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研究
体验,建设双范与全球城市。未来深圳城市发展的重点是聚焦建设更宜居生态以及更美丽的深圳来营造世界级吸引力的美好生活方式,进而吸引世界级企业和人才。探究社区建设标准也是服务深圳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世界级吸引力美好生活的一项具体措施。
深圳目前人才引进政策成效显著,人才红利不断提高,为深圳提供持续的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显示,深圳人口具有高学历、年轻化等特点。同时深圳由靠政策吸引人才转变为建设更优的城市文化和环境来集聚人才,对人居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研究和构建社区建设标准一方面服务于深圳高速发展的全球化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是吸引世界级企业和人才的现实要求。
1 国内外关于社区相关理论概念的研究
1.1 国外关于社区相关理论概念缘起及内容
韩国提出“小中大”三个生活圈层次,出行时间为5  min、10  min 和15  min,5~10  min 的中生活圈就是1个邻里中心,出行距离是400~800  m。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概念于1965年在政府提出的组屋计划中出现。新加坡根据国情和人口分为市政中心、邻里中心和分中心三个层级,邻里中心用地规模为0.6~1  km 2。“邻里中心”与我国居住区公共设施规划体系在结构上比较接近,但在功能上又存在一定区别。“邻里中心”属于城市商业服务中心体系,初始以提供商业服务设施为主,随着发展演变,邻里中心的公共服务性质被不断强化,逐渐成为兼具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的综合型服务中心。
墨尔本20分钟生活圈源自维多利亚州政府推出的规划战略《2017—2050年墨尔本规划案》,里面提到为了保持“充满机会和选择的全球城市”的城市定位,把“20分钟生活圈”列为重要原则和解决方案。墨尔本的20分钟生活圈是指从出门到回家各10  min,步行半径约为800  m [1]。
摘要 社区是人民日常生活的基础空间,文章通过梳理国内外社区相关理论概念,发现其中包含基本的共性内容,同时各概念对社区的关注点亦各有侧重。结合对未来深圳社区建设发展趋势的研判,文章提出了更全面、可供选择的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包括5大类16项,涵盖81分项建设内容。同时按照配置要求分级,把要素分为底线控制的基础保障型、可供选择的品质提升型和创新集成的特引导型三种,覆盖不同社区需求,以打造更加美好宜居的未来社区。
关键词 深圳社区;完整社区;未来社区;生活圈;建设标准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jki.csjz.2024.06.19
Abstract Community is the basic space of people’s daily life. By combing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concepts of community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found that they contain basic common contents, and each concept also has its own focus on community.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and judgment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henzh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electiv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tandard guidance system, including 5 categories and 16 items, covering 81 sub-item construction content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onfiguration requirements, the element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the basic guarantee type controlled by th
e bottom line, the optional quality promotion typ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guidance type of innovation integration, covering the needs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 to achieve a better and livable future community.
