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职教学策略——以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
论丛
职11和育(评论版)2020年11月第33期
指向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职教学策略
—以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为例
应旭萍
作者简介:应旭萍,女,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究(浙江杭州 310024 )。
关键词摘要
中职 结构化思维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备的能力,它直接关系着职
结构化 校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对接终身教育的必然要求。思维能力 结构化思维本质是一种理性思维逻辑,但它并不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结
教学策略 构。职校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基于教学活动运用发
现性、建构性、形成性和应用性四种教学策略,创设系列学习情境或
学习项目,使用与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相契合的教学策略,培养中职
学生的问题提炼、系统思考、理论理解和知行合一的思维能力,从而
有效地促进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中图分类号:M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〇95_4530 (2〇20) 33-0089-08 收稿曰期:2020-07-01
一、指向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职教学
结构性思维的本质是理性思维逻辑,是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职业院校学生的思 维能力培养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关系着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 发展能力,也是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对接的必然要求。目前,英国国家课程将思维技能 作为一项特,对其描述如下:利用思维技能,学生不仅能够关注于“知道是什么”,而且还关注于“知道怎么样”——即知道如何学习[1]。指向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不仅强调知识学习的技能技巧,更注重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教师基于结构化思维的特征,设计驱动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 从多个侧面深刻理解问题、分析原因,并制订系统解决问题的行动性方案,促成学生面 向问题将零散的灵感、知识、信息、数据、思维、事物本质特点等用一种逻辑框架概括 聚拢起来,获得某种分析方式或量化工具,最终高效合理地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新知识、提升思维能力。
90witfua (泮论版)
指向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以及中职学生的认 知水平,创设与课程相关的学习情境和学习项目,搭建维持和推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支 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探索新知识,培养 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技能不是一个抽象的逻辑结构,它们具体体现在 一些从某种情境中习得的实用技能上,并且往往是在教师的帮助下从一个情境中提取出 来重新应用到一个新的情境中。如果使用一种抽象的形式教授这些相对一般的技能或策 略,那么教师需要做一些细致的工作将它们嵌入一种能够应用的情境中。” [2]根据教学 内容和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不同,指向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可分为发 现性、建构性、形成性和应用性四种教学策略,他们基于思维结构、知识结构、逻辑结 构、实践结构运用不同方法,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不断形成自身 的结构化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创新问题解决方案等思维能力。这些教 学策略的实践与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多地掌握基本和基础的知识 与技能,促进其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有机融 合;另一方面还可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在实践中思考,构建自身内在的知 识结构,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和社会交流等能力,为发展创新能力打下 坚实基础。
二、指向问题提炼思维能力的发现性策略
结构化思维是基于问题,搭建逻辑框架,建构新知识的思维逻辑。运用原有知识从 某一个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聚焦,提出假设性解释,这是结构化思维能力培 养的起点和组成部分。结构化思维往往以假设为先导,然后对问题进
行正确的界定,并 罗列出问题构成的要素,再对各要素进行论证、评价等,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对策、范 式或流程等。指向问题提炼思维能力的发现性策略,探宄立足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 识,运用实验、观察、联想、特殊化、一般化等分析探宄的方法,对职业体验和生活中 的现实问题和学科课内外学习过程遇到的疑惑进行提炼,对问题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归类 分析,通过猜想结论、猜想规律、猜想策略等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再以解法反馈、逻 辑证明、结论论证等方式评价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一般教学流程为:发现问题、分析探究、猜想假设、论证评价。指向问题提炼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最常用的两种 方法是模型演示法和激化矛盾法。
(一)模型演示法
模型演示法是指师生运用生活的经验、与职业相关的实物场景、学生己掌握的其他 学科知识等,将问题、要素、猜想或结果模型化,并通过实验、图表、视频、数据、坐标、动画等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使得问题更易于表达、理解、接受与验证。比如,在网 店开设课程的“logo设计的原则”这一主题教学中,教师展示logo的图片模型,并实
指向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职教学策略一以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为例91
电子商务专业怎么样
施“快速记忆”实验,即每隔2秒轮动呈现品牌图片,测试学生对logo(商标)的识记 情况,进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哪些logo更容易记住?你是怎样记住这些logo的?在 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结合实验结果,逆向探究logo易于记忆的要点。而后,教师从记忆测试者的角转化为网店经营者的角,从运营的角度归纳logo设计的基本原则。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图片和记忆实验引出问题,并将问题结果模型化。基于模型的演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问题的分
析、猜想与论证。
(二)激化矛盾法
矛盾是认知和思维发展的驱动力。教师通过创设对立冲突的问题,激化学生的认知 矛盾,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完成问题的产生、演化、冲突、解决等过程。以市场营销学 这门课程中“无形的产品也有产品形式?”这一教学主题为例,矛盾可以来源于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认知冲突,如服务类“无形产品”是否也有“有形产品”部分;矛盾也 可以来源于运营决策中策略取舍的冲突,如高价策略使单位产品的利润有所增加,但销 量会有所下降,而低价策略能刺激销售但单位产品的利润减少,运营者应该如何决策商 品的价格策略;矛盾还可以来源于营销策略优缺点的对立,如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策略 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什么要细分?细分后还会提高企业的利润吗?
