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能:3个方面让你了解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本能
语⾔本能:3个⽅⾯让你了解语⾔并不是⽂化的产物,⽽是⼀种本能
本⽂字数4315,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大追捕好看吗阅读使⼈充实,分享使⼈愉悦。⽂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近⼀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语⾔本能》。
作者史蒂芬·平克,美国著名认知⼼理学家、语⾔学家和科普作家,被公认为是继乔姆斯基之后的语⾔天才,曾先后在⿇省理⼯学院、哈佛⼤学等顶尖⾼校任教,因积极宣传进化⼼理学和⼼智计算理论⽽闻名于世。平克的研究⽅向是视觉认知和⼉童的语⾔发展,最为⼈所知的观点是“语⾔是⼈类的本能”。在这⼀点上,他反驳了当时认为语⾔能⼒为后天产物的主流观点。其代表作有《语⾔本能》《⼼智探奇》《⼈性中的善良天使》等,这些作品也为他赢得了⽆数奖项。
《语⾔本能:⼈类语⾔进化的奥秘》成书于1994年,是⼀本⾯向⼤众的语⾔学科普著作。书中平克提出⼈类的语⾔并不是⽂化的产物,⽽是⼀种本能。从语⾔是⼈类⽣物本能的⾓度,平克在书中⼴泛讨论了⼏乎所有跟语⾔相关的问题或迷思,如:语⾔是否决定⼀个民族⽂化的⾼低,我们是否需要语⾔才能思考,⼉童是如何⾃发学会语⾔的…… 针对各个问题,平克以幽默甚⾄聊天⼀般的语⽓举出许多⽣动的实
例,论述上更是保持了清晰和强有⼒的逻辑性。《语⾔本能》在1999年被《科学美国⼈》杂志评选为影响20世纪的100本书之⼀。
01、语⾔是⼀种本能
⼈们认为,婴⼉出⽣时只有⼀些通⽤的学习能⼒,在这种能⼒的基础上,婴⼉通过⽗母、他⼈的教导和反馈掌握了各种⽂化技能,其中也包括语⾔能⼒,所以语⾔完全是后天⽂化的产物。但作者认为语⾔能⼒是⼈类的天⽣本能。那这⼀结
⽂化技能,其中也包括语⾔能⼒,所以语⾔完全是后天⽂化的产物。但作者认为语⾔能⼒是⼈类的天⽣本能。那这⼀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呢?
1、语⾔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所谓普遍性,意思是到⽬前为⽌,⼈们发现的所有⼈类族中都有语⾔存在。据估计,现存语⾔的种类有5000~7000种。在这些语⾔的使⽤者中,有⼀些处于教育、科技都很发达的现代社会,也有⼀些仍处于以狩猎采集为⽣、连⽂字都没有的部落社会。他们虽然在⽂化上差距巨⼤,但是却都能熟练使⽤各⾃的语⾔交流。如果语⾔真的是后天⽂化的产物,⽋发达⽂明与发达⽂明之间的语⾔能⼒应该有较⼤的差异,但是现实中并没有太⼤的差异。
展开全⽂
⽽所谓语⾔的复杂性,是指语⾔在表词达意上展现出的丰富形态。⽐如,北美印第安⼈中有⼀个彻罗
