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草原敖包与马头琴
【初中地理】草原敖包与马头琴
    【蒙古敖包】
    敖包作为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在媒体的传播下已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一首《敖包相会》的蒙古民族民歌,更是敖包文化达到登峰造极的宣传热度,红透大江南北。在无际的草原上,时时会看到用大小石块累积起来的巨大的石堆,上插有柳枝,此谓神树,神树上插有五颜六的神幡。巨大的石堆矗立在草原上,鲜艳的神幡如手臂般召唤着远方的牧人,这就是敖包。
    敖包,又称“鄂博”、“脑包”、“堆子”、“石堆”、“鼓包”。所指的就是在自己游牧的区域内,挑选一个清幽的地方,用石头堆起至的圆形堆上。《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九》云:“鄂博随在皆存有……其形圆,其顶尖,滚立方角蒙经旗,其上下则掩埋哈达一方,粮食五种,银数钱,每年必一祭典。”阮葵生《蒙古吉林风土记》云:“垒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赛则植木表中,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下。”敖包,在蒙古牧人认为就是神圣之所在。祭典敖包就是蒙古民族萨满教盛大的祭拜之一。
    【马头琴】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采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恩、图卜硕尔等
弹拨乐器且多用作娱乐性歌舞与舞曲演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述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居多,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晴冲集体复礼。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扎弦乐器便发端而出来,获得广为普及,并且最终替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沦为蒙古民族最具有草原特的民间乐器。似乎,扎弦乐器替代弹拨乐器,火必恩逐渐复苏,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沦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马头琴——这古老的拉弦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马头琴就是适宜弹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出的乐器,它能精确的抒发出来蒙古人的生活,例如:广袤的草原、滚滚的狂风、哀伤的心情、B90的马蹄声、快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存有了显著的提升,不仅仅就是用作舞蹈和歌曲演奏,而且还产生了氢铵器乐曲,诸如《海青拎天鹅》《白翎雀》等,的确存有了长足进步的进步。
    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共鸣箱为梯形且比原来大多了,琴身的长度增长
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
两倍左右,这样声音也大,发出更洪亮的颤音,琴头多为马头或马头下面再加一个龙头。马头琴的两个弦,粗弦为阳弦,由150根马尾组成,细弦为阴弦,由120根马尾组成,弓弦为90根马尾组成,全部加起来360根,正好一个圆圈的360度。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