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李开复
意外李开复
作者:林军
来源:《领导文萃》 2010年第1期
    从志得意满的学业,到苹果与SGI时期不堪回首的挫败;从创办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成功,到跳槽Goog]e的磨难;从最成功的跨国公司经理人,到个人梦想的新起点。李开复的职业生涯,充斥着各种交替出现的成功与挫败、圆满与不圆满。
    李开复的人生,总是在圆满和不圆满的状态之间来回切换。
    每次圆满的人生状态到来,跟随着的那段人生总是有着这样和那样的不圆满。以当下来说,正当Google在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上不论口碑、流量还是收入都达到了历史最好、媒体正在讨论“李开复能否成为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最成功的外企经理人”这样一个命题的时候,Google中国遭遇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又一次严格监管,而这次,谷歌首当其冲。
    而对应的.坊间又一次流传着李开复可能要离开谷歌中国区总裁这个位置的传言,这一次传言终于成真,2009年9月4日,李开复对外宣布自己离开谷歌。
    其实不只当下,李开复的一生和我们诸多平常人一样.总是祸福相倚,悲喜参半,虽然有诸多的快意人生,也有那么一些不堪回首的日子。
    不圆满的起点
    李开复最开始读法学,进常青藤名校哥伦比亚大学,对一个11岁才到美国念书的台湾青年可谓春风得意,然而意外来临.他着实提不起兴趣学习,成绩烂得一塌糊涂,大一的平均成绩刚刚及格,勉强保住奖学金资格,由此可想之狼狈。
    大二一开始,李开复自作主张,转去读谁也不知道未来,甚至连工作都不知道在哪里的计算机专业,没人理解和支持,只有自己一腔欢喜。不过,最后却以全A成绩,全校计算机专业第一的身份毕业,又是一个意外。
    有了全A的成绩,李开复志得意满地进了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博士之初李开复不管不顾,选择与其博士导师不同的一个研究路径做博士论文,很长时间是一个人在摸索前行。这种情况下的人生虽然有坚持自我的些许快乐,但更多时候是充满苦闷和彷徨。
    但一开始的不圆满换来的是结局的大圆满——做出世界级影响力的博士论文,并让李开复由此在语音识别研究领域形成终身美名。再之后的故事顺理成章,进人工业界,加入明星公司苹果,意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产业化,但这一圆满的开局带来的是一个超级不圆满的结尾。苹果和SGI的连续失败。让李开复甚至对自己的前景产生怀疑和摇摆,他对研究生涯虽然眷恋.但终是无法全心回归,他对工业界有诸多想法,但业界又无人对他有足够的信心,进退两难之间,其人生处于低谷之中,更何论圆满一词。如此不圆满下.李开复却有惊天大手笔,几乎是只身回到中国,帮助微软创建中国的研究院。
    职业生涯的圆满与不圆满
    站在李开复的角度,1998年回到中国创办微软研究院其实是圆满的:一方面,父命所托,道义上李开复别无选择;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其学术研究明星和高科技企业管理双重背景优势的岗位。对于其职业生涯也增不少。
    但这个圆满选择的实现路径是如此的不圆满,不要说妻子家人的内心不乐意,最开始连美国都没有足够的人愿意跟随李开复回去.在中国内地也因为从上到下的仇视和误解招不到足够的好学生。但诸多的不圆满最终反而写就了圆满的结局:张亚勤等著名科学家的回归中国,中国政府和大学生们上下对微软中国研究院和微软中国其他部门的区别对待,以及比尔·盖茨本人对微软中国研究院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让李开复的人生又一次步人圆满的状态。
    但每次李开复的圆满人生状态总是不能保持足够的时间,在中国获得崇高威望和巨大影响力的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创办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被召回美国。虽然李开复由此成为微软的第一位华人副总裁,并作为重要成员之一参与微软.net计划的诸多重要项目.但微软在互联网的转型并不顺利。同时失去主场之利的李开复也逐步在微软边缘化,微软中国研究院虽然最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但李开复在微软的影响力始终未能更进一步。
    在公众都以为李开复会在微软终老退休的时候,李开复跳槽到微软最大的对手Google,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讼诉。李开复的每一次转身,在一开始都是极度不圆满的,跨度太大,争议性太强,让人给他捏一把汗,这一次也不例外。围绕这场官司前后的故事,李开复在接受采访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但在2005年,这场官司充斥了媒体的大小版面,想要随风而去断然没有可能。
    李开复在Google开局是那么地艰难。这种艰难甚至延续到他到中国履新后两年时间里的工作进展。但幸运的是,李开
复的每次充满争议、不圆满的开局迎来的总是圆满的结局。进入2009年,谷歌中国不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朝野的影响力,都达到了历史的最好成绩,李开复也因有可能成为第一个在中国获得成功的海外互联网的中国区负责人而被人铭记和追逐。
      由导师到教练  人们好奇的是,如果有一天,他结束在谷歌中国的任期。他的下一个开局将从哪里开始,他将怎么样让自己的人生更圆满呢?这一天还真的到来了。
    现在的答案是李开复创办了一家叫创新工厂的公司。这是家类似孵化器性质的公司,第一批的募集资金达到8个亿,中经合的刘宇环、联想的柳传志、富士康的郭台铭、新东方的俞敏洪以及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都成为这家公司的发起人。
    李开复的新公司叫创新工厂,坊间关于这个新公司的报道众多,也多少有些自相矛盾。比如,有媒体说,这是一家天使投资的公司,于是乎,李开复的邮箱里接到无数的创业计划书,但李开复在接受本文作者采访时却说,不要给他写信投商业计划书,因为,他不看创业计划,更多是投创意,而且是进入创新工厂的人他才投。再比如说。李开复是创新工厂所有项目的CEO,但李开复对此的回答是,他帮助项目CE0。
    李开复的新公司其实更接近孵化器的概念,在美国对应的模式是Idealab,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有说李开复要加入Idealab的原因所在。
    有趣的是.李开复一直以学生导师的身份行走,这番转身为企业教练,当是不难。按照李开复之前的人生定律,这个
看上去圆满的开头其实也可能隐藏诸多陷阱。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的创新环境还无法达到美国式的颠覆式创新,有着多年美国顶级跨国公司创新实践和积累的李开复能否在创新工厂中孵化出类似小灵通、QQ这样的具有中国特的融合式创新的产品来,多少是个悬念。
    不论如何,李开复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过程就是圆梦的过程,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激情和热爱,我们一定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圆满,梦想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人生充满意外,却常常能更圆满。
    (摘自《商界评论》)
    教你如何根除4大压力源
    巨大的工作量将所有工作目标都列出来。将整个项目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用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这样可以让你感觉到一切尽在掌握。
    缺乏沟通如果你对分配给你的任务有疑问的话,可以先将问题记下来。将你的疑问付诸文字,可以使问题一目了然。
    丢掉工作的危机感记住,如果你老板不相信你能够胜任工作的话,就不会雇你了。有时候不用过分紧张,你可以自己评估一下你的工作。
微软中国区总裁
    技术压力  每天我们在工作中都可以获得多如牛毛的信息.你经常会感觉被这些信息压得喘不过气来。你给自己设定一个处理这些信息的时间限制。超过了时间限制,就别再处理那些信息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