚芍多是野⽣芍
药的根,经直接晒⼲⽽得;⽽⽩芍⽤的芍药多是栽培,加⼯时需要⽔煮并去⽪。加⼯的⽬的其
实是为了⽩芍更⽩,⾚芍留红。历史上⾚⽩芍区分始于南北朝,兴于宋,定于明。由于本草记
载混乱,芍药分⾚⽩的⽅法各异,现在多沿⽤《图经本草》区分及炮制⽅法。
⾚芍,顾名思义,红⾊的芍药。⾚芍也是⽑茛科(⼀说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燥根。您在阅读时,⼀定要参照⽩芍来看(回复152查看),因为它俩是同⼀植
物,拉丁名字都⼀样。
英语词性分类芍药是耐寒的,草本的芍药冬天地上部分都会枯萎,但即便是寒冷的东北,室外的芍药仍可以
顺利越冬,第⼆年春天发芽重⽣。
在⼴阔的野外及草原上,就⽣长着成⽚的芍药。远远望去,蔚为壮观!可惜,这些芍药可能正
在⾯临着灾难!(图为内蒙古锡林格勒草药的野⽣芍药)
芍药的花由于多朵聚集,显得冗繁、妖娆,不似牡丹单朵,错落有致,也正因为此,唐刘禹锡
水果生日蛋糕叹到:“庭前芍药妖⽆格”。(上图左芍药,右牡丹)
图中这朵芍药花,是中国药科⼤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繁荣@槑拍摄的,感谢分享。南药校
园还有药⽤植物园,太让⼈羡慕了。
《药典》中规定,⾚芍除了来源于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外,川⾚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 的⼲燥根也作为⾚芍⼊药。川⾚芍和芍药近似,明显的区别在叶⼦上,川⾚芍的⼩叶像
⽻⽑,成⽻状分裂。
⼊药⽤的⾚芍多是野⽣芍药的根,经直接晒⼲⽽得,不像⽩芍那样还得经过煮⼀下。⽽且,⼊药⽤的⾚芍,都不除去根⽪。
芍药的本草考证
本草芍药分⾚⽩之始
前⽂⽩芍已经说了,《神农本草经》只记载了芍药⼀种,未分⾚芍、⽩芍。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次提到芍药有⾚⽩的区别,虽没有明确说到⽩芍药、⾚芍药,但发现芍药有⾚、⽩的区别。
本草经集注·芍药
今出⽩⼭、蒋⼭、茅⼭最好,⽩⽽长⼤。余处亦有⽽多⾚,⾚者⼩利,俗⽅以⽌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之,⼜煮⽯⽤之。
⽩⼭、蒋⼭、茅⼭都是历史地名,今江苏境内,这些地⽅产的芍药质量最好,颜⾊⽩⽽且个头⼤;⽽其它地⽅产的芍药质量就差,颜⾊偏红,红的芍药“⼩利”,民间⽤它来⽌痛,不弱于当归……。其中,“⾚者⼩利”含蓄的为⾚芍的功效埋下伏笔,陶弘景认为⽩补⾚泻,这点在该书茯苓条下有所体现:“⽩⾊者补,⾚⾊者利”,这也便是⽩茯苓、⾚茯苓功效的肇端。
⽅书芍药分⾚⽩之始
陶弘景对芍药的论述直接影响了后世医家。到了唐朝,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要⽅》开篇第⼀卷论述汤药剂型(论合和)时便写到:“凡茯苓、芍药,补药须⽩者,泻药须⾚者。”由此可见,本草的传承,孙先⽣已经接受了陶先⽣的观点。
不过《千⾦⽅》的原⽂并不是如上说述,经⽅论坛的汤⼀笑经考证发现,《医⼼⽅》卷⼀论述合药料理时写作:“凡茯苓勺药,须⽩者,泻药唯⾚者。”《医⼼⽅》是⽇本丹波康赖(912-995年)所著,汇集了⼤量中国医籍,其中这段⽂字就是直接引⾃《千⾦⽅》。
