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一、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解析与赏析。
1. 整体感知。
- 这诗啊,就是诗人刘桢写给他堂弟的。你看啊,他写的是山上的松树。开头就说“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这词儿啊,就把松树那种挺拔的样子给写出来了,像个小帅哥似的站在山上。“瑟瑟”呢,是风声,谷中的风呼呼地吹着,这就像给松树设置了一个挺艰难的环境。
2. 诗句赏析。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这里用了个“一何”,就是特别强调的意思。风的声音是多么大呀,就像有人在你耳边大喊大叫一样。可是松树的枝条呢,是多么刚劲有力啊,它可不会被这大风给吹得东倒西歪的。这就像一个硬汉,不管别人怎么吓唬他,他都站得直直的。
-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到了冬天,冰霜那叫一个冷酷无情啊,到处都是白茫茫、冷飕飕的。可是松树呢,一年到头都是那么端正,就像个守纪律的好学生,不管什么时候都坐得端端正正的。这松树啊,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一点都不害怕。
- 最后“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两句就更厉害了。“罹”就是遭受的意思,难道松树就不会遭受严寒吗?当然会啦。但是松柏它有自己的本性啊,就像有些人天生就很坚强一样。这诗人其实就是在借松树来告诉他堂弟,做人呢,就要像松树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守自己的本性,不能轻易就被打倒了。
一、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解析与赏析。
1. 首联解读。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开头啊,写的是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城阙”就是长安城,周围有三秦大地拱卫着,看起来很雄伟。“风烟望五津”呢,诗人在这儿遥望杜少府要去的蜀地的五个渡口,那地方烟雾缭绕的。这就像我们现在送朋友去远方,看着他要去的方向,心里有点惆怅呢。
2. 颔联分析。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说我和你分别啊,心里都不好受。为啥呢?因为咱们都是为了当官而到处奔波的人。就像两个打工人,都在外面漂泊,这一分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
3. 颈联亮点。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可太有名了。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算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这就好像在说,朋友啊,你别怕离我远,咱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这比那些一分别就哭哭啼啼的人可强多了,特别豁达。就像现在我们有好朋友在国外,虽然距离远,但是只要感情好,感觉就像在身边一样。
必有近忧的上一句4. 尾联收束。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在这儿就劝他朋友了,不要在分别的路口,像小孩子一样哭哭啼啼的。这就是一种很洒脱的离别态度,告诉朋友要坚强,不要太伤感。
一、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解析与赏析。
1. 诗句内涵。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可有点玄乎。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觉得往前看啊,看不到那些古代的贤明君主和英雄豪杰了;往后看呢,也看不到未来的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就好像他被孤零零地夹在时间的缝隙里一样。
2. 情感抒发。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想到天地是那么广阔无边,时间是那么漫长无尽,而自己却这么孤单渺小。“怆然”就是悲伤的样子,他就忍不住流下眼泪了。这就像我们有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很无助,周围的世界很大,可自己却像个小蚂蚁一样,那种孤独和悲哀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一、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二、解析与赏析。
1. 首联交代。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诗人王维到了中年的时候就很喜欢佛道思想,到晚年就在终南山边安了家。这就像有些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追求内心的宁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住下。
2. 颔联心境。
-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他要是来了兴致啊,就自己一个人出去游玩。那些美好的事情呢,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就有一种很自我、很随性的感觉,他不需要别人来分享或者理解他的快乐,自己玩得挺开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