Key words Shenzhen community; complete community; future community; living circle; construction standard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发展思想,具体提到了教育、住房、健康、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发展内容。针对“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城市发展更加重视社会民生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充分进行社区建设标准研究是落实新时代国家发展要求,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重要抓手。
“先行示范区”及深圳2035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设定深圳未来发展目标是形成全球向往的生活品质和城市
作者简介:徐祺杰(1990—),女,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与宜居城市规划作者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Guidance System of Shenzh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tandards
徐祺杰 张展鹏 董 恬
Xu Qijie, Zhang Zhanpeng, Dong Tian
1.2 国内关于社区相关理论概念缘起及内容
为了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率先提出的15分钟生活圈要求,在2015年由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启动《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即在15  min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安全、友好、舒适的社会基本生活平台 [2]。同时政府以规划标准和指引的方式,将生活圈的概念落实为具体化、可操作的方法,在全市进行推广[3]。
2018年,浙江省首次在《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中提到“未来社区”概念,并于次年将“未来社区”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着手推进首批24个试点项目,率先开始了我国未来社区建设的探索。未来社区提出“139”顶层设计,“1”指的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3”指的是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坐标,“9”指的是构建九大未来场景,具体包括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4]。
2018年住建部颁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提出了“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和“居住街坊”相关概念,改变了传统居住区的分级方式,并限定居住街坊的范围为0.02~0.04  km2。
“完整社区”的概念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2019年12月,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中强调推进“完整社区”建设,通过社区的服务功能和聚合作用,采用共同缔造的方式建设美丽家园。针对规划中“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完整社区重
视“人”在社区中的作用,规模界定的步行时间是5~10  min,对应的步行距离是300~500  m。完整社区内涵丰富,建设目标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物业管理全覆盖以及社区管理机制健全[5]。针对这六大类建设目标分别赋予建议完成的各项分任务目标,开展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
2021年5月,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中提出了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具体按功能分为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服务要素,按配置要求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和特引导型。指南分别针对城镇社区与乡村社区两种生活圈提出相应配置指引,其中城镇社区生活圈包括5~10  min和15  min两个层级。
“城市一刻钟”是商务部办公厅等11个部门在2021年7月发布《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中提出的概念,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在步行15  m in左右的范围内,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多业态社区商业需求。1.3 社区相关理论概念中关于社区规模内容
通过上述对各社区理论概念的梳理发现,各自对出行时间和距离的界定相对一致,出行时间基本都是按照5  min、10  min和15  min划分的,其中5  min对应约300  m,10  min对应约500  m,15  min对应800~1  000  m,但是关于规模大小有一定差异。完整社区是构建5~10  min生活圈,在完整社区的概念里300~500  m的社区空间尺度与城市路网结构是相匹配的。换算成面积为0.09~0.25  km2。未来社区规划范围是0.5~1  km2,实施单元是0.2  km2。一个完整社区约等于二分之一至一个未来社区实施单元。相对来说涉及规模更全面的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的数据,5  min对应的是0.08~0.18  km2,10  min对应的是
0.32~0.5  km2,15  min对应的是1.3~2  km2(见表1)。
1.4 社区相关理论概念的辨析与思考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和《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行业标准,分别由住建部和自然资源部先后于2018年和2021年颁布。《指南》规定城镇社区生活圈按服务要素等级分为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和特引导型,并且对服务要素的类型进行了更精细的切分,将社区服务继续细分为八类小项。《指南》中的基础保障性要素主要基于《标准》的要求进行配置(见表2)。
