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解放初,巨额的投机资本兴风作浪,囤积居奇.投机商们首先从捣乱金融开始,于1949年4月、7月、11月和1950年2月连续掀起4次大规模涨价风潮,上海的物价从1949年5月到1950年2月,上涨了一二十倍。
  物价上涨,首先是从金银、外币开始的。解放后不久,各地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都颁布了金银外币管理办法,禁止以金银计价,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限期收兑。同时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为唯一合法的货币。但社会上的投机商人对此置若罔闻,公然蔑视政府法令,狂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金银投机活动有增无减。从1949年5月27日至6月初短短的13天中,黄金价格上涨了2。11倍,银元价格上涨了1。9倍,市场物价也随之上涨了2。7倍。极为猖獗的金银投机活动严重冲击和动摇了人民币的地位,造成了市场物价急剧上涨。严重影响市场物价,影响人民币的地位。
  新生的人民政府首先以经济的办法解决问题。集中大量银元拿到黑市上抛售,先把价格压低,再宣布禁止流通。6月5日,人民政府曾向上海市集中抛出银元10万枚,但立即被吞没,银元价格仍继续上涨.人民政府一再向金银投机者发出劝告,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在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各地人民政府在中央的统一布置下,采取了断然措施。于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首要投机分子逮捕法办。
  武汉市人民政府也逮捕了银元投机分子200余人,查封了两个专门从事金融投机的大钱庄.广州市人民政府取缔了从事投机的87家和捣乱金融市场的“剃刀门媚”(即街头兑换店)377家。这就是解放初期有名的“银元之战"。
  此后,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认输,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靠政治力量取胜的.他们又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一日3涨。上海从6月21日到7月21日,米价上涨3倍,纱价上涨3。8倍,布价上涨3。5倍。这时国民党的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于是,中央人民政府再打“米棉之战”.人民政府依靠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调运和集中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选择适当时机,集中抛售,给投机商人以毁灭性打击.
从1949年11月15日至30日,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同时加紧华中棉花东运,把陇海沿线积压的棉纱运至西安。此间,天津先后从东北调运粮食6000万斤,准备布匹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经过周密布置和准备之后,选择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于11月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使投机商措手不及。26日,市场物价立即下降.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等商品价格猛跌30%至40%。投机
商人哄抬物价的阴谋破产.他们竞相抛售存货,但市场已经饱和,越抛,物价越跌.结果,不仅所囤积的货物亏本,而且还要付出很高的利息,许多投机商因亏损过多,不得不宣布破产,许多私人钱庄因借给投机商人的款项无法收回,亦宣告倒闭.这就是解放初期著名的“米棉之战”。从此,投机商人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基本上赢得了政治 军事上的战争。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政党想要稳定自己的政权,仅靠政治和军事是远远不够的。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国民党的成败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我看来,一个政党如果想要稳定存在,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政治 军事和经济。这里的经济又分为“实体经济"和“虚体经济"两部分.因此,共产党如果想要稳定自己的政权,就必须在打赢“实体”和“虚体”这两场经济战役。
“实体经济”战役-—即我们所说的银元之战。一个国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因为当今社会不是封建社会之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也不是仅仅依靠商品交换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这是一个货币流通的社会.货币流通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货币,二是流通。对于货币来说,只要一个政党掌握了政权,就可以发行自己的货币。儿怔怔困难的是流通这一关卡。暂且不谈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新兴的政党,没有经济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就是当初有英美资本主义国家支持的国民党在上海的金融体系也没能实施下去。导致人民对于纸币的信用度下降。从而对国际上通用的价值尺度——黄金和白银依赖性增强,甚至于大师的法币 美元等欧美国家的
货币在国内也有流通.因此当时的货币体系对共产党自己发行的人民币发展极为不利。而一个政党如果发行的货币在国民中的信用度低,并且在不被控制的情况下,这种货币就得不到流通。从而导致国家不嫩掌控自己的经济命脉。而在建国初期,一切事业事业百废待兴,我们的军事,科技等工业力量极为弱小,新兴的政权受到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觊觎,除此之外,受欧美国家支持的国民党当时准备谁时谁地反攻大陆。这一切均需要一个强大的经济条件来确保军事和科技的发展。只有掌控了经济,才能有实力去发展军事和科技.因此,对于当时一些掌控银元市场的资本家的叫嚣,共产党必须打赢这场“实体经济”战役。
“虚体经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米棉之战"。这里的经济不再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是一件件生活必需品。我们知道,当时我们的工业十分落后,能够自己生产的只有轻工业和粮食之类。建国初期的新中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物品的价格没有受到国家调控的影响,只能靠市场供求来决定。这样,共产党虽然有了自己的货币,却依然不能够完全掌控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可以说当时的国家经济很大一部分仍然受到一些投资资本家的控制。而他们广囤粮食,棉布等生活必需品,哄抬物价,想借此搞垮共产党苦心经营的经济体系。甚至一次而国民党特务家小:只要掌握了“两白一黑”(白米,棉布和煤炭)就等于掌握了共产党的经济命脉。无独有偶,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现在非洲一些国家,少部分的人掌握着国家大部分的经济,为了获取跟多的利润,哄抬物价,导致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人都没办法养活自己。与此同时,货架的货币严重编制,每天需要发行大量的货币来充填市场,从而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国家发行的货币在公民间的信用度
棉花事件
减低,公民不得不采用其他国家的货币来取代自己的货币,甚至最后,国会决议改用其他国家的货币来取代自己的货币流通。当时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阶段。如果不采用一些特殊手段来调控物价,就会导致等量的人民币买到更少的商品———及贬值。人民币一旦贬值,她在人民之间的信用度就会降低,人们开始不愿接受这种货币,这样我们就回到了刚开始的状况,人民币明名存实亡。因此国民党特务有理由这样叫嚣,而共产党赢得这个“虚体"经济战役是迫在眉睫也是必须的。
提到米棉之战,我们可以想到现阶段的房地产经济。房子越建越多,而房价却越来越高,这就是因为少部分的人掌握了大部分的房产经济所致。因此我们政府硬挨合理的调控房产经济,从而避免恶性循环。
从上面的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我们可以得到:“银元之战”是共产党掌控经济的前提和基础,而“米棉之战”则是共产党赢得这场经济战役的决定性力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