基族,他们的语⾔中拥有精密复杂的代词系统。⽐如“我们”这个词,彻罗基族⼈能⽤不同的代词来区分“我和你”“我和另⼀个⼈”“我和其他⼏个⼈”等情况。任何⼀个语⾔学家,都会对⼈类语⾔的复杂性赞叹不已。同时,这种复杂性不仅超越了种族差异,也超越了⽂化差异。这充分说明了⼈类在语⾔上的强⼤能⼒。此外,语⾔学家威廉·拉波夫,专门去跟各个阶层、各个环境的⼈们谈话交流,发现不管是学术专家还是普通劳⼯,即使后天差异巨⼤,⼈类的语⾔能⼒也并⽆什么本质不同。
2、⼉童的语⾔发展过程
语⾔是如何产⽣的?在重要事件的产⽣之初,没⼈会想到要把它记录下来。尽管历史语⾔学家可以追溯现代语⾔的发展历程,但这只不过是把⼈们使⽤语⾔的时间推前了⼀些⽽已。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们是如何从⽆到有地创建出复杂精密的语⾔的。神奇的是⼀些特殊体⼉童的语⾔发展经历却给我们展⽰了语⾔从⽆到有、逐渐复杂的过程。
goodlucky什么意思
⽐如,19世纪下半叶,由于得天独厚的⾃然条件和美国资本的涌⼊,夏威夷岛上的⽢蔗种植园⼤规模发展起来。⽢蔗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量的劳动⼒,⽽且过程⾮常⾟苦,当地⼈并不愿意从事这⼀⼯作,于是美国从太平洋沿岸的⽇本、中国、菲律宾、韩国等国家招聘了⼤量劳⼯。这些说着不同语⾔的劳⼯聚集在⽢蔗种植园中,为了能够彼此交流,很快就发展出了⼀种临时语⾔,叫⽪钦语。
这种⽪钦语从英语和其他语⾔中借⽤了⼤量词汇,但是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语法,单词的排列会⽐较随意。但这种⽪钦语最终演变成了⼀种真正的语⾔,称为“夏威夷克⾥奥尔语”,⽽这⼀过程是在种植园劳⼯后代中⾃发完成的。虽然他们⽗母使⽤的⽪钦语呈现的是⽀离破碎、⽚段式的语⾔形式,但是他们⾃⼰使⽤的语⾔已经发展出完备的语法和复杂的结构,时态、助动词、单词前缀后缀等都已具备。
⽐如,19世纪下半叶,由于得天独厚的⾃然条件和美国资本的涌⼊,夏威夷岛上的⽢蔗种植园⼤规模
发展起来。⽢蔗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量的劳动⼒,⽽且过程⾮常⾟苦,当地⼈并不愿意从事这⼀⼯作,于是美国从太平洋沿岸的⽇本、中国、菲律宾、韩国等国家招聘了⼤量劳⼯。这些说着不同语⾔的劳⼯聚集在⽢蔗种植园中,为了能够彼此交流,很快就发展出了⼀种临时语⾔,叫⽪钦语。
流,很快就发展出了⼀种临时语⾔,叫⽪钦语。
这种⽪钦语从英语和其他语⾔中借⽤了⼤量词汇,但是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语法,单词的排列会⽐较随意。但这种⽪钦语最终演变成了⼀种真正的语⾔,称为“夏威夷克⾥奥尔语”,⽽这⼀过程是在种植园劳⼯后代中⾃发完成的。虽然他们⽗母使⽤的⽪钦语呈现的是⽀离破碎、⽚段式的语⾔形式,但是他们⾃⼰使⽤的语⾔已经发展出完备的语法和复杂的结构,时态、助动词、单词前缀后缀等都已具备。
⽐如在表达“我已经买了咖啡”这个意思时,使⽤⽪钦语的⽗母可能只会⽤“我咖啡买”这样的⼏个单词拼凑在⼀起,⽽他们的⼦⼥则会说出使⽤完成时态且符合语法的完整句⼦。
这个例⼦表明了,在⽆⼈指导的情况下,⼉童完全可以⾃发创造出复杂、规范的语⾔。⼉童语⾔的获得并不是模仿的结果,⼈类天⽣就具有⼀定的语⾔能⼒。既然说语⾔能⼒是天⽣的,那能否到⼈类语⾔能⼒的⽣理基础呢?