指向问题提炼思维能力的发现性策略将存在于现实中的现象或固化在教材中的结论 性知识变成“结论先行”的问题假设与猜测,驱动学生采用模型进行正向推导或基于矛 盾进行逆向论证。只有发现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机会。在问题求解的过程中,不仅使 教材上的静态知识动态地进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中去,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 意识与质疑善思的习惯。
三、指向系统思考能力的建构性策略
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 方式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
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3],这是进行结构化 思维的基础。学习的过程需要在己经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系统性和网络 化的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虽然通过质疑、反思与论证,学生接受了部分营销知 识,但学习内容若是分散、孤立地存在于神经元当中的,两个记忆本身没有联系,那么 它们之间的神经元就没有联系,也就很难被同时调用,学生也就很难从不同角度去进行 思考、理解、分析问题及其原因。指向系统思考能力的建构性策略要求教师运用案例、情境等创设突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学习任务,设计指向不同联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 解整体、联结部分、迁移转化中探寻问题间的不同关系,揭示问题的基本规律,对结论 进行反思、变换、延伸与拓展等发散探究,从而基于自己的思维加工重构知识结构。其 一般教学基本流程可归纳为:联结问题、部分研宄、系统联结、整体结构。
由于学科知识本身的内容特点及逻辑结构并不完全一样,认知结构也应有所不同。
92n i t 和a  (评论版)
因此,教师应创设指向不同的结构问题,引导学生米用不同的方法获得整体系统的学科 知识。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科内容,指向系统思考能力培养的建构性策略又有三种可具体 实施的方法与变式。
(一) 要素法
要素法是将学科内容整体构成要素设计成联结性问题,把一个整体分成不同的构成 部分,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地进行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结。 在实际应用中,可按“整体性问题一分解要素一组合联结一重构新
整体”路径实施,对 具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单元或主题进行“解构一联结一重构”的探宄学习,以把 握事物的整体特征。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指向知识结构整体性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结 构的要素分解,再对分解的要素进行逻辑上的组合联结,在原有知识的逻辑结构的基础 上融入自身思维,加工重构整体知识,完成对系统与结构的新认知,获得新的整体结构。
(二) 并列法
并列法是将学科中某些知识结构、研宄思路或方法类似的知识、单元、主题设计成 层次并列的类比性问题,进行“类比一迁移一转换”的探宄学习。在实际应用中,可按 “类比性问题一迁移分析一转换联结一形成新结构”的路径实施。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或 教学目标,确定可类比的主题,如可比较的知识内容、可迁移的思维方式或相类似的问 题解决流程等,创设类比性问题,基于任务驱动探宄知识、方法或思维,并形成结构化 的逻辑框架,再将这一逻辑迁移到类似的主题任务学习中去,以便于学生能自主完成类 比内容的学习。以商品仓储物流课程中的“仓库货物的抽样检验”任务为例,并列法教 学策略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分析知识内容结构,确定类比主题;第二步,主题学 习任务驱动,探宄结构框架;第三步,拓展类比学习任务,迁移结构思维;第四步,联 结转换框架逻辑,获得新的系统;最终,学生从教材中四种抽样方法的知识陈述结构生 成了面向抽样检验方法选择的问题解决结构。如图1所示。
第一步:确定 类比主题
第二步:探究结构框架第三步:拓展迁移结构第四步:联结转化逻辑分层随机抽样这个抽样方法如何操作?
选择什么抽样方法?面对怎样的货物?规律性随机抽样迁移简单随机柚
样•抽—样方
法用
法之
••简单随机
商品检验的抽样方法图  1 “仓库货物的抽样检验”并列法教学策略图示
指向结构化思维能力培养的中职教学策略—
以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为例93
(三)过程法
过程法是将事情发展的流程或工作决策过程划分为几个步骤或阶段,设计成与过程 步骤关联的连贯性问题,进行“关联一补充一连贯”的探究学习。在实际应用中,教师 依据决策流程、步骤及各步骤之间的关联,创设接近真实市场的、与网店运营决策过程 相仿的连贯性问题,按“连贯性问题一关联前后一补充连贯一获得新系统”的路径实施,用于一门课程某个项目或任务的策略内容学习之后的总结,这是学生能够运用策略解决 实践问题的基础。
问题的探宄过程往往会暴露出学生逻辑上不连贯、思路上不正确或是步调不一致等 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应内容,使学生能够从一个步骤的决策顺利过渡到下一个 步骤的决策,或从下一个步骤的决策结果反思前一决策,从而更好地形成过程性的连贯 思维,整体构建起电商运营策略的决策过程。连贯性问题的创设是此法的关键。这些问 题既要体现策略的决策内容,使学生获得决策的要素构成,比如决策的步骤、决策需考 虑的因素等;又要将隐于各过程中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表现出来,比如决策的顺序、前 后因果及相互影响等。因此,问题的创设不能仅停留在纯粹知识点的罗列,而是要体现 电商运营的整体决策过程与思维。同时,问题创设所针对的步调越小,越能反映学生思 维状况与结构漏洞。
指向系统思考能力的建构性策略以整体性、类比性、连贯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系统 性地进行“以上统下”地梳理与重构,使教材中的知识不再孤立,而成为一个整体的知 识系统与决策过程,这将成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工具。
四、指向理论理解思维能力的形成性策略
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注重对学生技术原理和操作原理的准确理 解的培养。正如,电商营销实践活动也需要营销思维的支配,需要对营销理论与规律的 深刻把握。但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和原有的思维能力又阻碍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剥离了营 销理论,仅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感知营销,这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使学生的认知水平 处于知觉这个低水平上。电子商务虽然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其本质还是商务。支撑电 商运营的营销理论与规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们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经济的 发展与营销实践不断演进的,这些理论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内容相当广泛。指向理论理 解思维能力的形成性策略是把概念、观念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典型材料,设计为具有一定 逻辑顺序的研宄性问题,引导学生顺着这个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在追根溯源中抓住知 识的本质与内涵,建立起知识的内外联系,实现知识从松散到系统、具体到抽象的构建,在理论提升的基础上形成高水平的认知。其一般流程为:问题涉及、问题脉络、问题溯 源、理性归纳。指向理论理解思维能力的形成性策略可以按因果的发展逻辑与时间的发 展逻辑开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