《医⼼⽅》之后的北宋嘉祐⼆年(公元1057年),朝廷成⽴了“校正医书局”,命掌禹锡等⼈对宋以前医书校正重新刊⾏,所校医书包括《伤寒论》、《千⾦⽅》、《外台秘要》等。由掌禹锡参与编撰的宋朝《嘉佑本草》开篇论合和时亦提到“凡茯苓、芍药,补药须⽩者,泻药唯⾚者。”
由此推断,“补药须⽩者,泻药唯⾚者”是宋⼈后加的。《医⼼⽅》未受宋校正医书局的影响,保留了《千⾦⽅》原⽂。“凡茯苓勺药,须⽩者”隐含的含义是:茯苓、芍药还是⽩⾊最好;⾚⾊
的“⼩利”。值得肯定的是,《千⾦⽅》已经有了⽩芍药、⾚芍药的名字了,该书中虽然⼤多数仍沿⽤芍药⼆字,但在⼩续命汤中则标明⽤⽩芍药,在朴硝荡胞汤中标明⽤⾚芍药。
芍药正式分为⾚芍药、⽩芍药
唐朝《千⾦⽅》可以看到⽩芍药、⾚芍药的影⼦,说明当时医学界已经对芍药进⾏了区分,但未达到普及。到了宋朝芍药分⾚、⽩已经变得⾮常普遍。在《太平惠民和剂局⽅》(1078年)所载⽅剂中,涉及芍药就会直接写为:⽩芍药或⾚芍药,有的写作芍药(⽩者),未标明⾚⽩的⼤多默认为⽩芍药。
不过,同时期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1082)中所收录的只有芍药⼀种,尽管芍药条中提到了有⽩芍药、⾚芍药,但却未将⼆者分⽽述之。由此也证实中医是⼀门经验医学,民间应⽤在先,⽅书记载在后。本草往往滞后于⽅书。
寿县属于哪个市明朝兰茂的《滇南本草》(1436)不再使⽤芍药⼀词,最早分述⾚芍、⽩芍,⽽且还将⽩芍药、⾚芍药分别简化为⽩芍、⾚芍。明朝的另⼀本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1505年)中,也明确将芍药分⽩芍药、⾚芍药两种,可惜该书未得刊⾏,对后世影响不⼤。到了李时珍的《本草纲⽬》(1578)却仍在沿⽤宋朝的芍药名称,未对⽩芍药、⾚芍药单列。这也间接说明李时珍可能不太懂临床,只能算是⼀个⽂献家吧。到了清朝的本草著作中,基本上都将⽩芍、⾚芍分别⽴项论述,或者在芍药条下,分别论述⽩芍、⾚芍。
缓期历史上芍药如何分⾚⽩
判几年按照根的颜⾊分⾚⽩
陶弘景最早就是按照根的颜⾊,提出了颜⾊偏⽩的芍药质量好,⽽质量不好的颜⾊偏红。这是芍药分⾚⽩的初始。值得提出的是,⾃《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关于芍药的产地,
称“⽣川⾕(或中岳)及丘陵”,可以推断当时的芍药为野⽣。五代⼗国时期的《⽇华⼦本草》(约970)
记载“⾚⾊者多补⽓,⽩者治⾎,此便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记载的功效虽遭⼈质疑,但肯定的是芍药以根分⾚⽩,海、盐、杭、越是今天的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图经本草·芍药
⽣中岳川⾕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狭长,⾼⼀、⼆尺。夏开花,有红、⽩、紫数种,⼦似牡丹⼦⽽⼩。秋时采根,根亦有⾚⽩⼆⾊。