对于社区生活圈、完整社区与未来社区而言,各自内涵亦有所区分,社区生活圈以保障社区生活圈健康有序运行为目的,完整社区则是从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出发,未来社区重在构建未来社区创新场景。社区生活圈贴合时代发展背景融合了就业引导、住房改善等要素,而且提出提升性服务要素等;完整社区指标则更基础,包括水、电、路、气、热、信等各项市政设施,注重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未来社区涵盖范围更广,从带方案进行土地出让、不同未来场景规划到项目运营等全过程贯穿。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社区相关理论概念逐渐趋向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体现在社区规模根据人的出行范围来界定范畴以及社区建设开始以人的生活场景及日常需求为落脚点两方面。目前,深圳各类公共设施的设置主要以《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22年局部修订稿)(以下简称《深标》)为参考依据,标准中将公共设施分为市级、区级与社区级三个层级,针对社区级公共设施的类别、一般用地及建筑规模、服务规模与配置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明
确规定。各项公共设施的建筑或用地规模与其服务人口规模一一对应,类似于千人指标的计算方式,规定不同人口数量所需特定设施的最低规模,属于底线控制模式。《标准》和《深标》等规范所使用的“千人指标”式方法,普遍存在要求较低、统筹性不足,无法充分体现国家、城市和不同项目的具体要求,可能会造成居民实际需求和设施匹配度低[6],亟须探索能够针对不同项目特点进行差异化引导的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
2 深圳社区发展趋势
2.1 健康社区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国务院于2016年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提出建设健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此后,十九大又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健康人居承担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社区作为人居环境构成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向下连接住宅建筑,往上承接城市空间,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健康社区从健康中国的高度和近人空间尺度等各个方面,推进社区发展战略转型。健康社区基本特征包括:健康、安全、高质量的居住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互相支撑、便于交流的社会与心理关系;社区安全性、舒适性较高;交往空间适合全龄段使用;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的良好政策,居民具有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7]。深圳市政府在2020年出台《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管理办法》,对社区健康服务以及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内容提出了明确保障。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区作为疫情管控的基本单元所体现出来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凸显其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重要程度,也进一步让健康社区的内涵得到扩充。
2.2 从“住有所居”转变为“住有宜居”
“住有所居”强调的是从无到有,属于底线思维。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从底线思维向改善型思维转变,即“住有宜居”。2022年1月国家出台《“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涵盖九个领域的公共服务,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住房是规划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住有所居”的民生保障目标基础上逐步实现“住有宜居”。
深圳近年来在“住有宜居”方面进行着持续的探索,如编制《深圳市“十三五”公共住房需求与空间布局规划》、构建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1+3+N”住房制度体系等政策供给。实现住房建设筹集计划,保障不同对象的住房需求与住房产品的精准匹配,量质并举地提供更多可支付性住房,促进社会公平。同时,深圳通过出
表1 国内外社区相关理论概念中关于社区规模内容
相关概念层次划定出行时间圈域范围人口规模
韩国住区生活圈大生活圈15 min半径1 000~2 000 m3万~6万中生活圈5~10 min半径400~800 m1万~2万小生活圈5 min半径200~300 m0.5万~1万
新加坡社区模式市镇中心—5~10 km2(半径1 000~2 000 m)15万~30万邻里中心—0.6~1 km2(半径500~600 m)  1.5万~2万分中心—基层居住组团(半径150~250 m)0.15万~0.3万
墨尔本20分钟生活圈—来回各10 min半径800 m—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社区生活圈15 min3~5 km2(半径800~1 000 m)5万~10万10分钟社区生活圈10 min半径500 m  1.5万
5分钟社区生活圈5 min半径200~300 m0.3万~0.5万
北京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5 min约2个行政社区范围为单元—
济南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街道级生活圈10~15 min3~5 km25万~10万
邻里级生活圈5 min0.5~2 km20.8万~2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生活圈1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15 min  1.3~2 km2(半径800~1 000 m)5万~10万10分钟生活圈居住区10 min0.32~0.5 km2(半径500 m)  1.5万~2.5万5分钟生活圈居住区5 min0.08~0.18 km2(半径300 m)0.5万~1.2万
完整居住社区
完整居住社区5~10 min半径300~500 m0.5万~1.2万
15分钟生活圈15 min半径800~1000 m5万~10万未来社区原则上以0.5~1 km2为规划单元,试点实施单元不低于0.2 km2