土豪喜当爹3、遗传或者脑损伤会导致语⾔功能障碍
直到今天,⼈们有限的研究⼿段还⽆法发现控制语⾔的具体基因和器官。不过,研究⼈员确实发现,⼀些先天上的缺陷和后天的脑部损伤,会导致语⾔功能的损坏。
有⼀种叫做“特定型语⾔障碍”的疾病,此病的患者在⼉童期间语⾔能⼒发展受阻,发⾳困难,语法表
达上也有问题。不过,他们在其他⽅⾯的表现⼀切正常。这种疾病被认为是⼀种遗传疾病,若是家族中有⼈患上此病,后代中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在英国就有这样⼀个家族,由于祖母患上了这种语⾔障碍,她的23个孙辈中,有11个也同样得了此病。
除了先天缺陷外,后天的损伤也会导致语⾔功能的损坏,⽐如中风的常见并发症——布洛卡⽒失语症。这种失语症的患者左脑额叶下⽅的神经回路遭到破坏,虽然其他⽅⾯能⼒正常,但在语法的使⽤和分析上会出现障碍。⽐如,当别⼈问你:鳄鱼被河马杀死了,最后是谁死了?正常⼈经过语法分析,会发现这是⼀个被动句,所以很容易就得出答案。但这种失语症患者的语法分析能⼒受损,所以⽆法给出答案。由这些案例可见,语⾔能⼒确实有其⽣理上的基础。
02、语⾔决定思维吗
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名作《1984》中,专制政权为了控制⼈民的思想、消除政治异端,推⾏了⼀种全新的语⾔——“新话”。这种语⾔虽然建⽴在英语的基础上,但是⼤量的词汇和⽤法都被取消了。
⽐如,“justice”(正义)、“science”(科学)、“religion”(宗教),⽽“free”(⾃由)⼀词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只能表⽰“没有”“免费”的意思。在“新话”发明者看来,思想是依存在语⾔上的,也就是说,如果语⾔中没有了“⾃由”⼀词,⼈们的思想也就没有了“⾃由”的概念,也就不会去反抗专制统治了。
⽐如,“justice”(正义)、“science”(科学)、“religion”(宗教),⽽“free”(⾃由)⼀词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只能表
⽰“没有”“免费”的意思。在“新话”发明者看来,思想是依存在语⾔上的,也就是说,如果语⾔中没有了“⾃由”⼀词,⼈们的思想也就没有了“⾃由”的概念,也就不会去反抗专制统治了。
学术上有⼀种观点,认为语⾔会影响⼈们的思维,讲不同语⾔的⼈看待世界的⽅式是不⼀样的。这个观点叫做“沃尔夫假说”。
⽐如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师常常会强调“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的不同,如果想要说⼀⼝地道的英语,
地产公司简介英语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在⽀持这种观点的语⾔学家看来,有⼤量的证据都在⽀持这个观点。⽐如,各个语种⽤来表⽰颜⾊的词汇数量是不同的,英语中的⾊彩词汇⾄少有11个,⽽⽣活在玻利维亚低地⾬林的提斯曼⼈语⾔中只有⿊⽩红3个通⽤的⾊彩词汇。在英语中都归为“蓝⾊”的颜⾊,俄语中就分为“天蓝⾊”和“深蓝⾊”。在越南语、泰语⾥⾯,蓝⾊和绿⾊是⽤同⼀个词来表⽰的。如此看来,⼈类对颜⾊的认知似乎确实是被所使⽤的语⾔限制住了。但可惜的是,沃尔夫的证据经不起进⼀步推敲。⼈类的眼睛构造是相同的,对可见光的感知也⼤同⼩异。⼀种颜⾊在不同⼈眼中并⽆差别,只是在表达时,不同语⾔对此采⽤了不同的词汇。
这种⾼估语⾔影响⼒的看法倒也可以理解,因为思维⽆法被⼈看到,只有使⽤语⾔才能传达给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语⾔就⽆法思考。已经有很多研究⼈员发现了⾮语⾔的思维⽅式。⼼理学家凯伦·韦恩就对还不会说话的婴⼉做了⼀系列实验,证明他们已经有⼼算的能⼒了。
⽐如,有这么⼀个实验,实验⼈员先在婴⼉⾯前放⼀只⽶⽼⿏,婴⼉看了⼀会就失去了兴趣,⽬光转向了别处。接着,实验⼈员在⽶⽼⿏和婴⼉之间加了⼀块幕布,在保证婴⼉看到的情况下,伸出⼿往幕布后⼜放了⼀只⽶⽼⿏。当把幕布撤掉,婴⼉发现后⾯是两只⽶⽼⿏时,婴⼉就没有太⼤兴趣。但如果幕布撤掉后只有⼀只⽶⽼⿏,他就会更长时间地盯着⽶⽼⿏看,好奇为什么明明加了⼀只⽶⽼⿏之后还是⼀只呢?婴⼉虽然还不会说话,但⼀点不影响他们思考,⼼算出⼀加⼀应该等于⼆。
⽐如,有这么⼀个实验,实验⼈员先在婴⼉⾯前放⼀只⽶⽼⿏,婴⼉看了⼀会就失去了兴趣,⽬光转向了别处。接着,实验⼈员在⽶⽼⿏和婴⼉之间加了⼀块幕布,在保证婴⼉看到的情况下,伸出⼿往幕布后⼜放了⼀只⽶⽼⿏。当把幕布撤掉,婴⼉发现后⾯是两只⽶⽼⿏时,婴⼉就没有太⼤兴趣。但如果幕布撤掉后只有⼀只⽶⽼⿏,他就会更长时间地盯着⽶⽼⿏看,好奇为什么明明加了⼀只⽶⽼⿏之后还是⼀只呢?婴⼉虽然还不会说话,但⼀点不影响他们思考,⼼算出⼀加⼀应该等于⼆。
其实,即便是没有语⾔的动物,思考依然能够存在。⽐如⽣活在⾮洲的长尾⿊颚猴,它们不仅能够知道⾃⼰的亲属关系,还能分辨出其他同类的亲属关系。当研究⼈员在⼀长尾⿊颚猴附近偷偷播放某只幼猴的叫声时,⼏乎所有⿊颚猴都⽴刻看向了这只幼猴的母亲。那么,⼤脑有没有⼀套机制能够将各种形式的思考统⼀起来呢?