宋朝的《图经本草》(1061)也是根据芍药根分⾚⽩,值得⼀提的是,原本野⽣的芍药,在宋朝变得⾮常⼴泛,安徽⼀代的芍药⽐较好。“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这时候的⼊药的芍药已经⼤多来源于⼈⼯栽培。
本草别说·芍药
谨按《本经》芍药⽣丘陵川⾕,今世所⽤者,多是⼈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必加粪壤,每岁⼋、九⽉取其根分削,因利以为药,遂曝⼲货卖,今淮南真阳尤多。药家见其肥⼤,⽽不知⾹味绝不佳,故⼊药不可责其效。
宋朝的《备⽤本草》(1249)引《本草别说》(1092),留下了上边这段话。很多芍药(⽩芍)都是⼈⼯种植,为了品相好,多加肥料,追逐利益,但药效难能保证。话说当时芍药药效再差,⽤的也都
是绿⾊肥料啊,和现在⽤化肥、农药种植的草药不可同⽇⽽语。
本草衍义·芍药
芍药,全⽤根,其品亦多,须⽤花红⽽单叶,⼭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其味涩苦,或有⾊⽩粗肥者益好。余如《经》。然⾎虚寒⼈,禁此⼀物。古⼈有⾔⽈: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北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1116)认为单瓣的野⽣芍药⼊药最好,这⼀点与寇先⽣对牡丹⽪的叙述近似。《本草衍义》虽没有明确分⾚⽩,但却最直接的描述了⾚芍的来源,“⼭中者……其根多⾚⾊”,也就是说这种野⽣的芍药,根以红⾊居多。
根据花的颜⾊分⾚⽩
宋朝的《开宝本草》(974)记载:“(芍药)此有两种:⾚者利⼩便下⽓。⽩者⽌痛散⾎。其花亦有红、⽩⼆⾊。”本来芍药是按照根的颜⾊分⾚⽩的,但该书关于芍药花分⾚⽩的记载,却被后⼈误解,以致是⾮颠倒。
元朝王好古的《汤液本草》(1298)在《本草衍义》的基础上补充“今见花⾚者,为⾚芍药;花⽩者,为⽩芍药。”⽩花芍药是⽩芍、红花芍药是⾚芍,太没有考证精神了,如果真的刨根看看,也不⾄
于出现此类错误。李时珍的《本草纲⽬》也跟着附和“根之⾚⽩,随花之⾊也。”真怀疑李时珍的考证精神。(图中栽培的芍药同株有⽩花、红花)
李时珍以后,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吴仪洛的《本草从新》(1757)、张秉成的《本草便读》(1887)、杨时泰的《本草述钩元》(1832)纷纷引⽤李时珍的话,误导⼀⼤⽚。不过,不是所有医家都像李时珍那么糊涂,⽐李时珍早⼀些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1565)中说:“开花虽颜⾊五品,⼊药惟⾚⽩⼆根。”(图中野⽣芍药同株也有⽩花、红花)
动听的歌根据炮制⽅法分⾚⽩
其实,古代医家对芍药到底怎么分的⾚⽩也不清楚。医药分家⾃古有之,种药、采药、贩药是⼀个很独⽴的产业,绝⼤多数医⽣不会参与到其中,对其中的潜规则⾃然不熟悉。也正因为此,历史上才出现了党参、太⼦参等新药,这些药是药商追逐利益的结果,后来慢慢被医⽣接受,才写⼊本草。芍药分⾚⽩,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因为古代本草对芍药分⾚⽩记载的很含糊,医家才开始了各种猜测。