表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与《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中生活圈设施的差异比较
标准设施划分层级设施要素类别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
居住街坊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站场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基础保障型、品质提升型、特引导型社区服务(包括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行政管理和其他)、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
台《深圳市绿住区规划设计导则》和《深圳市绿建筑设计导则》等宜居社区建设指引性文件,从技术标准层面进一步优化了住区人居环境[8]。
2.3 “儿童友好城市”与“老年化社会”背景下对 
建设全龄化社区的新要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深圳也早在“十三五”规划中率先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先后发布《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和《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实现从规划层面到行动计划逐步深入[9]。儿童友好城市作为一项涉及多尺度的系统工程,根据儿童日常出行规律,社区必然成为最关键的一层尺度,应该以社区空间和设施作为实现儿童友好的出发点,基于儿童需求有效配置社区产品。
深圳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约94万人,占比5.36%,同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增长2.36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见图1)。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攀升,使得养老设施总量供不应求,建立更为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
基于此双重背景,社区建设逐渐提倡全龄化理念,配置更多满足儿童及老人需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最新的《深标》中,增加了儿童游戏场地、母婴室、托育机构等的配置要求,同时相关配建标准中也要求增加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面积,逐步探索全龄化社区的设施规划及布局。
2.4 智慧生活理念催生新的社区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和5G 技术在安防、智能家居、家庭养老和健康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沿科技已经改变了居民日常生活习惯,智慧化的生活理念促进了社区的发展。深圳2019年已完成首个5G 智慧社区改造,“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推进智慧社区服务圈建设,同时深圳高学历、年轻化的城市特点对社区智慧化要求也更高。
智慧社区数字化平台在传统物业管理的基础上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如监控管理、门禁系统、智慧停车等相关管理服务。通过构建一体化的社区信息平台,实现集中运营管理。另外,通过网上购物、商户间网上交易以及在线
支付等方式,在无需出门的情况下社区居民也可便捷地完
成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的采购以及相关社区活动。未来社区建设将结合智慧科技生活场景,提供便利化的智慧支持。
2.5 绿低碳成为社区建设主流理念
低碳社区最早在2015年印发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中提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单元,是践行低碳理念的重要载体。契合深圳岭南气候特点,低碳社区也成为主流趋势。2021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发布《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及近零碳排放区第一批试点项目公示名单,标志开启探索近零碳社区的建设之路。
绿建筑与海绵设施是建设近零碳社区的核心措施,在建筑物整个生命使用周期内,提高能效并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降低CO 2排放量,使社区的碳排放量达到较低水平,引导全民践行绿生活。同时增加绿化等海绵设施,实现雨污水收集利用与碳吸收,逐步实现碳的零排放量,加快绿低碳循环发展。
由此可见,乐享健康、住有宜居、全龄活力、智慧生活和绿低碳已成为未来深圳社区的重点关注内容和发展趋势。
3 深圳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框架
3.1 深圳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的内涵
综合深圳社区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社区理论概念相关研究,本文尝试搭建深圳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为深圳不同类型的社区建设提供顶层设计框架,加强规划引领与实施指导。有别于传统标准中以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及其服务半径为结构侧重,本次研究回归人的角度,从社区生活场景切入,以场景类型作为社区建设要素结构,整合社区建设全要素,并为各项要素赋予相应的建设内容。在5  min 圈层内,主要体现对弱势体的重视和关爱,保证他们较短步行时间可达;同时在5~10  min 圈层内,重点增加对公共住房特定人需求的分析,更多考虑共享空间的设置等,增强人归属感及幸福感;在15  min 圈层内,实现规模集聚类设施的基本覆盖,绘制社区的完整边界。体系兼顾社区建设要素的全面性与可供选择性,通过构建统一的框架标准来设定底线控制范围,保障社区基础性建设内容;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建设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彰显社区品质。
3.2 构建可供选择的社区建设要素
社区建设标准是连接相关理论概念研究和建设细节的桥梁,国内外相关领域呈现出指标多样、方法不一的局面。综合目前一些前沿社区理论概念来看,未来社区提出九大场景,大部分场景内容和完整社区以及社区生活圈中的内容是相通的,例如在基本社区管理服务、文化体育、公共
图1 深圳市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87.03%
9.97%
100.00%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
3.00%
15.11%
5.36%
