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的创造者,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1961年生于台湾,198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曾任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全球副总裁、美国SGI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全球副总裁,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始人、首任院长。
李开复:大道虔行
2005年7月19日,Google宣布任命李开复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同时负责组建(中国)产品工程研究院。在人们的印象中,一向低调的Google只在四年前聘请施密特出任CEO时这样大张旗鼓过。果然,消息一出,Google的股价当日即上涨3.46%,再次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就在同一天,微软一纸诉状,把Google和李开复一起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李开复违背了和他们所签的保密协定。至此,一场热热闹闹的副总裁争夺战开始了。硝烟弥漫的战事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美国《西雅图时报》一篇名为《微软和Google的高管之争》的报道中写道:“李开复抢夺战的焦点可能并不在于李技术上的专长,而在于他对青年一代科技人才特别是中国青年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大批顶尖人才于最近流向Google之后,微软单单选择把李告上了法庭。”而在中国,李开复跳槽一事除了媒体的热炒之外,更是在网上和学生之中引发了持久而热烈的讨论,究其原因,当然还在于--李开复在学生中的影响力。而李开复的这种影响力,是从他给中国学生的几封公开信开始的。
开复的信
2000年8月,由于在中国创办研究院的突出成就,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升任微软全球副总裁。但就在这一年的年初,一
次偶然的对话使李开复的名字从此与中国的学生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天,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来李开复,并对他说:“开复老师,我要学习管人,管人实在是很过瘾的事情。
我发薪水给我的员工,那感觉就是大权在握,就像你现在做的一样。”这段话使李开复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不明白,看起来如此优秀的学生,思维方式怎么会这么落后。但之前两年为微软寻觅人才在校园里和学生们进行的交流,以及和身边朋友求证所得到的答案也让他明白,在中国,这种情况绝不在少数。而且在这两年中,不断有在研究院工作和实习的学生向他请教问题,他发现,中国学生很多是对生活本身迷失了方向,他们充满激情,却又茫然无措。在一种强烈冲动的驱使之下,他决定给中国学生写一封信,将他在与学生们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忠告写出来,这就是2000年6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这封信从诚信谈起,结合实例,在团队精神、主动意识、直截了当的沟通等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封信和李开复的一篇文章《我的人才观》一起,经由互联网在高校中迅速流传开来,在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之后,许多学生通过及讲座后的问答等形式与李开复讨论成才的问题。于是,2003年12月,结合自己事业的成长,李开复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着重谈了情商和领导能力的问题。2004年5月,在一个学生给他讲了马加爵事件之后,李开复的注意力开始从最顶尖的学生体转向广大更迷茫的普通学生。在仔细研究过事件的相关报道,咨询过一些心理学专家和做社会工作的之后,他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自卑到自信、从恐惧到乐观。同时为了能更好地和学生互动,在发表第三封信时他还一并推出了“开复学生网”。这封信发表之后,李开复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这时他发现,他可以帮助的人已经不只限于那些渴望进入哈佛和麻
省理工的顶尖学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2005年2月,在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之后,一封学生来信在他的脑海里盘桓不去--“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最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这么多的大学生在最宝贵的时间里放任自己、虚度光阴,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这令李开复痛心不已。于是他打开电脑,写了给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谆谆告诫学生要好好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学能力,打好基础,开拓视野,准方向。至此,李开复对教育的关注完成了从精英到普通,从国外到国内的过渡,他也从门外进
入到门内,开始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教育的弊端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今年9月底,李开复又发表了给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由于看到很多年轻人依然在被动的道路上迷茫地生活着,因此,这是一封“有关积极主动的信”。在信中他说:“每一个有进取心的中国青年都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家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未来的事业--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工作与生活,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的人生和事业……”在这封信中,作为技术专家的李开复还自己总结出了“积极主动的七个步骤”,他说那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到的案例分门别类地放到一起时,发现的七个步骤。
同样是9月,李开复还第一次发表了给中国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他充满感情地写道:“中国青年的父母:我们的责任重大。今天中国的青年: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当然最重要的:中国的青年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我们的一切。这一个理由就足够让我们共勉,让我们各自成为‘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父母’”。
