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分享:王祖明:本土文化缺失阻碍葡萄酒行业发展
肖临骏分享:王祖明:本土文化缺失阻碍葡萄酒行业发展
近几年,我国葡萄酒行业保持每年二位数的增长速度,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但在快速成长的背后,仍有阻碍行业发展的巨大隐患。对此,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就葡萄酒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本土文化缺失是阻碍葡萄酒行业发展的关键,国内葡萄酒企业应看清形势,及时调整,进而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产业管理缺位影响产业发展
  王祖明对《华夏酒报》记者指出,葡萄酒作为食品曾归口于轻工部门管理,而酿酒葡萄种植归口于农业部门或林业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一直延续至今。随着轻工部门的机构改革,葡萄酒产品不再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而各产区酿酒葡萄的种植又分别属农业、林业等不同部门管理,因此容易造成产业管理的缺位。
  这对全产业的产区区划、产业政策、科学研究等工作也产生了影响,已经制约了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同样,也造成酿酒葡萄的种植不能享受与其他农产品的同等优惠条件,或也不能享受国家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这对种植酿酒葡萄的农民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发展酿酒葡萄种植。
  产区缺乏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
  王祖明分析认为,目前的中国葡萄酒产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在国家的层面没有进行周密地产业规划,各地的规划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展的规模以及市场定位有一定的缺陷。在一些产区也出现了局部过热的现象,所制定的规划普遍缺乏对整个行业的深入分析,对行业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够;过于重视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注重总结本地区产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注重研究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合理的品种结构;没有处理好产业发展规模、速度与葡萄酒行业自身规律的关系。
  酿酒葡萄科研及科研成果推广工作滞后
  我国现有与葡萄相关的研究机构主要是从事对鲜食葡萄的研究,对酿酒葡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酿酒葡萄的研究,投入多,研究周期长,在现有的科研机制下,影响了科研单位及人员的积极性。
  而有些产区政府,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对产区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或限于资金的原因,在酿酒葡萄种植科研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现在虽然有的院校、产区政府或企业在科研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推广工作没有跟上。因而,对整个行业来说,科研工作已经远远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求。
  酿酒葡萄栽培配套技术亟待提升
  未来,我国农业劳动力将越来越少,因此要实现大规模的酿酒葡萄种植,机械化是必由之路。但是,我国大部分产区受自然条件所限,酿酒葡萄在冬季需要埋土方能越冬,这一现实,制约了机械化在葡萄园中的广泛推广。适应我国条件的酿酒葡萄机械辅助种植,从架型选择、修剪方式以及防寒越冬措施等等,成为我国酿酒葡萄栽培管理模式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酿酒葡萄品种单一,葡萄酒产品特不突出
  在最近1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品种过于单一,红品种中超过60%为赤霞珠,白品种中超过70%为霞多丽,如此高度集中的单一品种,很难适应中国地域广阔、酿酒葡萄产区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生产局面,这也是造成原料质量低下,产区风格、特点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因此,也造成了我国葡萄酒产品品种比较单一,各产区及企业产品的特点、个性不突出,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以干红葡萄酒为主,干白葡萄酒产量比重仍然偏低,其它葡萄酒更是凤毛麟角;品种葡萄酒以赤霞珠为主,其它品种葡萄酒很少。
  葡萄酒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
  葡萄酒产品的质量与酿酒葡萄的品质和酿酒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葡萄酒产业由于受到酿酒葡萄基地建设中各种因素的制约,酿酒葡萄种植、管理的水平影响了酿酒葡萄的品质,而且大部分生产企业的酿酒生产水平不高,影响了我国葡萄酒产品总体的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典型性不明显、果香欠缺、口感不醇厚和产区特点不突出。
  近年来,虽然国内部分企业的一些中高端产品的质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但其他绝大多数产品的质量,与国际上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产品质量还有相当的差距,因而影响了全行业的总体质量水平。
