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道德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内涵,起着导向的作用,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道德、人生价值观发展完善的必然,是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现状
八十年代以来,德育工作通过在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探索和改进。如德育课程改革、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起、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加强、理论进课堂等,都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从深度来看,目前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道德评价标准失范。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中,人们对某一种社会现象的评价总受到多种“标准”的影响,且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同时,似乎任何一种这样的标准还都可以到其反向“标准”而使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思想观念、道德评价的正确标准也模棱两可了,因此使人们常常陷入矛盾之中。
2、道德价值取向混乱。由于评价的失范,必然会带来人们对价
值取向的混乱。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种选择都似乎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和赞扬,但同时却又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妄评。
3、良好的德育心理氛围尚未完全形成。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需要一种良好的德育环境和心理氛围,但目前在高校,良好的育人德育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部分专业教师身上还存在着只教不育、以教代育的现象,“德育是德育工作者的事情”的想法依然存在。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差。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是当前德育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尽管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高校普遍采取了改革德育课程体系,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拓宽德育途径,增强内容的时代性等多种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教育的实效性并没有因此而有较大的改观。
5、思想道德素质考核的科学性不够完善。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在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道德素质由他律到自律的形成过程,目前在思想道德素质考核方面,还存在仅限于对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的考核,仅限于有无违纪现象、参加集体活动多少的考核,而对于体现时代精神诸如参与意识、改革意识、科学意识及体现德育内化的自律精神的考核相对偏少或处于空白状态。
二、道德素质教育形成的原因
1、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倾向存在。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
想、教育观念已为人们所接受,然而在谈到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及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时,人们更多地强调的是对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及培养,而对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这种倾向在高校校园内也依然存在。
2、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学生年龄的变小,高校招生收费,使得现在的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及思想道德等方面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点,如在具有较强的自立、竞争、平等、价值、创新意识的同时,也有诸多的道德困惑,产生了许多道德误区,如用等价交换取代奉献精神,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用竞争取代协作,用物质追求取代精神追求等等。它们对德育教育工作的挑战已经开始,德育
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已相对显得滞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考虑到社会对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结构,恰当地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才可能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和联系学生个体实际不够的现象,因而造成了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实际上效益不大的状况。
3、德育教育的时代性不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人的道德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在高科技信息革命的时代,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不仅应具有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道德知识,而且要有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知识;不仅具有道德思维能力、践行能力、评价能力,而且要具有人际交往技能、自
我教育能力;不仅具有道德需要和动机、道德感、社会政治理想,而且要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而我们的德育工作与这种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4、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确立和发展这样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有不少方面已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理论、规范体系又尚未建立起来,于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出现了道德评价紊乱,道德监督、调控失灵,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方面出现大面积“滑坡”现象。而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
体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影响,从而削弱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三、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素质教育工作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它的意义和作用又远远超出高等教育领域,它通过传播精神文明,培养一代代新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息息相关,并对中国未来命运和面貌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无论何时,学校德育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才能完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自我评价1、开拓新的思路。教育要在注重共性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统一。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今天,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为德育的主要任务,教育要把重视道德认知的形成与
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统一起来,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看其行为举止。在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中,行为习惯起着特别明显的作用。因此,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必须要注重二者的统一。教育要注重使他律与学生自律统一起来。在自律和他律之间,自律是关键。为此,我们的工作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努力加强针对性、实效性的同时,
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通过导向自我意识——运用自我评价——深化自我体验——监督自我控制——诱导学生内省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改进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建立“三线一面”的教育途径。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进行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实现明理;以主题讨论会和学校传统活动为主线来实现激情;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导行;充分利用各学科、各领域的德育因素,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活动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注重培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合力,形成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在内的多种教育渠道。注重道德素质教育考核内容、方式方法的科学性、教育性和导向性。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依据培养目标自我评价,确定自己的具体目标,到起点,促使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和成熟。
3、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生的品德是在其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努力辨析隐性教育渠道中的某些重要因素并主动利用这些因素
来发挥育人作用,是学校开展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工作计划中的重要策略。加强师德的建设,师德在学生培养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教师的权威性决定了其言行的榜样作用。“在隐性课程中,要紧的是教师和校长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因为这两样东西会转化成一种动态的社会环境,而这种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的环境”。
4、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要努力优化校园和学生园区的文化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进而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受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同时,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学生园区的文化活动得以丰富多彩地开展。
5、加强社会化教育。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息、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德育工作要注意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社会化教育,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能力。针对他们逃避现实的倾向,要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使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去掉幻想,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