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特质分析
范 晶
(唐山抗震纪念馆,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防震减灾文化是人民众在防震减灾探索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是唐山人民在与地震灾害抗争中创造和积累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唐山文化宝库增添了辉煌的一笔。
[关键词]防震减灾;文化;唐山地震;抗震精神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34 14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防震减灾文化是人民众在防震减灾探索实践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地震部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履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过程中创建的特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1 唐山防震减灾文化是唐山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唐山是一座百年工业城市,又是一片富有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这里有古老的燕山、长城,有一望无际的冀东平原,有蜿蜒迤逦的滦河和水天一的渤海湾。据考古发现,大约4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于此,世世代代,历经沧桑,从游牧走向农耕,从农业走向工业,从城市走向海洋,经历无数次历史的演进和嬗变,创造和积累了璀璨夺目的唐山文化。在唐山文化宝库中闪耀着滦河文化、长城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平原文化、海洋文化等一颗颗文化明珠,而防震减灾文化又是其中一颗,是体现着唐山文化特的那一颗。
2 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任何一种自然灾害,在它对人类酿成灾祸的同时,也存在着为人类利用的可能性,特别是突发性灾害,人类从中获利的可能性更为明显。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害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灾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同时也是提高人类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这种抗争中丰富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史和防震减灾文化。
1976年7月28日上午3时42分,唐山发生大地震,其震级为7 8级,如同400枚广岛在距地面16公里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将唐山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百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夷为平地。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轻伤而需者达36万之众,7200多个家庭全部震亡,4204人成为孤儿,城市功能全部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以上,成为20世纪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今天,唐山地震已过去40年了,它给唐山人民留下了永不消逝的伤痛,留下了永远的灾害文化符号,同时也为唐山人民在防震文化中增添了辉煌的一笔。3 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精华
唐山抗震精神由抗震救灾而激发,与城市固有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唐山煤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实现精神的创造,集中体现了中国煤矿工人的阶级特和优秀品质,创造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唐山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顽强奋斗,求生存,求富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穷棒子精神”和“沙石峪精神”。唐山工人、农民所创造的两种精神都受到过的高度赞扬。正是因为唐山人创造了“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穷棒子精神”,正是由于“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穷棒子精神”的存在,唐山人在面对百年城市建筑全部被毁,24万余人被夺去生命,16万余人重伤的惨烈的地震灾害,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历经十年,在被地震毁掉的城市废墟上,建设成一座抗震防灾的新型城市。1996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对唐山人民的热情褒奖。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唐山人民表现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精神。“患难与共”:灾区人民共用一个炉灶、同住一个窝棚、有饭大家吃,有水大家喝,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百折不挠”:地震把唐山夷为平地,然而大自然的残酷并不能把唐山人击垮,唐山人民战天斗地,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勇往直前”:在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的境遇下,唐山人民以无比强大的勇气和信心投入了抗震斗争中。如今抗震精神已经成为地震留给唐山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唐山人民的血脉,成为塑造唐山城市精神的灵魂。
4 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具有独特的物质形态特点
在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将标志建设和遗址保护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推进。地震标志物是表明地震特征的符
号,是地震灾害和与地震灾害抗争的永久象征;地震遗址是唐山地震原始现象的记忆和见证,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建设地震灾害标志物,是对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彰显和丰富;而保护地震遗址则是对唐山文化、唐山历史的保护。震后,先后建起了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广场、纪念馆和中