  行业自律薄弱,行业规范、标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前几年出现的年份葡萄酒不规范的问题,以及目前存在的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产品概念炒作等问题,都反映出了行业及企业自律意识薄弱和行业规范制定工作滞后的问题。
  GB15037-2006《葡萄酒》国家标准已对年份葡萄酒、品种葡萄酒和产地葡萄酒作了规定,但在对这类产品的规范方面,由于相应规范的制定工作没有跟上,这类产品仍处于无法监督的状态。同样,在酿酒葡萄种植和品种等方面的规范工作,也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目前,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以及标注方式,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及世界上主要生产国所规定的有较大的差别,同时,与GB2760对应的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制定工作没有同步,使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方面与国外企业处于不对等地位,也不利于对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葡萄酒文化  王祖明指出,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势必影响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健康发展。
   
  酿酒葡萄种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和生态问题
  我国东部产区降雨量较多,病虫害发生较多,相对使用农药也较多;西部产品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降雨稀少,病虫害发生相对较少,但也导致种植者对葡萄病虫害的防治、防控工作重视不够。因此,东西部产区都存在农药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化学肥料使用存在使用不科学、不合理的状况,因此使得酿酒葡萄种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西部产区由于自然降水不足,葡萄生长过程需要人工灌溉,存在灌溉方式落后,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同样,葡萄园冬季的埋土防寒措施对生态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是葡萄酒行业应当未雨绸缪、充分重视的
问题。
   
  产区、产品的定位有忽视本土消费者的倾向
  在产区定位和产品推广中,不少产区和企业不知不觉地宣扬了欧美的葡萄酒理念,形成的仅有的市场也是一个欧美化的市场,本土葡萄酒产品与品牌,可能成为中国消费者由传统酒精饮料转向进口葡萄酒消费的过渡。而且在产品推广中,企业概念性的东西偏多,缺乏对外来葡萄酒文化本土化的研究,不重视与消费者的沟通,没有真正构建适应本土消费者的推广体系。
  目前,我国葡萄酒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无论是否具备条件的企业都有产品中高端化的倾向,适合广大消费者的餐酒产量偏少,影响更多消费者享受葡萄酒产品,最终仍将影响整个产业进一步做大。
  进口葡萄酒对本土葡萄酒冲击日益显现
  随着中国葡萄酒进口关税的降低,进口葡萄酒数量的逐年增加,无论是新品牌还是早已进入我国的老品牌,市场的推广方式不断更新,力度明显加大,加强在我国进行葡萄酒文化的渗透和产品的推广,进口产品的销售量将持续上升。
  由于世界葡萄酒生产相对过剩,国外葡萄酒产品有强烈的开发新兴消费市场的愿望,中国也就成为世界葡萄酒生产者大力开发、抢占的目标。这些国家政府甚至动用大量农业补贴,促进其葡萄酒产品出口,中国成为一些国家倾销过剩葡萄酒的主要市场,我国葡萄酒企业培育的消费市场,将被价格低廉的进口葡萄酒瓜分殆尽。
  2005年,中国政府与智利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5年或10年过渡期后,葡萄酒将降为零关税。
  各种因素的叠加,进口葡萄酒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冲击日益显现,对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这种影响最终将传递到酿酒葡萄种植及农户和产区,而首当其冲的将是目前中国酒业风向标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当地邮局可订阅以销售原酒为主的西部地区。
  对于葡萄酒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王祖明表示并不需要过度悲观,而应理性对待及时解决:“从多方统计资料来看,我国葡萄酒的生产和消费已逐步进入快车道,产量和消费量的增长将继续保持现有的发展速度。随着葡萄酒产品的推广,葡萄酒文化传播的速度将会有所加快,随着葡萄酒文化知识的逐步普及,将有更多地区的消费者逐步接受葡萄酒产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同时,业外资本进入的速度也在加快,这都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
  王祖明对《华夏酒报》记者强调说:“随着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国外葡萄酒品牌进入我国葡萄酒市场的欲望日益增强,产品市场的推广方式不断更新,力度明显加大,加强在我国进行葡萄酒文化的渗透,进口产品的销售量将持续上升,特别要引起关注的是,近一二年部分进口餐酒的价格开始走低,国内外品牌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这都向国内葡萄酒企业发出警示,要求国内企业必须走本土发展的道路,宣传中国特的葡萄酒产品,不要再为竞争者做嫁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