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之前有在《增广贤文》看到过这么一句话“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当时就想是不是世界上所有好的成就只有读书人才能享有。只要书读好了一切都会好的。后来想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结合当时时代的背景。宋代诸帝均采取“重文轻武”政策,实行以文制军的策略。宋太祖时重用儒臣,并宣称“宰相需用读书人”并用大批文臣执政。加上科举取士在当时的重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当时来说仿佛就是当时人民特别是贫苦民众们为了出人头地的一种坚定信念。相传原话的出处为《神童诗》。意思是在古代只有读书才可以光宗耀祖,其它的都是低一等的,读书才可以夺取名利。其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来讲这句话确实是对当时世态的写照。大家都知道宋朝政府对文人的待遇在中国史上属于最高水平,由于宋朝非常重视考生质素,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援。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是当时封建鼓励读书人博取功名的一句话。当时“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士就是专门读书的,他们是官僚的预备队。要想获得高的待遇以及荣誉,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在当时科举制度使大量过去贫寒的读书人一跃成为士大夫阶级,使政府与社会有了紧密的联系,也打开了平民入仕为官的管道。透过科举入仕的知识阶级在宋朝时已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各方面取得全面优势地位,在法律上也拥有许多特权,因而社会大众以中举任官做为读书的首要目标,社会也就衍生出“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风尚。
没错,自古以来多少人因为读书而一举成名被世人传颂,又有多少崇尚读书的国家因为读书而闻名于世界。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遍布世界最聪明的一个族。他们为什么那么聪明呢。我觉得这与他们的教育有关,他们从小就教育小孩子说书是甜的。他们为什么就能爱书到这样一种境界呢。当然无可厚非的书是好的它带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读书能使人素养道德思想等各方面有所提高。《增广贤文》中有那么一句话“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当然自古以来也有不少是由于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一个观念钳制了思想而走向落寞的。就如范进、孔乙己为代表的读书人。多少年来,这个读书思想就像一个深深烙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刻在我们的心上。特别是老一辈的那些长辈们,打从我们懂事起就开始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有读书才会有出路。你看有多少家庭特别是穷苦家庭的孩子,哪个不认真学习。人家说“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同样的在一些穷人家的山村里头出那么一个读书人或说哪户人家出了个大学生也是举村同庆,羡煞邻村的大事。近年来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的新闻报道说“某某大学生边读书边照顾母亲一夜白了头”还有“16岁的女生带着盲目上学,希望靠学习改命”等等诸多此类的把希望寄托于读书方能有出路上。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去争辩或者批判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观念到底好与不好。我只想用作为一
个现代人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的身份来去思考说,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好的,但就像冰心老奶奶说的“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样的,我们要做到更好地读书,特别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灵活运用,这个才是读书的成才之道。
第二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心得体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心得体会
记得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常给我们讲“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同名人谈一次话。”也正因此,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工作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增多,年少时候那种单纯的安心的读书的心境难以追回,但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下面谈一谈我的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是要读书首先是选书。虽说是开卷有益,但是时间有限,所以必须有选择的读书,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好的,适合的书籍上。在选书上,不看庸俗无聊,不求高深专业,但要切实有用;不过于专一,而追求广博,读书如交友,只是呆在一个小圈子里,很容易自我封闭,自我限制,所以要广交朋友,经史子集,古今中外,各种书都要尽可能涉猎一些。
二是随时备书,“见缝插针”。没有大片的时间可用来读书,只能是把片刻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有时间就拿
出来翻上两页,享受一下。就算是一本大部头的书籍,只要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读完。
三是有计划,有恒心。虽说读书的时间少,但是,不能借口,不能放任,每天必须要挤出一段时间读书,我把这个称之为:每天多走一点路,意思是在每天要停下来休息的地方,要再坚持一下,多看一会儿书,在多走一点路。
四是要用脑读书,多做批注,常写心得体会。用眼读书,获得一种简单的快乐;用心读书,赢得一片安宁,一种丰润;用脑读书,在思考中完成和作者的对话,那么收获的除了快乐,安宁,更是一种洗礼和升华的过程。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和独立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效果。五是读书以致用。有人说,现代人读书很功利。我倒是觉得,读书是不能过于功利,那样读书读不好,读不深,读不出快乐。但是读书也要有目的性,那就是读书必然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我们工作,生活服务的,这就是读书的目的性。读书是要用的。读书不能像是在沙漠中下注水,浇灌了很多,但是长不出娇艳的玫瑰。读书可以死读,但千万不能读死,所以读书应该是要结合自己有选择的读,有目的的读。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中前进的阶梯。
在听完陶继新老师的讲授之后,实实在在的感觉到。教师读书——生命成长的必须。
读书体会
我从小就爱读书。但是真正的阅读却是从高中时开始的。那时候有本杂志叫《中学生阅读》。我不知道这个杂志现在还办着没有。总之,我是很感谢它的。这个杂志有个栏目叫“我的读书生活”。每期介绍一位作家和他的读书生活。通过这个栏目我认识了张中行、霍松林、戴厚英、毕淑敏、陈村等众多作家。这些人中有不少后来直接影响了我的创作和人生态度,像王小波、周国平、余华、张炜、史铁生等。更重要的是这本杂志将我送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我最初阅读的阅读之路。
清风明月之夜,一卷在手,纸页沙沙,书香缕缕,兴起而读,兴尽而止。读书于我而言已不仅是开拓视野,增长才识,而是一种心灵的慰冀,是一种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看到一幅名画、听到一首名曲一样使我幸福而颤栗。记得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我一连几天都悲兮兮的。我的心境随着小说里的一个个人物而跌宕起伏,读道情深处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已分不清哪个是小说里的世界,哪个是现实世界。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死了好几回,又生了好几回。痛苦而厚实。这种感觉在我后来读陈忠实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再次得到了验证。当时我是坐在宿舍的床上。当我读到后来“蓝袍先生”他们那个班的同学举办联谊会时,一耄耋之人,回首人生、感叹命运时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吓的全宿舍的人都往出跑。
必有近忧的上一句读书其实是在读人生。许许多多的人生。书中总是汇集了一些独特的魂灵。善于读书,其实是借助读书深深
地翻阅自己。前些日子买了一本季羡林的散文集《世态炎凉》,读罢醍醐灌顶。季老是学贯中西的大儒,一生历尽坎坷。读他的文章如泉水叮咚、娓娓动听,深刻的如同一位祖父,而没有丝毫的傲慢、虚荣与做作。对于像季老这样的老学人我是充满敬畏。大作品使我们变矮,小作品使我们升高。不同的阅读带来不同的水准。
萧伯纳说。“好书读的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对于这话我深有体会。先前我曾一度仗着自己读了几本书,发了几篇文,而大言不惭地扬言要当作家。似乎作家的桂冠容易的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摘到似的。然而随着阅读境界和思想认识的变化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且不说作家必备什么想象虚构能力、悲天悯人的体验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等,单就那一套庞大的文艺理论就够人受。我开始为自己的狂妄而脸红。我再也不敢对人说我要当作家。至少是现在不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