本草乘雅半偈·芍药
(芍药)修治,先别⾚⽩,⽩根固⽩,⾚根亦⽩,每根切取⼀⽚,各以法记,⽕酒润之,覆盖过宿,⽩根转⽩,⾚根转⾚矣。
前⼈以李时珍为代表的,认为芍药开⽩花是⽩芍、开红花是⾚芍,纯属胡说⼋道。不过也有实践派的。例如明朝卢之颐,他在《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中提到,⾚芍、⽩芍根都是⽩⾊的,但⽤⽕酒浸根过夜,⽩芍变⽩,⾚芍变红,就能区分了。不过,清朝赵其光经过实验,发现根的颜⾊有的变了,有的没变,并参考刘潜江、张志聪、⾼世拭的⽂献,对卢之颐的⽅法提
出质疑,记录在《本草求原》(1848)中。
本草求原·芍药
吾尝依法润之,同⼀根,有变者有不变者,以⼝尝之,味俱苦,⽽后带微涩,故刘潜江⽈:⾚⽩虽分,究不甚异。张隐庵、⾼世拭⽈:⾚芍⽩芍,花异根同。
与卢之颐同时期的明末科学家⽅以智在《物理⼩识·卷九草⽊类》(1643)中,也记载了这种⽕酒浸根的⽅法,不过,书中还记载了当时中药界分⾚⽩芍的⽅法:“今按⼭中种芍者,采根曝⼲即⾚芍,刮其根⽪⽽蒸乾为⽩芍。”即:芍药根直接晒⼲就是⾚芍,刮去根⽪蒸熟晒⼲就是⽩芍。⽅以智不是医药学家,这种从种药⼈处得到的信息,⽐起医⽣的猜想要可信的多。这就是明朝中药⾏业加⼯⽩芍、⾚芍饮⽚的⽅法,这种⽅法⾄今仍有影响。
沈作喆·寓简
予官维扬,春暮纵观芍药,真⼀时胜赏。蕃厘祠殿之侧有⽼圃,业花数世矣。⼀⽇以花来献予,售以⽃酒。因问之⽈:“⼈知赏花⽿,吾欲知芍药之根。所以⾚⽩,有异种耶?”⽈:“⾮也。花过之后,每旦迟明⽽起,斫⼟取根,洗濯⽽后暴之,时也遇天晴,⽇⾊猛烈,抵暮,中边皆燥,断⽽视之,雪如也。傥遇阴云,表⾥滋润,信宿然后乾,⾊正⾚⽆疑矣。盖得⾄阳之⽓则⾊⽩⽽善补,医家⽤之以⽣⾎⽽⽌痛;其受阳⽓不全者则⾊⾚⽽善泻。功⽤不侔,⾃然之理也。医家未有能知此者。”
其实,明代以前,宋朝还有独特的芍药分⾚⽩的⽅法。宋代的沈作喆也不是医⽣,他在《寓简》中记载了⼀个故事:他曾遇到⼀个世代养花⼈,于是向他问到:芍药分⾚⽩,是种植(品种)有区别吗?养花⼈答到:⾮也!芍药花根晒⼲过程中,如果遇到晴天,晒出来的就是⽩芍;如果遇到阴天,晾⼲则变成了⾚芍。⽂后,养花⼈还说到“医家未有能知此者”,蛮有讽刺的。
您还记得牡丹⽪吗?(回复151查看)牡丹⽪本来是⽩⾊的,如果晒⼲过程中,遇到阴⾬天或沾⽔,⽩⾊的牡丹⽪就会发红,即便放置时间长的牡丹⽪也会变粉。这与沈作喆遇到的养花⼈观察到的⽩芍遇⽔晾⼲变红是⼀个道理,是因为遇⽔氧化发⽣了化学反应导致的颜⾊变化。宋朝药商可能真是通过这种加⼯⽅法为医家提供⾚芍、⽩芍的。(图中左侧为变红的牡丹⽪)
现在芍药如何分⾚⽩
⽩芍就得让它⽩
本草历史上,对中药起到推动作⽤的除了医家,更重要的是药商。中药的炮制,不仅为了增加临床疗效,还有很⼤⼀⽅⾯为了品相,说⽩了:好看,好卖。本草记载了:芍药,须⽩者。实际刨出来的芍药根是⿊褐⾊的,那就刮去根⽪。
但刮去根⽪以后,切⽚晒⼲的芍药,看上去根本不⽩,反⽽偏红,如果晒⼲过程中沾⽔,颜⾊还会变的更红。于是药商便偷偷把这种芍药当成⾚芍来卖。(左图:新鲜⽩芍堆汗后,断⾯是紫红⾊;右图:⽩芍直接切⽚晒⼲,看上去根本不⽩,反⽽偏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