有,作者将这套机制称为“⼼语”,可以看成⼀套特殊的符号系统。⼤脑将从外界接受到的各类信息转化为⼼语中的符号,经计算处理后,这些符号通常会再转换成语⾔信息,输出给他⼈。为了保证这⼀过程的顺利,⼼语中的每个符号必须对应着唯⼀的意思,⽽且这些符号构成的逻辑结构必须明确。这套机制⼜被称为“⼼智计算理论”,是当今认知科学的基础,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破解⼤脑中这套机制的具体运作⽅式。一直在路上
北戴河 旅游
那么,为什么⼤脑放着现成的语⾔不⽤,⾮要⽤⼼语呢?在书中,作者以英语为例,给出了英语不适合作为⼼语的⼏个理由。第⼀个理由就是英语中存在⼤量的歧义现象。⽐如“arm”这个单词,它既有“⼿臂”的意思,也有“武器”的意思。⼀个词语既然能对应不同的意思,就说明思维和语⾔并不相同,这种语⾔也就不能作为⼼语。第⼆个理由是语⾔中的“共指”现象。什么是共指呢?⽐如你跟朋友提到了⾃⼰某个能⼒很强的同事,开始时你会说“那个能⼒很强的同事”,在后⾯可能就直接⽤“他”来代替了。“那个能⼒很强的同事”和“他”这两个词组看起来不同,但其实都是指同⼀个⼈。
此外,英语中还有“同义”现象,指语序不同的句⼦却可以表达同⼀个意思。⽐如“⼩明打了⼩亮”和“⼩亮被⼩明打了”,虽然词语顺序不同,但它们表达的意思是⼀样的,只不过是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区别。这些问题其实并不限于英语,所有的语⾔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缺陷,不适合作为⼼语。各种语⾔使⽤者的⼼语有可能是简化、改造过后的母语,不过,更有可能的是存在⼀种跨语⾔的普遍⼼语。所以,掌握⼀门语⾔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语与语⾔之间互相转化的过程。
03、⼉童如何学习语⾔
⾸先我们来看下⼉童学习语⾔的各个阶段。在语⾔学习上,⼉童可以说是⽆师⾃通的天才。学习母语的过程,其实开始的⽐你想象得还要早,甚⾄在你还没出⽣时就开始了。
⼼理学家曾经做过⼀个测试,给刚出⽣⼏天的法国宝宝播放法语和俄语材料,宝宝们在听到法语时会有较⼤的吮吸奶嘴的兴趣,在听到俄语时则不会有类似反应。即使将声⾳材料中的元⾳和辅⾳屏蔽,只剩下韵律时,宝宝们依然偏爱法语。这表明他们刚⼀出⽣就有了与法语韵律相关的知识,⽽之所以会这样,应该是母亲说话的声⾳通过⾝体传到了⼦宫,他们在出⽣前就开始学习了。
刚出⽣的婴⼉在语⾳的分辨上是⾮常敏感的,⽐如成年西班⽛⼈是⽆法区分“ba”和“pa”两个⾳的,但是他们的婴⼉能轻松辨别。不过,这种现象到婴⼉10个⽉⼤时就消失了,他们在辨⾳上开始变得跟⽗母⼀样了。他们⼀定是以母语为标准,将各种发⾳进⾏了分类,有些不同的⾳被合并了,有些依然独⽴存在。在不断接收语⾳信息的同时,婴⼉也逐渐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