范晶: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特质分析城市文化.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唐山地震博物馆、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园、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等一批标志性纪念建筑物;保存了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原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楼、原路南区吉祥路和原建筑陶瓷厂办公楼等7处地震遗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标志物的建筑和地震遗址的保护,不仅丰富了唐山防震减灾文化,而且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是人们从不同视觉、不同层面学习科学知识和防震减灾技能最直观的载体,是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唐山防震减灾文化将有形的物质形态转化为无形的精神力量作为追求方向。一是一批发展减灾文化精品力作陆续推出。唐山一直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有的甚至长期对唐山进行跟踪研究,推出了一大批以防震减灾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丰富了唐山文化内涵。如继1986年钱刚发表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之后,先后有小说家关
仁山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唐山大地震》,关仁山、王家惠联手发表的长篇小说《唐山大地震》,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以及其他各种文艺表现形式反映唐山地震文化主题的艺术作品。二是防震减灾文化研究不断推进。唐山市许多专家、学者从未停止过对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研究,从地震的监测预报到引发的社会问题,研究视野不断扩展,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研究理论不断创新。涉及地震文化学、心理学、灾害学、伦理学、建筑学、文学等研究领域,创建了“地震社会学”,推进了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体系化、系统化。三是丰富创新防震减灾文化宣传模式。制作防震减灾文化产品和节目,将防震减灾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人民的生活中。如2012年以唐山传统文化中众喜闻乐见的“冀东文艺三枝花”(乐亭大鼓、评剧、皮影)为表现形式和载体,创编了一台反映防震减灾内容的专题文艺节目,在全市各县(市)区进行了巡演,直接观看人数达到30多万人次,极大地增强了防震减灾文化的宣传教育效果。上述以唐山防震减灾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研究以及宣传模式大大地丰富了唐山防震减灾文化的内涵,为唐山文化宝库增添了彩,提升了唐山的城市品位,提高了唐山知名度,增加了唐山的凝聚力、竞争力。
唐山地震是哪一年哪月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是唐山文化的品牌,具有典型的唐山符号。1976年的唐山地震只是发生在转瞬之间,而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一经诞生便世代流传,我们要珍视它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领悟它的丰富内涵,品味它的时代价值。唐山的防震减灾文化所形成的人格、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将长期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鼓舞着每一个唐山人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张颖 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全力打造防震减灾文化产业[J].唐山经济,2014(10)
[2]王丽 传承唐山防震减灾文化展望唐山的未来[J].办公室业务,2014(7)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作者简介]范晶(197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宣教部主任/中职
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檵
。
(上接P140)会和交流会,既能向消费者推销作品,又能获得消费者的购买取向和鉴赏爱好等信息,实现二者之间的交互式传播。同时通过举办客户艺术品收藏交流会和不同主题的艺术沙龙,营造一种共同鉴赏、探讨的艺术氛围。画廊只有通过细致并专业的服务,才能培育市场潜在消费者,才能增强客户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保证后期的持续销售。
2 4 与画家建立信任关系,构建青年画家扶持机制画廊与画家的合作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对于市场稳定的画家作品,可以采取部分买断,赚取差价的方式。对于新锐青年画家,画廊可以每年支付一定报酬来换取画家作品,等到画家市场成熟时卖出其作品;也可以挖掘有潜质的青年画家,画廊与其一同成长,发挥各自领域的专业能力,通过构建青年画家扶持机制,深入与画家的合作,建立双向信任关系。
2 5 与高校等机构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画廊可与高校等人才培养机构合作,共同培养服务于艺术行业的专业人才。在南京地区,艺术教育机构、研究机构丰富,这为艺术创作人才、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6 推动建立画廊协会,促进画廊间合作
南京可以由一家或几家大画廊牵头,自发成立行业协会。一方面,画廊协会可以从专业层面向政府谏言,尽快整合或优化地方画廊业,形成区域化运作特;另一方面,有利于整合南京地区的画廊,加强画廊之间的协作关系,实现资源互补、利益互动、市场优化。自觉规范画廊经营的秩序,并经常举办相关活动,对南京民营画廊的学术研究、经营方式等方面进行指导,加速南京画廊业的发展进程。
2 7 与金融机构合作,促进艺术品金融化
南京民营画廊应主动与金融机构合作,在评估、融资、销售的途径上获得金融领域的支持。学习西方艺术品的金融经验,如艺术银行服务项目,包括鉴定、估价、收藏、艺术信托、艺术基金等专业的金融手段,长效解决画廊的资金问题。实际操作时,可先在画廊比较集中、书画交易频繁的地区设立试点,来评估艺术品金融业务的可行性,之后再选择适当的时机扩展到整个南京地区。
参考文献:
[1]何峰 北京画廊业发展现状研究[J].产业观察,2010(1)
[2]杜江 浅谈中国私人画廊产业的发展历程及趋势[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6(6)
[3]陶宇 画廊产业的过去与未来[J].艺术市场,2012(11)
檶檶檶檶檶檶檶檶檶
[作者简介]黄舒沁(1995—),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中国市场 2016年第34期(总第901期)
城市文化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