79.53%
第六次人口普查
第七次人口普查
活动、全龄教育、商业服务、卫生健康、日常出行和社区治理方面。但是自身也包含一些特内容,包括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低碳场景等。完整社区从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出发,目标是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指标更加基础。《指南》以保障社区生活圈健康有序运行为目的提出六个方
面的服务要素配置,与其他理论概念相比更贴合时代发展背景,并增加了就业引导、住房改善等要素。三种理论概念既存在共性,同时在不同理念场景下对社区关注点亦各有侧重(见图2),在面向实际社区建设当中,应当采用“共性+特性”的综合规划手段,以弥补单一理论的关注不足。
因此,深圳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基于深圳社区发展趋势及社区相关理论概念研究内容,整合转译出详细的大项与分项两个层级建设要素。其中要素大项属于共性的社区建设主题,体现全面性,要素分项则是不同的社区场景类型及其包含的具体建设指标内容,具备可选择性。通过可供选择的原则更有针对性地适应深圳当前主流的综合提升类社区、规划新建类社区、公共住房类社区等社区类型,覆盖不同社区需求并且可灵活选用具体建设指标(见图3)。
3.3 搭建可引导社区建设实施的要素内容清单
在构建可供选择的建设要素分项基础上,基于指标选取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获取性,总结出更全面综合的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内容涵盖5大类16项分项指标,包括81项建设内容。
指导体系综合目前深圳社区的发展趋势,概括出绿低碳、公共活力、乐享健康、智慧应用与魅力吸引5种要素大项。在要素大项之下根据社区场景类别特征凝练为16种要素分项,绿低碳要素包括日常出行、未来建筑、未来低碳;公共活力要素包括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公共活动、终身教育;乐享健康要素包括健康服务、为老服务;智慧应用要素包括市政配套、住房改善、未来治理、公共安全;魅力吸引要素包括商业服务、行政管理、就业引导(见图4)。在要素分项之下对应的则是具体的社区实施单元建设内容,共81项,同时按照配置要求,建设内容分为三种类型(见图5)。基础保障
型服务要素,以《深标》为基础,主要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基本需求,属于底线控制,保障和夯实社区的基本服务设施;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以满足社区个性化、品质化需求为出发点,为契合社区特性可供灵活选择的建设内容,具体配置在不同类型社区之间有所差异;特引导型服务要素,结合深圳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特点及地域特,促进年轻化、特化需求为出发点的创新集成示范性项目,与前沿技术手段相结合,面向未来具备一定前瞻性。
本文提出的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建设指标内容既包括文、教、体、卫等传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又在综合深圳社区发展趋势及社区相关理论概念研究内容基础上,整合转译出详细的建设要素与社区产品建设内容,如保障性租赁住房、无雨步行圈、婴幼儿照护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创客空间等,具备前瞻性与指导性。
4 结论与展望
社区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基础空间抓手,是连接住宅与城市的重要桥梁,社区品质的提升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直观感知。对于致力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深圳来说,如何营造优质宜居的社区既是持之以恒的命题,也是建设双范与全球城市的应有之义。通过解读深圳社区发展趋势及社区相关理论概念,研究提出内容涵盖更广的深圳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是改变未来社区建设范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在实际的社区建设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规范标准的底线控制模式与市场实际开发特点品质吸引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两大要素配置优势,结合实际、突出亮点。本文提出的深圳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为抛砖引玉的探索,具体实施不应拘泥
于固态,建设产品可根据需求进行创新集成,以建设更加美好宜居的未来社区。
图4 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建设要素搭建(图片来源:作者自绘)绿低碳          公共活力        乐享健康      智慧应用          魅力吸引
社区建设标准指导体系建设要素搭建
大湾区是指哪里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
就业引导、住房改善、
公共安全....
基本社区管理服务、文化体育、
公共活动、全龄教育、商业服务、
卫生健康、日常出行、社区治
理……
未来社区
创业场景、建筑场景、
低碳场景……
完整社区
市政配套基础设施……
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
维价值坐标,构建未来创新场景,
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
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以保障社区生活圈健康有序运行为目
的提出六个方面的服务要素配置,提
高社区生活圈相关内容编制与实施的
针对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从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
出发,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
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
图2 各社区相关理论概念的关系(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构建可供选择的社区建设要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要素大项A                要素大项B              要素大项C              要素大项D
构建可供选择的社区建设要素
综合提升类社区规划新建类社区公共住房类社区
3
2
1
3
2
1
3
2
1
3
2
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