李开复给老师的信正在写作中,他说,等到他觉得这封信有足够建设性的时候,他会公开发表。
李开复的触角,已经伸向了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
开复其人
李开复这个名字最初进入中国人的视线,是因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帝国--微软要在中国创办研究院。1998年夏天,李开复空降北京,虽单匹马却雄心勃勃:投资8000万美元,寻100个最杰出的研究人员,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他开始频繁奔走于中国各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还不时把橄榄枝抛向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华人。微软中国研究院在1998年11月5日的成立成为当年中国软件业的一件大事。首任院长李开复充分发挥了他卓越的管理才能和公关能力,短短两年,微软中国研究院超速发展,与政府部门及各高校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迅速聚集了大批顶极人才。李开复对人才的重视在业界颇有口碑,人们称他是“最有伯
乐眼光的领导者”、“技术领域的超级猎头”。在他的带领下,微软相继与许多高校建立“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同开展在计算领域的基础科研;并在许多高校成立了微软俱乐部,与在校学生进行互动,这些俱乐部中的很多优秀人才都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微软工作,使微软不必担心人才储备的问题。1999年10月,李开复带领他刚刚组建一年的团队赴美国向比尔·盖茨
汇报工作,汇报结束后,盖茨说了那句著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如今,微软中国研究院已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全球五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是微软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惟一的基础研究机构。目前已经拥有数字多媒体、多通道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以及数字娱乐等领域的170多位科研技术人员,而微软全球的研究机构一共也只有700多人。他们已经获得至少200项国际专利,共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950多篇,并已有多项技术成功转移到微软的核心产品当中。6年中,微软亚洲研究院培养出了多名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1月7日,张亚勤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微软的第二位华人副总裁。而李开复早已由于其在中国的杰出表现,于2000年被召回美国,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成为当时微软职位最高的华人。
而在完成这一辉煌事业之前,李开复在技术和管理上早已是战功赫赫了。1961年,李开复生于台湾,11岁时赴美国读书。1983年他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后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博士学位。读书期间,李开复一直是学校里的明星学生。除了在计算机上的杰出表现之外,他还是桥牌高手,曾在北美比赛中获过第一名。读博士期间,李开复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曾在北美电脑下棋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并因为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这是全世界第一部自己与自己下,自己学习、自己总结的电脑。
微软中国区总裁1987年12月,李开复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他采用统计方法,把语言识别率从40%提升
到了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言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方法。直到
今天,全世界所有语音识别的研究者仍是在他当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美国《商业周刊》为他的这一发明颁发了“1988年最重要科技创新奖”,在李开复毕业之后,这个系统还多年蝉联全美语音识别系统评比的冠军。
加盟微软前,李开复曾担任美国SGI公司的全球副总裁。此前,他还曾在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工作了6年。就是因为他的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苹果公司走上了多媒体发展的道路,并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再次辉煌。李开复在苹果公司的最后一个职务就是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苹果公司后来开发出的QuickTime,QuickDraw 3D,QuickTime VR,PlainTalk等产品,都有李开复的心血。多年之后,李开复当年的上司见到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是这份报告,公司很可能会错过在多媒体发展的机会……今天,在iPod的成功里,也有不小的一部分要归功于你和你那份价值连城的报告。”
开复老师
“中国的学生有很高的智慧、良好的基础和勤奋的习惯。但是,在中国步入世界时,如果能够有良师帮助中国的学生更积极一些,更勇敢一些,更自信一些,他们必然能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成为中国的崛起的关键。”
“中国的学生非常优秀,但是中国的学生非常困惑,因为他们面对着高期望的父母、较陈旧的学校和老师、浮躁的社会心
态。如果能够有过来人帮他们指路,让他们能走得更踏实一些,更精确一些,他们将成为中华民族更上一层楼的最大动力。”
在这两段话中,李开复都提到了“师”的重要性。我猜想,如果让李开复在“总裁”、“博士”等等一大堆头衔之中选择他最爱的,那一定是:“开复老师”。教育的关键在老师,好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李开复一直强调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的形成,与他本人的经历有极大的关系。1972年,长李开复很多的大哥从美国回台湾探亲,看到李开复小小年纪整天被考试和功课压迫着,却不知道学的东西有没有用处,于是决心把他带出去。这一年,11岁的李开复来到了美国田纳西州的一所教会学校,成了那里的惟一一名华人学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